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萧让 《语文新圃》2009,(10):8-9
近来,由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版语文教材中逐步剔除鲁迅的文章,引来一片争议,赞者有之,阻者有之。而笔者认为,在近年来对鲁迅话题经历了沉默、回避、冷淡的过程后,现在让其滚蛋,已经是时候了。  相似文献   

2.
传播鲁迅作品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在鲁迅作品的受众中,中学生应该是一个最主要的群体.他们中的有些人正是因为在中学接受了鲁迅作品的陶冶,对其以后人格的生成和学养的提高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教材是传播经典的有效途径,鲁迅作品不仅教人如何作文,提高读者的文化素质,而且教人如何做人,提高读者的道德情操;单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鲁迅作品也堪称范本.所以,鲁迅作品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被选入语文教材不仅是出于编者的慧眼,而且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民国时期,鲁迅作品被选入教材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新中国成立后,而且在解放区也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文革”前,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收的鲁迅作品,约占全册课文的1/30至1/16,大多为全文,也有节选.“文革”期间,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仍占据了显赫的位置,不过,在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思想指导下,很多作品遭到了实用主义的解读.进入新时期以后,在多元化语境中,鲁迅作品中表达的一些信念和原则经常受到质疑,甚至出现了鲁迅作品是否应该从语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讨论,反映了不同意见双方对当今时代的不同认识和对当今需求的不同理解.由于鲁迅作品中语言文字具有的模糊性、多义性、复指性,意义具有的不确定性;又由于讲授这些作品历史情境的差异,教师和学生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的不同,因而对同一文本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理解.不过,新时期的鲁迅作品教学无论在观点和方法上都有很多新的突破.鲁迅作品在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也不同程度地被选入了教材,尤其在日本和朝鲜的影响比较广泛.  相似文献   

3.
杨波 《地理教育》2007,(6):66-66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治学严谨,知识广博。他的许多读书之法,现在细细读来,仍然能够引起我们的深思,其中蕴含的许多思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课标一体化,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并将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依据课标理念,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具体学情,合理选用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推动学生核心素养不断进阶。  相似文献   

5.
洪琣 《学语文》2012,(3):11-12
王富仁在《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说,20世纪有四个人中华民族是不会忘记的,分别是:孙中山、毛泽东、胡适和鲁迅。他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缔造者""我们中华民族现代精神的象征"。如此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郭万芹 《教师》2011,(36):85-85
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依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指导,既能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能将知识拓展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小学生学习少儿诗歌创作,要做好三件事——培养兴趣、引导仿写、指导创作。  相似文献   

7.
数学学习意味着掌握一种用现代科学语言构建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掌握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和数学技能,形成数学意识或数学习惯,养成数学品质,所有这些构成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在统编教材全面推行的新课改形势下,数学教师必须要用新的教育观重新审视数学教育,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数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相似文献   

8.
汪明霞 《中国教师》2010,(21):35-37
<正>针对鲁迅学术研究和中学语文关于鲁迅作品教学中出现的负面声音和曲解现象,钱理群教授曾提出,让鲁迅精神在孩子心上扎根。[1]这是对鲁迅精神及其载体——文学作品语文价值的充分肯  相似文献   

9.
作为启蒙者,鲁迅的思想无疑是深刻的。但冷漠的个人性格气质导致他对被启蒙者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无法真正走进民众。而启蒙的失败又使他陷入苦闷与绝望,为反抗绝望他迷恋上“恶”这一魔鬼。  相似文献   

10.
《野草》是鲁迅内心思想、生命体验的表达,包含了鲁迅的哲学,从《野草》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真实的精神世界:虚无精神、自立精神、复仇精神和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11.
书法教育的根本和核心是在对学生进行书法知识传授和书法技艺训练的同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意志、学识和人格等文化品格。但由于教育体制的影响,不要说是重前者而轻后者了,更多的时候,书法课都是处境尴尬,总会被所谓的主科所挤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的书法素质又能如何?主要从小学生书法素养的定位和培养的策略两个方面着手,谈谈如何培育小学生的书法素养。  相似文献   

12.
孔巧芝 《现代语文》2006,(10):53-54
历史的年轮驶进了二十一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学的欣赏情趣也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将放下消遣之,拿起经典名,对鲁迅先生也不例外,因为他的思想和学是一。份不可回避的世纪化遗产。他的意义也将在现实和读的阅读和解释中被创造出来。鲁迅的思想和传述思想的语言符号已成为现代中国思想化和独特性和丰富性的证明,所以我们阅读鲁迅不仅需要对其进行语言和历史意义的还原,更需要有精神灵魂的撞击和生存意义的拷问,并在撞击和拷问中实现思想的去蔽和生命的自觉,在尽可能真实地理解鲁迅的前提下,获得直面自我和人生的勇气。  相似文献   

13.
14.
在中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被神化,中学生越来越疏远鲁迅。曾经在中学生中作过一项调查:有70%以上的学生不喜欢鲁迅,其中有近7%的学生排斥鲁迅,85%的学生不愿阅读鲁迅的作品。不仅中学生疏远鲁迅,就连小学生也觉得鲁迅面目可憎,高不可攀,小学语文教师更害怕鲁迅教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学教材中若干鲁迅小说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6.
17.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的第一点就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可见,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已经成为数学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任务之一。教师要想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首先就要认真解读课标、解析教材,明确要教什么。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金庸作品呈现的精神世界在实质上是共通的。鲁迅作品的精神实质是对中国旧世界宣战的“战斗檄文”,而金庸作品的精神实质是构建精神家园。人的美好精神的启蒙,正是鲁迅与金庸作品精神实质上的殊途同归。鲁迅与金庸的作品都充满了对中国人的终极关怀。他们对国民性的探讨都深入国民灵魂深处。鲁迅与金庸的作品都起到了完善中国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用思辨的眼光,冷静地洞察、思考着这个社会,他的伟大在于他的深刻,他的孤独和他的超前。鲁迅是说不完的,在过了半个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在议论着他,他小说中的思想依然在影响着我们,他所看到和发掘的问题依然存在。小说中深刻揭露当时国民性的弱点,这被认为是鲁迅的独到和伟大之处,我觉得仅仅把鲁迅对当时环境的人们生存状态的描述概括为对国民性的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是不全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文化巨人,鲁迅先生凭借超凡的智慧、博大的思想和惊人的勤奋,为后人留下了数量巨大、品位极高的精神遗产。然而,如果单纯地把鲁迅先生看作是一个文化人,至少是一种片面性的认识,把他的作品当作一般的文学作品来欣赏则辜负了他的心血和初衷。他是被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的社会责任感所驱使,怀着医治国民麻木精神的伟大理想而把文化当作一种良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