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主将,在艺术上也同样有着突出的业绩。他对于传播新的艺术形式不遗余力。他在书籍装帧,木刻,版画,连环画的发展上,起到了领航的作用,对于钢笔的介导,鲁迅先生也是身体力行。在新的艺术观念上,鲁迅先生也同样和谐着新文化运动的节拍,指出了一条艺术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新文化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将,鲁迅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立下殊勋,本文从鲁迅对新文化运动贡献入手,揭示了新文学与旧文学的关系以及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概述1925年5月以前鲁迅杂文写作全貌的前提下,结合鲁迅其他体裁的创作和人生遭际,探究了鲁迅自1900年代初期至1920年代中期在“杂文”写作方面几经跌宕的原由和各阶段杂文作品的形式及主题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4.
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是以“应答的建筑术”理论和对话主义为基础的,对话主义又可以分为“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只有从这两个层面出发,才会探及其深层内质。本仅以鲁迅前期小说中有代表性的几篇为例,试图探析形成鲁迅小说复调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是近些年来对鲁迅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其作品中叙事者“我”与作品人物之间构成了一种对话与潜对话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既是处理小说中不同声音的方式,也使小说中个体主体性特征及其矛盾性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主将 ,在艺术上也同样有着突出的业绩。他对于传播新的艺术形式不遗余力。他在书籍装帧、木刻、版画、连环画的发展上 ,起到了领航的作用 ,对于钢笔的倡导 ,鲁迅先生也是身体力行。在新的艺术观念上 ,鲁迅先生也同样和谐着新文化运动的节拍 ,指出了一条艺术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7.
从真正意义上说,新文化运动中思想革命的真相是,主将们在实质上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地否定批判,与传统文化"中断"或"断裂",尽管在态度、语气上使用了较为偏激的说法,但这不过是一种思想改良的策略,相反,陈独秀、鲁迅、胡适这些最勇敢地主张学习西方进步文化的革命者,恰恰也正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弘扬者。  相似文献   

8.
我们今天讲鲁迅的五四传统,首先必须明确,一方面要充分肯定鲁迅对五四的贡献,充分肯定鲁迅五四的传统意义,但是必须搞清楚,鲁迅的五四并不代表全部五四,他只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到底鲁迅在五四当中、新文化运动中扮演什么角色,起什么作用?说鲁迅是五四的主将的说法,首先鲁迅自己就不承认。他说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是胡适,显然他是听将令而写作的,他不是主将。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前期的国语运动中,鲁迅以一种对未来负责的积极态度,也加入到了汉字命运的讨论中。他认为字作为交际工具原是大众所创造,但后来却逐渐为士大夫所收揽独占,成为与大众无缘的东西。汉字已经成为民族发展甚至生存的桎梏,改革汉字,刻不容缓。汉字改革应该走拉丁化的道路。他的观点代表了当时汉字改革观点的潮流。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我国倡导并实践美育的先驱者之一,对我国美育理论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主要从美育的本质、作用和实施途径三个角度分析了鲁迅的美育思想.鲁迅认为美育的本质就是"以娱人情";其作用是"不期之成果",能培养美感,陶冶情操,传播知识,辅助道德建设;美的创造是实施美育的前提,还要通过建设、保存和研究三个层次实施美育.  相似文献   

11.
鲁迅对巴蜀文化给予过强烈关注,将《蜀碧》视为“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并直接体现在对国民性的思考中。又在邹容《革命军》关于国民奴隶劣根性的批判中,找到了最锐利的思想武器。他对“五四”青年时期巴蜀作家群给予了充分地评说,并且大量编选巴蜀青年作家的作品。对巴金、沙汀、艾芜、周文等巴蜀现代作家给予过热情扶持。现代巴蜀作家沾泽于鲁迅甚多,他们对“鲁学”的建立,也贡献颇大。吴虞、郭沫若、敬隐渔等对“鲁迅学”的建构,都作出过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鲁迅以多种方式了解和接受基督教的思想。他在同基督教思想中的诚信、博爱、救世及忏悔等元素的碰撞交流中,逐步形成诚心、爱己、救人和自觉的鲁迅精神体系。相较而言,鲁迅精神更接地气,与人生的联系更为紧密,也更能够为现代人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3.
作家和书法作为历史文化的"中间物",其文化功能无疑是多方面的。本文即以此为主要视角,来观照鲁迅与中国书法文化的关联和融合,解析鲁迅书法文化活动作为其文化创造行为所具有的诸多文化功能,即文化载体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文化交际功能、文化共生功能、文化纪念功能等。作为文化象征性人物,鲁迅不仅代表着"新文化的方向",而且他对书法文化的创化也代表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这对当今文化素养不高的作家文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文化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由于"五四"特殊的时代原因,鲁迅从"立人"、"立国"的终极关怀精神出发,采用文化--历史批判视角,对儒家文化的各个层面作了整体性批判;另一方面,本着文化重建的目标,鲁迅对儒家文化又加以批判性继承.正是将颠覆与重构,整体批判和正本清源两相结合,使得其批判更易触及实质与要害,更全面和深刻,也为民族文化的重建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新潮>是新潮社创办的五四时期著名杂志,它承续<新青年>的"思想启蒙、文学救国"的新文化启蒙宗旨,紧紧围绕民主和科学的时代主题,显示了在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抨击复古逆流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更凸显了关注热点从单向社会政治问题过渡到侧重现代文学建设中的中介角色和转换作用,成为青年学人在新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舆论阵地.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也是<新潮>存在过程中的早期支持者和重要参与人,而后来缘于对未来的不同探索使各自留下不同的历史路径和文化投影.  相似文献   

16.
鲁迅研究奠定于中国革命时期,在1980年代形成了之后的第二次高潮.1980年代王富仁研究模式取代陈涌模式意味着中国启蒙主义在鲁迅研究界终结了革命文化对鲁迅的权威解释.启蒙主义使用个性主义、人道主义概念来描述鲁迅的反封建思想,回避了鲁迅与中国社会进程的诸多研究课题.1980年代钱理群的鲁迅研究主要通过<野草>等文本呈现了鲁迅的心灵世界.对鲁迅的"中间物"思想的阐释构成了1980年代鲁迅研究历史的重要环节:鲁迅研究框架由启蒙主义走向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提出了启蒙主义无法包容的价值命题,汪晖、王晓明等研究者通过对鲁迅的阐释揭示了1980年代的认同危机,但现代主义的提问方式无法与鲁迅研究历史形成有力的对话,也无法结合中国社会变动与发展来讨论鲁迅的思想,最终现代主义以对鲁迅的否定和对价值问题的简单解决终结了1980年代的鲁迅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新乡土文学作家以理性的目光对乡土文化进行文化批判和审美思考。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他们都发现了传统文化的流弊对乡村人精神的腐蚀和束缚;同时,来自民间的礼俗人伦又给予了乡村人坚强生存的生命力和安全感。这两种不同文化对国民性的塑造作用,在鲁迅的乡土文学中就已有呈现。可见,新乡土作家正是沿着鲁迅所开辟的国民性批判的道路,继续深入地文化思考。从艺术特色角度来看,新乡土小说对于地域文化的描绘、悲壮美学风格的追寻,以及具体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都受到鲁迅乡土文学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鲁迅以拿来主义的姿态客观地审视基督教文化,表现出且扬且抑的双重性。一方面,批判它的超验的信仰方式及它对西方科学发展的压制和对正常人性的扼杀;一方面,他肯定基督教在人类文明、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以及宗教改革对整个欧洲社会思想、艺术、道德等诸方面带来的正面影响,更重要的是鲁迅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基督教文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鲁迅对基督教文化的“信”与“嘲”的悖论性认知生成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获得了评价人生和批判社会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精神角度来看,鲁迅与新历史主义作家都秉持着“历史循环论”的基本观点,对正史的叙述强烈的质疑,进而在野史轶闻中寻找历史本真;关于历史与文学关系的问题上,两者都认同历史仅为文学提供了言说的舞台,文学为了揭示精神实质,完全可以砸碎时空的局限,使传统与现代并置于同一写作空间。从艺术手法上看,以鲁迅《故事新编》为代表的作品与新历史主义的小说都采用了反讽和虚构的言说手法。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精神角度来看,鲁迅与新历史主义作家都秉持着"历史循环论"的基本观点,对正史的叙述强烈的质疑,进而在野史轶闻中寻找历史本真;关于历史与文学关系的问题上,两者都认同历史仅为文学提供了言说的舞台,文学为了揭示精神实质,完全可以砸碎时空的局限,使传统与现代并置于同一写作空间。从艺术手法上看,以鲁迅《故事新编》为代表的作品与新历史主义的小说都采用了反讽和虚构的言说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