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隐与身仕──浅析王昌龄的矛盾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历史地分析了诗人王昌龄在仕与隐之间的矛盾。文章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不得不一改“做世独行”的初衷,以隐忍求宽有,以变通求转机的矛盾心态。从而将诗人的成长和成就放到历史大背景中去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2.
纵观李清照一生创作的诗与词,可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两个时期。“靖康之变”以前,李清照的诗词主要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自由生活的向往、热爱;“靖康之变”以后,除了书写个人身世之感外,还加进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表达了诸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气节。比较李清照一生的诗、词.其词主要表现了一种“柔”情,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其诗则表现为一种“豪”气,在内容上已冲破个人的狭小圈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3.
刘长卿是大历名家,一生经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仕途坎坷,起先是屡试不第,接着是屡遭贬谪,最后晚年虽官至刺史,但终因兵变而弃官逃走,客居他乡。仕途几经沉浮,使他不免在诗中吟咏隐逸,但他、的隐逸已与前代大有不同,未仕时畅谈隐逸,仕宦时渴望隐逸,被迫隐逸时,却渴望拯救国家、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的隐逸只是一种思想的追求而非行动的指南,是一种形而上的思想观念,是一种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4.
根据李贺的身世遭遇、性格特点以及精神世界,从其诗歌作品的色彩、体制、想象、意境和语言等方面,对其诗歌艺术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送别诗是表达一种离情别绪的诗歌,它包含离别、赠别、饯别等内容。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送别诗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历史悠久,灿若星河。中国是一个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对离别之情尤为看重,送别诗中常常包含着生死离别的痛入心扉的审美价值观,也正是因为此,送别诗独树一帜,彪炳千秋。本文从送别诗几种情感描绘方法上进行探究,从而让我们深层次地了解送别诗,为今后继承和发扬这一瑰宝,做点应尽的义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语文课堂诗词教学法——以诗证诗。所谓以诗证诗,即是在课堂教学中用诗歌来解释诗歌、证明诗歌,可以解释词义、意象、诗意、句法、结构、修饰和历史典故等,举一反三,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夕阳无限好,只足近黄昏”,李裔隐的这句千古绝唱道出了中国古代诗人心中深深的“夕阳”情结。“夕阳”在空间上的“无限好”常带给人温馨喜悦,在时间上的“近黄昏”又增添了诗人的无限悲愁.也正因此而成为诗人情有独钟的情感符号。古典诗词中.青春易逝、岁月蹉跎的感伤,国家衰微、个人途穷的嗟叹,羁旅思乡、友人离别的哀伤等情感中,无不涂抹着夕阳的残红。  相似文献   

8.
任何文学作品的生成都要有一定的机缘.古代诗词作家的创作机缘往往体现为地缘的江山之助,或诗缘的气脉相通,再或者是地缘和诗缘的兼而有之.考察这些人的创作与特定地理空间或人与人及其创作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对于我们进一步体认某些古代诗词作家及其创作的特色与传承,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有道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轻轻翻阅唐诗宋词,不经意间便会惊动栖落在这朵古典文学的奇葩的上的鸟儿。抖落蒙在翅膀上的千年尘埃,在你眼前低吟徘徊。向你讲述着千百年前古诗人们的“荒唐吉”,古人们的“辛酸泪”,讲述着诗人们与它们这些精致的鸟儿结下的奇妙尘缘。缠绵悱恻的恩恩怨怨,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0.
<正>一层秋雨一层凉,秋,就这样悄然而来。"万美之中秋为最。"我们不需要登香山而览红叶,不需要临湘江而观秋水,单是从诗人摹秋的众多诗词中就可以窥豹一斑。范仲淹把秋天写得极为精致,细腻的语言情韵中散发出悠然超脱的心灵意象:"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范翁的诗情中出现秋色连波、斜阳接水。他在芳草无情、酒入愁肠的相思泪中,生发出万丈秋之豪  相似文献   

11.
清代诗人杨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用独特的诗歌加注文模式结合其所亲历的战争与藏区独特的景物风情两大题材,写就了《桐华吟馆卫藏诗稿》。其诗歌内容独特,艺术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12.
南星 《教学随笔》2014,(11):44-45
一层秋雨一层凉,秋,就这样悄然而来。"万美之中秋为最。"我们不需要登香山而览红叶,不需要临湘江而观秋水,单是从诗人摹秋的众多诗词中就可以窥豹一斑。范仲淹把秋天写得极为精致,细腻的语言情韵中散发出悠然超脱的心灵意象:"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范翁的诗情中出现秋色连波、斜阳接水。他在芳草无情、酒入愁肠的相思泪中。  相似文献   

13.
鉴赏诗词是高考必考内容,从2016年开始,福建高考将使用全国I卷,诗歌鉴赏分数由6分变为11分,考试分量及比重得到进一步加强.不过考查内容仍没变,主要考查鉴赏诗词的内容和技法.备考鉴赏诗词时,要引导学生懂得鉴赏诗词的方法,只有这样,鉴赏诗词之门才会为学生所开,才会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当代诗词创作的大众化问题 ,提出了其中存在着的两大误区 ,认为当代诗词者向大众的当务之急 ,一是努力提高创作质量 ,向人民群众奉献真正的好诗 ;二是拒绝仿古、复古倾向 ,继续端正诗歌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潘岳是西晋时期极有争议的文人,他所著《闲居赋》,元好问评其"千古高情",可"拜路尘"积极入仕的潘岳和赋中的隐者形象大相径庭。仕宦、归隐始终困惑着中国古代文人,将潘岳与成功的仕人、著名的隐者相比较,不难发现潘岳将人生的天平倾向仕宦之路,《闲居赋》并非高情之作。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诗词具有两个方面的经验品格 :以美铸诗、以诗证史。我们必须注重从审美的视角入手 ,去探究毛泽东的情感世界、诗词学养、审美个性、意象塑造、主体风范 ,并联系毛泽东的诗词美学主张和晚年生活 ,进而对毛泽东诗词作出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朱淑真一生悲哀,嫁非所爱,漂泊东西。她把满腹愁苦灌注在她的诗词作品之中。尔后虽其大部分作品被其父母一火焚之,亦有少数有幸得以存世,后人结集之,名曰"断肠"。何为断肠?古人云:悲之极也,肝肠为之寸断。纵观朱淑真一生,经历着错嫁、思亲、相思、曲高和寡、叛道的感情煎熬,这些情愫最终凝结成了她的断肠之悲。  相似文献   

18.
晚唐时期形成的苦吟文化,是以苦吟诗人群体为中心的士庶人群通过互相效法而获得的以苦吟为主要精神内涵的艺术追求和生存方式的总和。在苦吟文化的最初形成与社会传播当中,有一些特殊的事件被人为地传播放大,起到了引导舆论推波助澜的作用。苦吟文化在晚唐社会的传播,按照传播的范围划分,主要有自我传播、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等三种类型。按照传播的内容划分,则有原诗传播、选诗摘句、模拟转写、故事演绎、人物崇拜等方面;按照传播的手段划分,则有语言传播、卷本传播、题写传播等方式。推敲符号的形成、苦吟形象的建构和时人的身份认同,成为苦吟文化传播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姜夔将江西诗法与晚唐绝句熔入一炉,使诗具词体,形成风神远韵的审美特质。他又以江西诗法入词,形成清劲峭拔的风格。诗词的互动影响,大大提高了各自的表现力。姜夔的开拓之功实不可没。  相似文献   

20.
<正>"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首《浣溪沙》写于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公元1084年),彼时苏轼已经离开谪居四年多的黄州,迁移汝州。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近五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意志消沉、委靡不振,相反,此时的苏轼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