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开放大学成立,县级电大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目前县级电大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办学条件、办学理念、师资队伍等方面与开放大学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非学历教育能力、规模与开放大学建设要求"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差距更大。本文在论述县级电大发展非学历教育重要意义、发展非学历教育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实现电大向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问题及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远程开放大学是电大人多年的不懈追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办好开放大学"是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广播电视大学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文论述了实现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的发展条件和机遇,分析了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所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并以省级开放大学建设为例提出了实现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的实践路径:就省级开放大学建设而言,要在明确开放大学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与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厘定思路,通过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内涵建设、发挥"双重模式"功能、促进数字化学习环境形成等途径,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实现电大向开放大学的成功转型.本研究对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的研究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攀攀 《成人教育》2013,(10):20-22
终身学习背景下,非学历教育以其针对性、灵活性等特点已成为电大转型的重要路径。在电大基础上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具有电大品牌效应、远程教育资源丰富、远程教育平台共享等优势,同时,也面临网络学习缺陷、师资队伍薄弱、应对市场能力差等不足。开放大学创建中发展非学历教育可通过突出开放大学办学公益性,拓宽生源渠道;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优势,提高竞争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寻求行业协会合作;加大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通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层层深入,电大教育面临着转型关键期。发挥信息化网络教育优势,变单一的学历教育为全民终身教育模式,是电大教育改革的重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国家开放大学,吹响了电大教育改革的号角。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非学历教育因其依附性和灵活性,成为电视大学转型的关键。依托电大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除享有电大品牌优势外还具有远程学习资源丰富、远程学习平台共享等优势。但是,非学历教育也因为种种原因需要面临在线网络学习深度不足、师资力量欠缺以及市场不景气等挑战。本研究发现,在非学历教育背景下,在建设开放大学的同时发展免费教育,可以通过发展开放大学的公益事业来扩大学生资源;利用在线网络教育资源提高电大竞争力;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扩大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推进全民终身教育进程四个方面成为电大转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三十多年的电大教育为开放大学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津开放大学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转型时期的严峻挑战。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正确认识开放大学的建设目标与功能定位,超前谋划,精心设计专业、学科、课程,促进教育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深化学历教育,开展非学历教育,切实推进天津开放大学建设,为完善天津市继续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开放大学的建立预示着电大将迈入利用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开展远程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建设,开展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开展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社区教育、休闲教育等非学历教育的新纪元。仅仅满足于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已经不符合目前发展的需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网络平台,是当前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此,我们以开放大学如何应用移动学习为例,阐述电大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是基层开放大学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目前,基层开放大学依然存在着重学历教育轻社会培训的情况,在自身的办学定位、师资配备、实训设施的建设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宜兴开放大学紧紧抓住电大转型升级为开放大学的契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积极开拓社会培训市场、创新新的培训机制,在社会培训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宜兴开放大学成为了当地主要的社会培训基地。  相似文献   

9.
县级电大工作站的发展面临办学规模难以为继的生存危机,在管理机制方面存在业务上由上级电大管理而人财物等方面却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管理这种责权利不统一的机制问题。为此,在开放大学建设的背景下,县级电大只有积极探索如何由以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转变,探索构建责权利统一的管理机制,才能在开放大学体系中做好终端和基础,在未来成人教育格局中谋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矛盾。定位问题、立法问题、系统问题和质量问题等诸多积弊已久的问题和矛盾,已很难在电大内部得到有效解决。鉴于此,以电大为基础组建开放大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成电大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无疑是实现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11.
电大系统历经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远程开放教育、非学历教育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规模及水平稳步提升,如何按照"办好开放大学"的要求,实现电大系统顺利转型并融入国家开放大学体系是目前电大人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难题。本文以英国开放大学的层级支撑体系为切入点,在解读其多样化多层次学习模式及质量保证模式的基础之上,以期对我国基层电大转型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地市级、县级电大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基层的办学单位,是电大开放教育的主力军,也是实现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转型升级的根本保障。没有生源,电大开放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源是基层电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文章立足于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招生的实际,分析了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招生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招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本专科学历教育为主体,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服务业,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势.建立开放大学,凝聚系统力量,抢占教育公共服务制高点,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推动自身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是在电大的基础上转型,打造开放教育的升级版;还是与电大作历史切割,重起炉灶建新型高等学校?史实告诉我们,电大原本就是开放大学,所产生的问题不在于名号,要害是误读了邓小平对“开放教育”的中国特色的诠释———“多快好省的教育”。但我们在“好”字上未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而开放大学,便正是“3G电大”,我们必须遵循开放教育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尽可能快地让业内人士与业外大众看清楚“办好开放大学”的走向、途径和目标。打造开放教育升级版应注重优化而非割裂,既要正视电大的缺点、缺陷而进行改正、弥补和改造;又要针对电大的特点、优点而加以传承、发展,决不能轻率地毁弃、切割。  相似文献   

15.
张俊 《继续教育》2012,(6):42-45
开放大学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性力量,开放大学在终身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大小,是衡量开放大学办学成效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大学(电大)为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与发展,电大总体上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因此,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促进电大向现代开放大学转型。在其转型过程中,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维度,从我国教育发展新的趋势维度和从国家教育改革规划以及电大发展等三维度来探析广播电视大学的现代转型;同时,按照终身学习理念组建开放大学,明确广播电视大学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开放大学学历教育面临着教学质量的挑战,电大开放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网络课程资源、教学运行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开放大学要积极采取应对策略,例如:因材施教,科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投入,切实建好网络课程资源;扬长补短,努力完善教育教学模式;增量提质,着力抓紧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胡峥嵘 《高教论坛》2012,(7):128-130
作为边远民族地区要抓住国家"办好开放大学"的重大历史机遇,力争通过开放大学建设,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民族地区电大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紧密结合广西电大实际情况,探讨建设广西民族地区开放大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电大"能否成功转型"开大",提出一些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现代信息技术伴随电大教育发展与成长的渊源入手,在分析了现代远程学历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迫切性的基础上,结合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当前实际与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二者深度融合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电大开放教育的"双证"教学模式在实施中并不顺利,教学、考试和证书申请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向开放大学转型的过程中,电大要把"双证"教学模式推行下去,需要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生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提高"双证"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我国加入 WTO 后给电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入手,提出了对电大发展的看法。指出电大应转变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办学模式,向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方向转变;拓宽思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运用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大力发展远程开放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