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书法理论家康有为在所著《广艺舟双楫》中阐述:"古人论书,以势为先。"指出了书法笔势在写字中的重要性。何谓笔势?笔势主要指对点画在字的形体中不同快慢的写法。它是因作者的性情、时代风尚决定其用笔、布置和取势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习》2013年第3期刊有宋桂奇先生的《"无独有偶"并非"多用于贬义"》一文(下面称之为《宋文》),该文引述了《现代汉语词典》对"无独有偶"的释义:"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和《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某种(按:《宋文》引为"某些",意思有所不同了)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多用于贬义."接着,《宋文》对"无独有偶"、"多用于贬义"表示了不同看法:"‘无独有偶’自面世以来,就一直是褒贬兼用的;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说它‘多用于贬义’呢?"——即"无独有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  相似文献   

3.
正徐晓萍书友的隶书作品,取法汉《曹全碑》,用笔熟练,字形端庄平稳,结构舒展自然,能够较好地表现出《曹全碑》秀美端庄的书法特点。但从全作分析,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曹全碑》笔画丰腴饱满,此作用笔上略显单薄,笔画纤细。第二,个别点画笔势不够准确,比如:"悲"字心部笔势翻转僵硬,影响整个字的流畅。第三,用笔质量需  相似文献   

4.
偶翻词典,发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无以复加"和"小题大做"两个成语的释义之后,均用括号加注其感情色彩,分别为"多用于贬意"和"多含贬义".很多辞书却未对这两个成语的感情色彩加以说明,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华成语词典》(修订本)、《汉语成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汉语成语司典》(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成语辞海》(新华出版社)等等.只有个别例外,如《新世纪汉语成语词典》(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说明"无以复加""今多含贬义", 《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说明"小题大做"为"贬义", 《汉语成语小词典》(2003修订本)(商务印书馆)说明"无以复加""多用于贬义".这三部词典于另外-个成吾电均未说明其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5.
记者:本期杂志刊登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是一.个孩子成年之后回忆她小时候写字慢所遇到的困惑。请您从专家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个孩子的问题。刘:她只是写字慢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记者:只是写字慢。刘:孩子在“书写”过程中的问题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笔迹问题”,实际上是书法写不好,表现为写字歪歪扭扭,字不能写到格子里,写字不准确,字形难看。存在这样问题的孩子一般思维能力没有问题,如写作文在构思或语言表达上正常。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字写得特别慢的现象。如果写快了就会龙飞凤舞,不成样子。他们经常发生的错误是别字连篇,如经常搞混…  相似文献   

6.
对于"咬文嚼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句";也有辞书说是比喻"读书人的迂腐执泥",很有些贬义。如果修正其"过  相似文献   

7.
"无独有偶",《现代汉语词典》释为:"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汉语大词典》释为:"某些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多用于贬义."这两本权威辞书均明言其"多用于贬义",笔者却有不同看法. "无独有偶"一语,最早出自何处,已不可考.刘洁修先生认为,此语"或本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一一》(《二程集》121):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汉语成语考释词典》1169页,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如果此"或"为"真",则其语源即属中性.  相似文献   

8.
武宏伟 《教书育人》2012,(17):54-55
校长是官吗?有人说:"不是!",理由是从古至今,"官"这个词,都指的是"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现代汉语词典》就是这样解释的。学校因为不是政府机关和军队,所以校长也自然就不是官。校长是官吗?也有人说:"是!",理由是他具备了"官"这个具体职业的基本特点:人事决策权、财务使用支配权……  相似文献   

9.
徐旻 《文教资料》2008,(33):46-48
有人认为,含"女"部件的字或多或少地都带有贬义的色彩.事实真的如此吗?只要我们把现代汉语里常用的舍"女"部件字做一个分类解释,就可以看出其源流和走向了.  相似文献   

10.
<正>一、何谓教育叙事研究《韦伯第三国际辞典》把"叙事"解释为"讲故事,或类似讲故事之类的事件或行为,用来描述前后连续发生的系列性事件。"《现代汉语词典》把"叙事"解释为"叙述故事(指书面的)"。有学者认为,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  相似文献   

11.
郑振铎咏物寄情的散《海燕》(语版新课标《语》七年级下册)。一开头就描写家乡的小燕子:“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教材第5页注释②将“积伶积俐”解释为“非常伶俐”。笔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因为从意上看,句中的“积伶积俐”是用来形容羽毛的,而“伶俐”是个形容词,《现代汉语词典》将它解释为“聪明:灵活”。如果“积伶积俐”是“非常伶俐”之意,那岂不是郑振铎先生用“非常聪明、  相似文献   

12.
“呆若木鸡”是形容某人呆笨像木头雕成的鸡一样,为众所周知的贬义语,不须多作解释。但也有人望文生义,以为“望似木鸡”与“呆若木鸡”含义差不多。其实“望似木鸡”是褒义语,这里的“木鸡”与“呆若木鸡”中的含义完全不同。混淆者是因为不了解“望似木鸡”典出何处,所以搞错。“望似木鸡”典故出自《庄子·达生》: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  相似文献   

13.
宋微 《现代语文》2007,(3):109-109
"红杏出墙"出自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该句脱胎于陆游《马上作》诗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本形容春意盎然,新生的事物有旺盛的生命力,而现多用以比喻妇女偷情,那么它为何会具有贬义呢?  相似文献   

14.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把写字教学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然而,比照如今的公开课,读读、议议、悟悟,精彩纷呈,很少有教师会在写字教学上花大力气。一般在临下课,做课教师才急匆匆安排写字环节。为什么会这样?有教师说,原因很简单,写字教学没"看头"!但,细细想想,写字教学真的就没有"看头"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草原的早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一课中的写字教学。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对于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我国历来非常重视。不过,过去提倡的是写字教学,而本次《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书法教育",从写字教学到书法教育,其中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关于传统文化,现在的认识极不统一,有人觉得它非常宝贵,有人觉得它一文不值。教育部发文要在中小学开写字课,我到一些地方后就有不止一个人问道:现在为什么这么重视写字啊?写字的重要性怎么提得这么高啊?我回答他们:"中国人写中国字、说中国话,这就像一杯泉水那样纯洁、那样透明,难道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当然光讲这一点人家不服气。还因为讲话和写字的问题跟传统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人类最  相似文献   

17.
1989年,我校开展写字教学研究,构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写字—书法教育"特色教学策略,形成了写字教学特色模式."十一五"期间,我校开发了校本课程——《书法与中国文化》,构建了以书法文化推动书法技能提高的特色课程. 我校以"以墨育德,以墨启智,以墨健身,以墨陶情,以墨联社,以墨温家"为主题,不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其中,人文的管理、人文的教育、人文的课程是学校文化的精髓.我校以翰墨香满园的校园环境,运用人文管理的特征,以及书法文化的课程,培养师生实现"我大气、我正气、我雅气、我锐气"的目标,不断探索写字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学闯关     
1.现在我们形容极度思念盼望一个人时会用"望穿秋水"这个词,你知道词语中的"秋水"指什么吗?A.黄叶B.天空C.眼睛2.在我们的学习中,经常会用到字典词典,那你知道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词典是什么吗?A.《尔雅》B.《说文解字》C.《广雅》3.佛教传入我国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它对我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建筑也成为我国的很重要的文化风景,你知道佛教四大名山是哪四座吗?  相似文献   

19.
去年,在我们地区的语文预考中,有一部分学生将《谋攻》里面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殆”字解释为“失败”,当然,要是意译这句原文,也算不错,但试题的要求是填上与现代汉语相当的词:“危险”(“殆”字的本义),因而失了分。这究竟是个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古文中一词多义的词太复杂,难以掌握吗?不尽然。问题主要在于我们有些教师在解释古文中的  相似文献   

20.
近日,随手翻阅《诗经》,读了一篇《采葛》,里面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诗句,下面的注释是"三秋,此处应为三季,即九个月",整个意思就是一日不见好像有九个月那么长.我们长期以来不是习惯于理解成"一日不见好像三年没见吗".到底是这儿解释出错了呢,还是成语词典或者说汉语词典以及其它的一些工具书出错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