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发前当我们感觉到主力红军有转移地区作战可能时候(注一),我就想到我是被派随军移动好呢还是被留在根据地里工作好呢的问题。有一天何叔衡同志和我闲谈,那时我们同在一个机关工作。他问:“假使红军主力移动,你愿意留在这里,或是愿意从军去呢?”我的答复是:“如有可能,我愿意从军去。”“红军跑起路来飞快,你跑得么?”“一天跑六十里毫无问题,八十里也勉强,跑一百里怕有点困难;这是我进根据地来时所经验过了的。”“我跑路要比你强一点,我准备了两双很结实的草鞋,(注二)你有点什么准备没有呢?”“你跑路当然比我强,我只准备了一双新草鞋,脚…  相似文献   

2.
正没有什么比长征更考验革命者对理想的坚守了、长征结束后,毛泽东发话,凡长征经历者中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所以,出生入死的老红军都是中共党员。抗战爆发后,老红军成了革命种子,是党和军队的精华。经过长征的千锤百炼,党和军队具有了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意志品格。长征干部更是解放后党政军领导干部的主要来源,受到党和国家的特别爱护,而最真实反映长征过程和红军战士情怀的文字,则非徐梦秋、丁玲、成仿吾1936年下半  相似文献   

3.
董必武 《中国档案》2006,(10):29-29
当我们感觉到主力红军有转移地区作战可能时候(注一),我就想到我是被派随军移动好呢还是被留在根据地里工作好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红军长征记》一书,于1987年“八·一”建军60周年纪念日前夕,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它的问世得到了全国各界人士的关注,中顾委委员伍修权、国家出版委员会主任王子野、河南省出版协会副主席王铸人等同志,先后在《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及《博览群书》杂志上发表了书评,赞扬它是多少年来“千呼百唤”出来的一部最系统、最完整、  相似文献   

5.
李丽云 《兰台世界》2006,(21):65-66
(一)1931年11月,中华大地上出现了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为了更好地宣传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12月11日,由红色中华通讯社创办了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红色中华》报是中国红色政权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周以栗、杨尚昆、沙可夫、瞿秋白等都曾先后担任主笔、社长。该报起初为周刊,第49期起为三日刊,第148期改出双日刊。该报以宣传报道、教育发动根据地的民众参加工农政权建设、反对国民党军事“围剿”、促进根据地的建设为主要任务,同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抨击国民党政…  相似文献   

6.
<正>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的条件最艰苦的一段路是在四川的阿坝州境内。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寻访红军长征遗迹,2016年1月2日,我们一行来到黑水县,向瓦钵梁子山上的徐向前指挥所遗址进发。从岷江与黑水河相交的河口,我们沿黑水河逆流而上,在色尔古镇的林场驻地找到去红军遗迹瓦钵梁子的路。仅容一辆车通行的柏油路弯弯曲曲,盘旋而上,目  相似文献   

7.
巴黎《救国时报》与红军长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3 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海外创办的中文报纸《救国时报》 ,立足巴黎 ,面向国内广大读者和世界广大侨胞 ,以“不分党派 ,不问信仰 ,团结全民 ,抗日救国”为宗旨 ,在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宣传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被读者誉为“海外权舆”、“抗日先锋”、“革命民众的喉舌”等。其报道的特色主要表现为 :利用中外媒体资讯 ,传播红军长征信息 ;连载长篇通讯 ,系统报道长征 ;出版《长征记》一书 ,反映长征全过程 ;抢译斯诺陕北通讯 ,披露斯诺苏区见闻 ;刊发大量图片 ,展示红军风采  相似文献   

8.
《中国红军长征记》这部差点夭折的好书,于我国建军60周年前夕问世以后,很快得到了全国各界人士的关注,供不应求。伍修权同志和出版界的领导同志先后发表了书评。伍修权同志赞扬它是多少年来经过“千呼万唤”终于出来的一部到目前为止最为系统和全面的长征史专著。据不完全的统计,国内外的报刊及电台、电视台共50多家发表了《中国红军长征记》的书讯或书评。《中国红军长征记》受到如此厚爱是令人高兴的!然而,它的面世也是艰难的。  相似文献   

9.
为抢救新闻学历史资料的工作,我有幸承担了<红星>报课题.我曾住在中央档案馆仔细查阅馆内珍藏的150期<红星>报原件,和从美国拍摄的<红星>报部分胶卷.继而寻访了多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和曾在<红星>报工作过的四位老前辈.特别是收到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5月17日的亲笔复信,就我向他老人家请教的关于研究<红星>报遇到的九个疑难问题,一一作了明确的批复回答.这使我对<红星>报的情况,有更真实、更准确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红军长征史诗创造者亲笔书写的长征史,用真实朴素的语言记录了一个个历史细节,叙说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生动翔实地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和英雄业绩.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推动了长征史的研究,而且对学习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公报》与红军长征落脚点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大公报》百年历程画册中那段关于《大公报》与红军长征落脚点之关系的论述 ,是完全错误的。其理由是 ,中央红军根本不可能看到画册上点名的那张《大公报》。通过对前人的回忆和当时交通邮政状况的分析 ,本文认定 :对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选择帮助最大的 ,一是《山西日报》 ;二是 193 5年 7月底、8月初的《大公报》 ;三是其他国民党报纸及其传播物。  相似文献   

12.
为抢救新闻学历史资料的工作,我有幸承担了《红星》报课题.我曾住在中央档案馆仔细查阅馆内珍藏的150期《红星》报原件,和从美国拍摄的《红星》报部分胶卷。继而寻访了多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和曾在《红星》报工作过的四位老前辈。特别是收到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5月17日的亲笔复信.就我向他老人家请教的关于研究《红星》报遇到的九个疑难问题,一一作了明确的批复回答。这使我对《红星》报的情况,有更真实、更准确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档案》2006,(3)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由陇南市广播电视局和市档案局联合拍摄的电视专题片《红军长征在陇南》于2006年6月24日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投入拍摄。市档案局副局长祁波带领摄制组一行5人,沿着当年红军在陇南的足迹,首先抵达宕昌县哈达铺镇拍摄了红二方面军司令部及周恩来曾住过的同善院、邮政代办所等旧址。摄制组在哈达铺镇上街村采访了回族妇女马玉英,拍摄了她讲述当年婆婆给红军做锅盔吃的情景;采访了哈达铺中学校长柳春才,听他讲述他爷爷柳英当年参加哈达铺苏维埃政府组织的游击队与敌作战的动人故事;采访了宕昌县党史办副主…  相似文献   

14.
1935年4月29日凌晨,红三军团根据中央军委"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及中央军委行军的具体部署,从距寻甸城不远的高田、戈夸一带进入寻甸坝子,并把攻占寻甸城的任务交给富有战斗经验的四师来完成.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长征!长征!——红军长征到陕北》档案图片展新闻发布会在陕西省档案馆举行,陕西省档案局副局长郑惠姿出席并致辞。本次展览于10月3日至9日在陕西省图书馆一楼展厅开展,共展出图片550余幅、档案40余份。展览共分为:《硕果仅存的西北革命根据地》《长征的背景》《艰难征途——各路红军战略转移》《胜利会师》  相似文献   

16.
1935年9月2日,兰州。 我国新闻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主一范长江.以 《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成都出发,历尽艰险.经过50天的长途采访,到达兰州。 因不少人向他探听红军的消息及蒋介石“围剿”红军的情况,于是,范长江开始了他的长篇报道。 《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范长江西北行的第一篇通讯,于他到达兰州的第3天写成。9月13、14日《大公报》刊发此稿时,编辑为此写了短评:“本报特约通讯员长江,从成都行五十日到兰州,其报告岷江军事形势的一封书(即文章)值得大家注意一看。”通讯详尽地叙述了红军在…  相似文献   

17.
2006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这一震惊中外、影响深远的英雄壮举,总政干部部老干部局和解放军报社政工部在《离退休生活》专版,联合推出了“红军将士口述长征”专栏,着重反映红军将士在长征中浴血奋战、克服艰难险阻、官兵友爱和尊重少数民族等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18.
费云东  康俊娟 《档案天地》2009,(1):48-51,44
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发现的由朱德亲笔签名赠送给知名记者埃德加一斯诺的《红军长征记》初版本,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作为我党我军历史上最早、最真实、最具文化特色的纪实文学作品,《红军长征记》原名初为《二万五千里》,是1937年由丁玲主编的一本记述长征的书,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等原因,直到1942年才由政治部将其更名为《红军长征记》后作为内部参考资料发行,如今大多数已难觅其踪.  相似文献   

19.
刘良 《湖北档案》2006,(9):41-46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围剿"部队加紧了对中央苏区的进攻步伐.1934年10月26日,敌人侵占宁都;11月10日,瑞金陷落;11月17日,于都沦入敌手;11月23日,会昌失陷.至此,中央苏区全部陷入敌手,原本红火的革命根据地一片血雨腥风.据史料载,红都瑞金在80天内被惨杀1800多人,宁都县被杀绝的有3800多户,闽西遭杀绝的为4万多户.蒋介石在其"剿匪报告"中亦写道:"剿匪之地,百物荡尽,一望荒凉;无不焚之居,无不伐之树,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  相似文献   

20.
长征,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动每个人的两条铁腿,纵横十一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壮丽跋涉.多少座崇山峻岭,多少道激流险滩,多少个风雨如磐的日夜……对红军战士是一场生与死的挑战.由于身体和生理等原因,女战士们要战胜这些艰难险阻.得付出更多的辛劳和血汗.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年曾有8000多名妇女参加了举世瞩目的长征,顺利到达延安的只有1000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