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燕萍 《考试周刊》2014,(74):19-19
霍桑在小说《胎记》中生动地塑造了艾尔默和乔治亚娜这样个性鲜明的主要人物形象,使得世人警醒、深思,正确对待这种盲目追求完美,盲目相信科学知识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危险倾向,充分体现了辩证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2.
长久以来,对于《呼啸山庄》的研究多集中于叙事技巧、象征性书写以及自然和谐意识的阐发,但是在人物性格的分析上却忽视了后现代心理分析方法的应用。本文试图通过运用拉康“镜像阶段”的相关理论解读男女主人公的心理特质,进而论证两者均是寻求一种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3.
李颜伟  梁茜 《海外英语》2012,(7):197-198
霍桑作为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批判,对灵魂的拷问,对世界的悲观。他对清教主义持批判态度,却又无时无刻不受到身为清教徒的妻子索菲亚的影响。在他的诸多作品中,都似乎流露出了对科学的否定态度,对科学家的不满。这也说明他保留了清教思想。该文通过对其短篇小说《胎记》的解读,结合美国十九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背景,试图解析霍桑对科学发展的真正态度,重新定位他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4.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国内对他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他的长篇小说《红字》上,而对其短篇小说的关注却不多。本文拟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其短篇小说《胎记》,分析文本深层结构中隐含着的父权制社会里男性对女性的物化和女性的自我内化,以及在父权制社会里一些受极端科学主义思想的人对大自然的肆意侵害所造成的后果;并且揭示了对男权意识形态、父权制社会的二元对立的自然观的强烈批判和微妙颠覆。  相似文献   

5.
《伊芙琳》选自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短篇小说集《都伯林人》中第四篇,该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处于劣势的女性角色伊芙琳。受20世纪的爱尔兰深受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毒害,男权主义和宗教势力盛行,女性无疑被套上了多层枷锁,伊芙琳就是丧失地位和话语权的弱势女性代表。文章从伊芙琳角色的显著特征、性别形成过程及其悲惨结局清晰地展示了弱势女性社会性别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卢虹荣 《文教资料》2014,(15):12-13
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提出两个重要的概念:“颠覆”和“抑制”。颠覆是指对代表统治秩序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颠覆,而抑制则是对这种颠覆力量的抑制。在《胎记》中,通过将艾尔默刻画为科学狂人,妄图去除妻子面颊上的胎记而致其死亡,表明霍桑试图颠覆科学话语权力。然而,乔治亚娜虽自身体现出颠覆力量,但轻易屈服于科学权威;阿米纳达布被树立为科学家的他者,却受到作者的嘲弄。因此,霍桑并没有真正撼动科学话语权力,小说的尖锐性与颠覆性被有力地抑制了。  相似文献   

7.
段绪莹 《海外英语》2022,(5):186-187
霍桑的短篇小说《胎记》描述了19世纪美国社会男性权威至上背景下,女性命运的悲剧结局。该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对作为男权主义社会制度下的受害者和产物的女性形象进行重构。探究文本背后所揭露的在新旧时代交替背景下,男权社会中女性的身份定位、社会价值及其与男性的关系,挖掘文本深层结构中所蕴含的对男权意识形态的强烈批判。  相似文献   

8.
斯蒂芬.克莱恩是十九世纪末杰出的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短篇小说《街头女郎玛吉》塑造了三位女性形象,由她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她们的命运可以看到,贫民窟是社会的边缘,贫民窟里生活的女性更是社会边缘的边缘人物,贫民窟的男人是男权社会中的"他者",贫民窟的女人更是"他者"中的"他者"。  相似文献   

9.
霍桑小说《胎记》中的主人公埃尔梅是一位极端的科学主义代表,他为了证明自己征服自然的能力,决心去除妻子脸上的胎记,最后胎记消失,妻子也远离人世。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解读了霍桑短篇小说《胎记》,揭露了男性运用父权制权力对女性身体和思想的双重压制,探讨了女主人公对父权话语进行的颠覆和反抗,并总结了这场权力争夺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6,(5):54-57
加拿大当代最杰出作家之一的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驯服明天者》讲述了十七岁的非洲少年科菲在参与欧洲架桥队伍的建桥工程后逐渐成长的故事。本文基于拉康的镜像理论,对主人公科菲的身心成长进行理论关照,旨在解读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从冲突到逐渐融合的过程中,非洲殖民地上以科菲为代表成长的一代其自我建构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主体的认知和成长是在跟他者的相互联系中产生的.主体只有通过“他者”这个象征性的语言介体才能成为具有社会功能的人,同时主体是他者的他者.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里的主人公阿米尔通过与他者哈桑、父亲以及大他者一社会环境的激烈碰撞和冲突,完成了个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到宗教哲学的影响,霍桑对人性和人类的生存问题有着异于常人的深刻见解。短篇小说《胎记》反映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折射出他在宗教人性观的影响下,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反思。霍桑借《胎记》指出,一味地迷信科学,妄图僭越人类受造物的身份与自然分离并抗衡,必将导致自我毁灭。  相似文献   

13.
恼人的胎记     
我的脸上有一块显眼的红色胎记,从鼻梁到左边眼角处,像流血一样,十分难看。爸爸妈妈说我一出生就有了。五岁前,我一点部不在意自己长相如何,更不把脸上的这个胎记当作烦恼。可是上了幼儿园后。同班的小朋友总会跑来问我:“仲晗,你这个地方是被开水烫的,还是你不小心摔伤的呢?”  相似文献   

14.
在昆德拉的小说中“自我”的主题总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曲折呈现,且具有深刻的意义。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镜像理论”中也对“自我”进行深刻的探寻。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昆德拉作品《不朽》中的“自我”主题,探寻在“他者”映照下“自我”的彰显与偏离,为阐释昆德拉的“自我”主题增添了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5.
刘玙 《海外英语》2024,(2):205-207
《紫色》是美国作家艾丽斯·沃克于1982年发表的长篇书信体小说。沃克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身心遭受巨大创伤的黑人妇女希莉在三位黑人姐妹的认同与鼓舞下,主体意识逐渐苏醒,最终奋起反抗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归复。镜像理论是雅克·拉康理论构建的核心和逻辑起点,他提出主体的形成不是出于自然的,而是建立在与“他者”的关系上,自我即“他者”。文章将以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紫色》中女主人公希莉的自我身份的追寻过程。  相似文献   

16.
小说《最蓝的眼睛》和《接骨师之女》聚焦以非裔、华裔为代表的少数族裔女性在西方主流社会中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等问题。西方的霸权文化和父权制的双重压迫使得这一部分女性群体陷入了“他者”和“失语者”的困境。后殖民女性主义则为分析这种困境提供了一个视角,只有建构民族身份和坚守民族文化,才能跨域种族与文化藩篱,并实现真正平等。  相似文献   

17.
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是一部经典的女权主义批评文本,女性“他者”特性的消解与独立身份的追求是其重要主题。小说的女主角简·爱极力主张女性与歧视妇女的男权价值体系抗争,走出“他者”的阴影,争取权利,彰显女性存在的价值,最终在经济、思想和人格上建构了真正的独立自我。  相似文献   

18.
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位名叫佩科拉的黑人小女孩的悲剧,展现了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的悲惨生活。佩科拉的亲生父亲乔利,虽说是造成她的悲剧的直接推手,但同时也是种族主义的牺牲品。本文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探析乔利的悲剧命运,在认识自我、建立主体意识的过程中,乔利经历了想像界、象征界和真实界。正如拉康所指出的那样,自我的实质是他者,主体本质上是分裂的,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胎记》是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对文本中权力运作机制的分析表明男主人公埃尔梅控制和支配妻子乔琪安娜的方式恰好契合了福柯的规训理论,且其在规训乔琪安娜同时自身也受到了奴役和规训。从霍桑对他所处时代对科学的集体崇拜的批判态度我们可以推断,他睿智地意识到科学话语与男性中心主义思想合流对人们所形成的强大控制。  相似文献   

20.
在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小说《磨盘》中,女主人公罗萨蒙德是在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女性的代表。该作品中的男性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都被边缘化,成为女性的“第二性”与“他者”。女性甚至为保持独立而拒斥性爱。罗萨蒙德的做法无疑是“过犹不及”,显然带有早期女性主义者追求女性绝对独立的偏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