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记教学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抓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个性。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少有学生喜爱写日记,大多数学生怕写日记,把写日记当成了负担。因此,学生日复一日地应付日记,越写越没有兴趣,甚至越写越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充分发挥日记教学的优势,构建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扩大与学生个体的心灵交流;消除日记的种种束缚,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目标设定中,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自信心上,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而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习作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源泉。对于学生的习作,用挑剔的眼光放大他的不足之处与用赏识的眼光去挖掘他的闪光点,留给学生的感受和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往往让学生越写越没意思,后者却让学生的习作兴趣越来越浓。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应着重开放学生习作赏析的形  相似文献   

3.
学生习作应是用我的自由之笔,抒我的自然之情,是释放生命、展现个性的过程,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然而在习作时,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学生习作过程成了苦难之旅,习作课堂成了学生的炼狱。如何还学生习作以原有的精彩?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引领学生达到习作的三大境界。  相似文献   

4.
日记教学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抓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个性.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少有学生喜爱写日记,大多数学生怕写日记,把写日记当成了负担.因此,学生日复一日地应付日记,越写越没有兴趣,甚至越写越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充分发挥日记教学的优势,构建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扩大与学生个体的心灵交流;消除日记的种种束缚,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快乐;改变日记批改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充分赏识学生的优点,及时展示、表扬和鼓励.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由害怕日记,变成了享受日记,培养了兴趣和习惯,质量也突飞猛进.  相似文献   

5.
作文难教,作文难写,一直是作文教学的难点,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入源头活水;化整为零,降低难度;聚零为整,优化成篇,扶一扶学生,让学生的习作之路越走越宽,习作之步越走越稳健。  相似文献   

6.
杲春秋 《成才之路》2014,(29):41-41
习作教学让教师裹足不前,学生笔下亦是千篇一律。为了让教学之路越走越顺畅,教师应注重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养成深入生活的好习惯。另外应做到激励与欣赏并存,让习作之路真正"春暖花开"。  相似文献   

7.
为使作文教学走出“学生厌写,教师厌教,耗时耗力,效率不高”的怪圈,我开展了“指导学生自由习作”的探究,不断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打破种种禁锢,回归学生以题材选择、思想表达、语言运用等诸方面的自由,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事实上,如果不加指导而让学生自由地写,实际上增加了取材、构思的难度,学生往往茫茫然。在自由习作实验中,我们充分拓展教学时空,实施有效指导,适时为自由习作导“源”、导“路”、导“改”,春风化雨般地滋润自由习作田园,使自由习作越“走”越好。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多数学生不喜欢习作甚至对习作有着很强的畏惧心理,这是不争的事实。我结合自己多年的跟班教学和研究,却发现习作也可以是快乐的。要想达到快乐习作,教师就要采取多种手段,诸如引领大量阅读、模仿借鉴写法,创设习作情景、激发习作兴趣,感受个体生活、丰富习作素材等。我认为:在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不给学生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天马行空,甚至是肆意表达,就一定能品尝到习作的快乐。一、阅读引导是基础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中,阅读是知识积累的基础,习作是知识应用的生命。将语文阅读和语文习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应用能力,再加上阅读是习作的奠基石,学生阅读能力越好,所积累的知识越丰富,习作能力便越强。本篇文章从小学语文阅读和习作结合的重要性谈起,重点对小学语文阅读和习作的整合教学作出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几种关于读写结合的有效方法,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习作教学过程包括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两个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人的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它们的经验有限,那么生活中形象再现得越鲜明,越具体,对它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在改革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注重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知机能,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达到使学生在愉快的习作教学中提高习作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优化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1.
城镇藏族地区学生由于交通、信息的落后,历史背景的影响,习作内容空洞,假话连篇,缺乏真情实感。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作为一名城镇藏族地区的语文教师,我深感忧虑。故而在近几年,我针对这种现状,力求寻找一条适合本地区儿童习作教学的捷径。通过研究实践,我发现教师只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唤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就能达到学生乐于表达、自由表达的目的,今天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分享,希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2.
习作教学过程包括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两个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是通过人的形象进入人的认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的经验有限,那么生活中形象再现得越鲜明、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在改革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注重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知机能,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达到使学生在愉快的习作教学中提高习作能力,优化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语文教师,这两年我尝试着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挖掘习作资源,对习作训练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进行了一些探索。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欣然发现,综合实践活动给作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学生对于习作不再头疼,逐渐达到“乐于书面表达,勇于张扬个性”的习作境界。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方面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段话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体验越深刻。习作的内容也就越充实。我在这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树立起这一新的作文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从单一的课堂、课本融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丰富清感体验,为习作开启了一泓永不枯竭的活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作文的批改是提高学生习作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既要呕心沥血地指导习作,又要面面俱到地指导习作,又是横批,又是眉批,形式上热热闹闹。学生是否看批语,还是个问题,而这样做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次作文从指导到批改循环下来,教师累得筋疲力尽,而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却往往收效甚微。这种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引起了我的反思。改革作文批改的传统做法,达到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李大富 《中国教师》2013,(Z1):121-122
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很多老师认为三年级的习作课不好上,总是抱怨学生写不好作文。我认为学生习作写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没有激发起学生的习作兴趣;二是由于教师对三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定位偏高,所以出现了指导不够合理的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喜欢习作,也能够在习作方面有所进步,近两年来,我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探索。通过研究,我发现如何给学生写习作评价和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七册教材里的一篇进行观察能力训练的习作例文。教学这篇例文,除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外,还要特别注意揭示习作范例,引导明“例”,达到用“例”,从而在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同时,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一、巧设提问——揭“例”提问是敦促学生读懂课文的一条途径。怎样提问才能达到“巧设”,把习作范例揭示出来呢?我认为这尚需根据习  相似文献   

18.
学生习作中的"无我"现象产生于习作教学和家庭教育割断了学生"发现"的触角,造成学生习作与生活的分离。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发现生活、发现自然、发现自我,是解决"真我"习作的必然的生命路径。小学语文教师应做的是:放归儿童,唤醒"真我"发现;群体学习,激励"真我"发现;师生互动,引导"真我"发现,最终实现学生"真我"与"真习作"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讲的“习作评价”是指在习作教学活动中,以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六年级习作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习作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仅仅从习作的训练形式和内容人手,很难让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习惯、习作水平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小学生上进心强、求知欲盛;喜欢表扬,  相似文献   

20.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只要立足于农村实际,就地取材,因地施教,让学生有话说、有得写,就能取得学生愿意写、想写好的效果。“留心处处皆学问”。留心看身边,用心去感受。引导学生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他们不断地积累材料,去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我口说我见,我手写我心。既达到发展语言的能力,又达到强化观察、体验收获的目的;课文即作文,仿文写作文。他们的习作不但是对自己以前积累的写作素材的合理运用,而且是在快乐中完成了习作,享受到了习作的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