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白鹿原》中的神秘文化是人类早期对自然界看法的遗存,"白鹿"等意象体现了早期人类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
《白鹿原》通过一群“白鹿原人”在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舞台的全面文化突围和全部文化遇难 ,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在迁移过程中先天存在的某种文化悲剧性。在《白鹿原》文化历史梦魇式的文学呓语背后 ,正是传统的封建文化 ,导致了白鹿原人生命的苦难与悲凉 ,造成了他们人生的全部死亡、灾难和不幸  相似文献   

3.
陈忠实在上世纪90年代初推出的小说《白鹿原》因获得茅盾文学奖而蜚声文坛,迄今为止,《白鹿原》累积销量超过100万册,被认为是当代小说的经典作品。前不久《白鹿原》又推出了评点本,评点《白鹿原》的文学批评家雷达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开了这次评点的内容。雷达表示:“我于十余年后重读《白鹿原》,依然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4.
《白鹿原》的神秘因子与中国古典文学的神秘特质具有传承关系,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传统才是《白鹿原》神秘艺术特色的“本根”。  相似文献   

5.
文学能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其既关注自然因素,又关注地域形成的人文环境因素.《白鹿原》作为一部优秀长篇小说,体现了浓厚的地域性特点,不仅书写了农耕景象、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还对当地的民风民情也进行了精彩的演绎.文章重点分析了《白鹿原》地域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白鹿原》的问世在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热潮,《白鹿原》内容的丰富性、意义的多向性吸引了众多的批评家、评论家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解读此文。文章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文本的文化隐喻意义,在文本里塑造的三类意象:人、鬼、神,他们都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隐喻性的符号呈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分析《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形象化地展示了他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但是展示的毕竟是儒家文化的过去,至于如何由过去走向未来,《白鹿原》没有明确的回答,它只是一面镜子,引起我们对现实的深深思考,如果勉强说它给我们重建文化指出一条道路的话,那就是我们只能从传统文化中走来,但我们又必须从传统文化中走出。  相似文献   

8.
《白鹿原》展示了白鹿家族的生存困境:传统宗法文化象一个神秘怪圈,其负面影响使白鹿人活得很艰难、很痛苦;历史犹如一个灼烫的鉴予,在它的煎烤下,白鹿人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充当某种悲剧角色;大自然的肆虐,更使白鹿人恐怖、紧张,难以为生。白鹿原是中国的缩影,白鹿家族的生存困境就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9.
《白鹿原》描绘了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社会结构和礼俗形态;挖掘了传统文化的“仁义”精神、“济世”精神和自强不,包的精神;展示了本世纪前半叶传统文化在白鹿原这块文化沃土上从振兴到受挫再到退缩的历史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在白鹿原五十年间的发展过程是其两千年发展历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白鹿原”:一个神秘的世界张林生当各种新潮小说相继拥向当代文坛,让人目不暇顾跟踪不及时,出人意料,年逾五十的老作家陈忠实,为我们捧出了一部沉甸甸的《白鹿原》。《白鹿原》似一曲质朴的歌谣,吟唱着土里土气的民族的声音、《白鹿原》似一幅乡间的水墨画,勾勒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解读《白鹿原》,并结合产生的背景分析其对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抵抗,以揭示作者通过作品所要传达的内容。即对日渐消亡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传统宗法文化和儒学文化的不舍与眷恋。  相似文献   

12.
《白鹿原》艺术地绘描了白鹿原人生活的历史轨迹,婚丧嫁娶、天灾人祸是其叙写的重要内容,《白鹿原》把重大历史事件溶解在生活的河流里,按照生活的逻辑去反映;对于白鹿世界,《白鹿原》未作经济学的裁定和政治学的处理,而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展示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白鹿原》不象瓶装品那样精纯,也不靠标签抬高身价,它象散装的葡萄酒那样,以其原汁原味赢得读者。  相似文献   

13.
作为陈忠实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切实体现了巴尔扎克的那句"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中的人物个性鲜明而各不相同,他们的人物特点与语言不可分割又相互联系。为了认识和理解人物形象的精神、文化内涵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从而客观地评价作品的文学价值,本文将从语言整体和方言词汇的角度出发,浅析人物语言的表现力,探讨语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14.
《白鹿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并以全新的话语诠释了历史。从小说主题到思想内容,从叙事方式到人物格调以及语言表征,《白鹿原》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新历史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90年代,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与史诗意蕴的追求,构成了新时期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由于作家对传统儒家文化有意和无意的认同态度,造成叙述者性别观念上的落后与保守,流露出比较明显的性别偏见。从叙述者对不同性别角色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对两性关系的描写中都呈现出明显男权意识的痕迹,在某种意义上,《白鹿原》既是反思民族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又是一部现代社会男权文化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思想界文化反思湖流中涌现出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具有丰厚的内蕴,批评家们对其内蕴进行了多方面阐释。本文从对20世纪中国小说传统长子形象进行颠覆的角度来研究,通过对白孝文、鹿兆鹏、黑娃三个长子形象的分析,得出《白鹿原》是传统长子形象的颠覆之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于黄土坡塬上的精神哲学-“白鹿精魂”-及其理想人格范型的解读,从一个侧面论述了回归传统是《白鹿原》的文化本性。文章指出,《白鹿原》并没有提供富有现代人文价值的文化观念,并没有最大可能地开掘人物灵魂的深度,它的成功在于以貌似丰厚沉静的鲁钝品性回应了九十年代文化民族主义的主潮。回归传统既成就了它,也埋葬了它。从这一角度言,《白鹿原》无疑是一部资质平庸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白鹿原》对民间文学资源的利用,有对白鹿传说的移植、对民间机智人物的改造发展和对白蛇传故事的变形暗用等多种形式。用世界文学的眼光对《白鹿原》利用的民间文学资源加以观照,发现这些民间文学资源往往是世界性的文学母题或原型,深入揭示了人类普遍的欲求、理想和心理状态,因此显然具有世界性因素。《白鹿原》对民间文学资源利用的成功,对我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于未能抵挡住俗文学大潮的冲击与诱惑,陈忠实顾此失彼,造成《白鹿原》在人物性格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社会变革的深层思考,严肃与媚俗文风的两难选择,神秘与迷信之度的把握等几方面上频频失误,延误了其成长为传世佳作的良机。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角度,通过对小说《白鹿原》中主要人物白嘉轩、鹿子霖的文化性格及其家族文化的分析解读,考察作者陈忠实对传统文化中“仁义”与“利”的基本态度,可以看出,作为传统文化的歌唱者和拥护者,陈忠实以代言人的身份,在作品《白鹿原》中体现了自己重义轻利、重农轻商的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