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做为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之一的诗词犹如春风细雨,在诵读国学经典与古诗文过程中,能够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科学底蕴,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文化修养的提高,甚至对他们将来事业所取得的成就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校于2007年前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  相似文献   

2.
2005年9月,岫岩县岫光小学开始了又一轮的教学大赛。当五年七班的同学进入教室时,他们没有依照惯例在课前唱一首歌,而是齐声背起了《三字经》。课后,校领导对五年七班课前诵读《三字经》这一做法大为赞赏,并号召所有班级开展“课前诵读三分钟”活动。从此,拉开了岫光小学开展“祖国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序幕。追溯起来,我们可以把这次活动归纳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应该以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教学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链接的丰富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习作教学。  相似文献   

4.
丁琳 《华章》2011,(29)
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与基本素质结合培养,是高校生入校前基本素质基础的延续与深化.一般认为,基本素质包括品德素质、才智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等.素质之间相互渗透,且相互影响.培养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其中,学习和感知器乐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沈霞 《培训与研究》2007,24(11):115-116,126
写作作为一种语言输出技能,是衡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尺度。阅读和写作关系密切,大量的阅读可为写作提供帮助,因而在阅读中要渗透写作教学,以潜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经典诗文如同浩瀚的海洋,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积淀。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对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迁移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潜移是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隐性心理因素 ,对学生的思想、品行、人格、个性产生的影响 .迁移、潜移在体育教学中广泛存在并自始至终地贯穿在教学中 ,运用迁移规律 ,注重潜移的隐性因素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效率、实施素质教育、终身教育 ,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所进行的思想教育主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实现.在这之中,教师的道德素养对于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道德潜移的效果如何将会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本文对这种道德潜移的作用、方式方法、如何更好地完成潜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阅读经典的角度围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关于经典作品,二是关于读经典作品的方法。为了让我们的母语源泉不干涸,我们应该发动全社会都来读经典,让经典走进课堂,走进家庭,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10.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话语形式的直觉感受与反应,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诵读作为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和当代阅读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方法,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以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根据诵读要求,有的放矢地设计出绘声绘色的诵读教学,在诵读中领略言语的韵律美、含蓄美和形象美。  相似文献   

11.
韦燕 《教师》2010,(14):119-119
祖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蕴涵的诸多积极因素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诵读祖国经典诗文的过程中,老师、学生、家长都得到了熏陶。  相似文献   

12.
王亚琪  汪龙耀 《考试周刊》2011,(72):146-147
迁移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潜移是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隐性心理因素,对学生的道德、品行、人格、情感、个性有影响。迁移、潜移自始至终地贯穿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研究和运用迁移规律,注重潜移的隐性因素,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话语形式的直觉感受与反应,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和当代阅读教学中普遍运用的重要方法,它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根据诵读要求,有的放矢地设计出绘声绘色的诵读教学,可培养语感,领略言语的韵律美、含蓄美和形象美。  相似文献   

14.
韦燕 《教师》2010,(11)
祖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蕴涵的诸多积极因素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诵读祖国经典诗文的过程中,老师、学生、家长都得到了熏陶.  相似文献   

15.
诵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诵读训练,这是提高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因势利导养成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诵读与思考结合,与写作结合,口脑并重,心手相应,对学生语文功底的形成,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戴春琦 《考试周刊》2011,(76):53-53
"诵读欣赏"属于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范畴,但它不同于一般的精读课文,不要求精讲细解,条分缕析,而讲究诵读,重在培养语感;同时它也不同于略读课文,不能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它讲究欣赏,旨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作家梁晓声在评价高考作文时说,当今中学生的作文“只有情调,没有情怀”。反观之,一些中学生的作文的确飘逸着一缕衣食无忧、自恋自怜的小资情调,而难见心系苍生、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那么,中学生的作文怎样才能少一些浅薄多一份厚重呢?法宝只有一个:积淀。下面笔者通过品析一篇学生习作,来解读“积淀”的三个要旨。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文明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学生陶冶情感,丰富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传承古典文化的重要手段.但纵观文言文的教学,众多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性极强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处于被动等待,消极应付的尴尬境地.在中考的文言文复习中,须有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来改进“串讲”式复习,须注重参与质疑、感悟探究、理解性评价和积累等方面的引导,使学生的阅读理解卓有成效,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9.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诵读是对课文内容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因此,教师要重视诵读,激发学生的兴趣,正确指导,使学生乐读、会读,养成诵读习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