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万德  孙鹏 《图书馆建设》2011,(5):88-92,96
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报刊活动蓬勃兴起,地处边陲的东北三省的报刊活动也十分活跃,呈现出官办报刊、民办报刊、外国人办报刊等各类报刊共同发展的局面.在辛亥革命时期,东北三省的政府官报占据主流,民办报刊风行无忌,白话报刊颇受读者青睐,外国人办报笼罩东北,报刊文种多种多样,报人报业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2.
据不完全统计,1901年———1911年,我国涌现的女子报刊达30多种。这和戊戌运动时期仅有一份女子报刊相比,真可谓是一个大的飞跃。大量女子报刊的出现,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生活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也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高潮兴起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报刊的创办人、主编,多为觉醒的知识妇女,一般都受过新式教育,不少还是留学生。她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深感自己力量的单薄。她们通过报刊开展舆论宣传,唤起更多的女同胞投入妇女解放运动,扩大女界的影响。一批妇女活动家和革命志士,成为创办女子报刊的中坚。如秋瑾曾创办东京《白话》…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辛亥革命时期海外创办中文报刊情况的搜索与梳理,以表格的形式浓缩提供海外报刊的信息,并对海外报刊创办的群体及活动特点进行介绍,重点说明海外华侨在创办报刊活动中给予的经济支持及发挥的网络、阵地与桥梁等重要作用,以此歌颂华侨的爱国之情并纪念辛亥革命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吴瑾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9):18-96
清末社会,为考虑社会下层民众读书看报的问题,白话报刊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维新时期国人自办的有5种,到1915年时全国大约出版170余种白话报刊。白话报刊的创办,为中国语言文化走向“言文合一”,为启发民智,提升民族、民权意识,促进辛亥革命成功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末至辛亥革命时期是浙江新闻报刊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的报人通过报刊活动进行维新传播和革命传播,成为浙江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光复革命的舆论先导,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同时这一时期的报人集多种社会角色于一身,报人、报刊均与政治活动紧密相关,从而使这一时期的报人群体和报业发展所显示出的非职业性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施静  魏太亮 《兰台世界》2016,(13):125-127
以辛亥革命时期的四川报刊为经,以四川图书馆事业发展为纬,通过对辛亥革命时期的四川报刊与四川社会转型发展关系的探究以及四川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脉络的追索,寻绎辛亥革命时期的四川报刊对四川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节点。中国新闻事业自外报来华得到发轫后,在辛亥革命时期达到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报刊揭露了晚清政府虚伪的"立宪"新政,并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引导国民探讨关于"国家再造"的猜想与假设,同时不遗余力地进行民主启蒙和民主传播,以达到破旧立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深刻而全方位地改变了近代中国。对于始创于1815年、辛亥革命爆发之际历史已延续近百年的中国近代报刊业而言,不啻亦经历了一场革命的洗礼。在辛亥革命前后,一些与革命有关、直接推动革命发生的新类型报刊诞生或发展,而另一些在既往中国政治与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9.
胡凤 《新闻世界》2014,(12):129-130
辛亥革命后,安徽报刊迎来一次发展高潮。《安徽公报》的创办标志着晚清官报体系消亡和民国官报体系的创立,一些革命激进的报刊随着革命高潮的过去而消亡,还有部分综合性报刊发生了转型。皖省光复后,省城安庆兴起了政党报刊的办报高潮,同时,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皖省的新型报刊和文艺消闲性报刊也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尹航  蒋多 《中国出版》2023,(4):66-69
辛亥革命时期正值中国传统出版业向近代出版业过渡的重要阶段,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汇流与融合中,报刊以其不可取代的大众媒介作用和传播特性,扮演着记录者、参与者乃至建构者的角色。报刊传播的革命触媒效应得益于两种力量的推波助澜。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纷纷利用报刊这一宣传工具夯实其舆论阵地,另一方面上海作为出版中心所形成的大众读报时代景观提供了重要的公共话语空间与媒介互动场域。近代报刊的萌芽、成长与繁荣,是在与革命互为因果、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实现的,技术革新推动报刊商品化、制度转型引领报馆企业化、供需调节导向报业市场化三个层面的共同作用,促使报刊成为近代出版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国的统治,极大地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打开了中国通向现代国家的大门,有力地推动着社会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篇章和转折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桂林化城的报刊与报人研究”形成的一个历史语境在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抗战期间迅速发展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一个进步化中心,成为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这里人会萃,救亡化活动蓬勃展开,盛况空前,被誉为“化城”而蜚声全国。  相似文献   

13.
胡文虎是20世纪上半叶从"药业大王"到"报业巨子",名噪南洋的"双料大亨"。他创立了群星灿烂的星系报业集团,旗下的中英文报纸近二十家,形成遍及全球的庞大报业网,写下了20世纪国际新闻史上引人注目的篇章。本文试从胡文虎在南粤创办星系报业的发展轨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辛亥革命时期留学生创建革命组织、参加革命武装、为革命英勇献身等方面多有研究,但是,研究多局限于整体和宏观阶段,对辛亥革命时期浙江留学生先进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这一局部和微观的研究则有待深入。本文旨在总结辛亥革命时期,浙江籍留学生以追求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利益、倡导民族平等为核心内容的先进思想,分析其产生的渊源、社会背景及作用。以此缅怀前辈,激励后人。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报刊研究的视角拘泥于以传者为中心,忽视了对受者的研究,尤其是作为个体的受者阅读报纸的体验。本文借鉴凯瑞的文化研究取向,提出报刊研究的另一种可能:从报人办报的史实论述转向读者读报的体验,研究的对象从报人转向读者,研究的内容从报业对社会之影响转向文本对读者之影响。  相似文献   

16.
探讨和研究抗日战争时期,金华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设立的五个“文化驿站”之一,担负着“输送运递宣传书报”的重要任务,在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宣传抗日、团结御侮和唤起民众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当时,大批沦陷区的进步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由共产党派遣的文化工作者,先后汇集于此。一时间,地处浙江省中南部的金华,报纸刊物林立,文化十分繁盛;众多报纸刊物的出版和图书的广泛发行,其影响力巨大,辐射周边省、市、县的广大区域,甚至远及西南大后方,成为抗战时期全国卓有影响的文化中心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郭小聪 《兰台世界》2016,(16):87-89
辛亥革命的参与者背景历史复杂,结局各有不同,在其中的表现各异,评价方法各有不同。我们分析了辛亥革命史料特点,提出了评价辛亥革命参与者的三个方法,包括:1.大量占有材料,小心处理入手:辛亥革命参与者评价的基础;2.从大处着眼,不纠缠细节:评价辛亥革命参与者的前提;3.大胆设定,小心求证:辛亥革命参与者的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右江革命根据地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广西右江地区领导发动百色起义之后创建的一大块革命根据地,邓小平、佘惠、赵秉寿等共产党员在根据地创办了《右江日报》、《士兵之友》和《红旗报》等报刊。  相似文献   

19.
右江革命根据地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广西右江地区领导发动百色起义之后创建的一大块革命根据地,邓小平、佘惠、赵秉寿等共产党员在根据地创办了《右江日报》、《士兵之友》和《红旗报》等报刊。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辛亥革命前后20年间全国创办报纸的统计和办报活动的调查分析,以表格形式展现报纸创办的基本信息。并对当时报纸的编辑技术、经费与广告、发行模式等进行介绍,阐述报纸宣传对政府的影响以及对民众精神的引领,总结辛亥时期报业的兴盛与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