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了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教材对“烽燧”注释为:“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笔者查阅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发现该书对“烽燧”注释为:“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报警叫燧。”教材注释与该词典的注解正好相反,那到底谁正确?  相似文献   

2.
烽燧是古代军事通讯设施之一,用以传边警,通消息。白天以烟为号叫烽,夜间以燃火为号叫燧。常于一定距离的高要之处筑台,贮薪草备燃之物,叫烽火台。 亭障是亭与障的联合称谓。实际上亭与障各具有独立意义: 亭:秦汉时边地至内地十里一事,五里一邮。亭管理烽燧报警之事,又称亭燧。它也收纳行人住宿,传迪邮报,故又称驿亭。  相似文献   

3.
烽火台又名烽燧,是古代的军事报警系统,每隔数里设置一座,连绵数千里。当敌人来犯时,情报将士点燃台上的烽火逐级向后方指挥机关报告敌情。夜里点的火叫“烽”,白天点的烟叫“燧”。新疆的烽火台遍布天山南北,它们与丝绸之路走向一致,起到了保卫边疆和护卫丝绸之路畅通的重  相似文献   

4.
烽火台也叫烽燧,是古代军事观察、通讯的前沿哨所,大部分建在高山顶或川地转折处。古代凡边睡、要隘、道路等处,均设置烽燧,屯兵戍守并传递军情,形成独立而又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如有敌情,夜间放火叫烽,白天掺加狼粪煨烟叫燧(俗称狼烟),故叫烽燧。燃烟举火和放炮的数目,根据来敌的多少而定,使千里防线数小时便知敌情消息。2001年仲秋,我对历代烽火台进行大范围察访,历经天山南北,行程达三千多公里,考察到6座烽火台实体,它们基本上能代表新疆烽火台的全貌。新疆的烽火台@李都  相似文献   

5.
烽火·狼烟     
“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烽”与“火”。遇到外敌来犯,白天则燃烟(烽),夜间就点火。如此,敌情便可迅速传达给上级。  相似文献   

6.
烽燧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训“燧”为“遂”,认为烽燧并非指单一的烽火台而是指古代边关报警系统和制度,并用汉简论证其为“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相似文献   

7.
<正>公元前144年6月的一天,驻守雁门关的士兵看到了奔驰而来的匈奴骑兵。负责通讯的信息传递长官,也就是烽燧长大喊一声,命令士兵点起了狼烟。如果你手头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它会告诉你"狼烟"是什么。词典对"狼烟"是这样解释的:"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升起的烟。"唐朝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也说:"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不过一位名叫威廉·林赛的美国学者,却对"狼粪说"提出了质疑。他怀疑的依据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供给和需求。  相似文献   

8.
黄艳萍 《家教指南》2016,(1):116-122
烽燧是边境候望系统中的基层军事组织。据我们统计《肩水金关汉简》1至3卷中不重复的燧名至少有161个(未包括残损严重的燧名),实际的烽燧数量应超过此数字。可见汉时金关地区烽燧组织十分庞大,彰显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根据简牍出土地点的相对集中性、简牍内容的提示性和相关性来判断各燧所属候官,再依据候官辖燧数量的差别来判断其规模及战略地位;同时,在陈梦家燧简表《第十表》的260个燧名和这批金关简161个燧名基础上,归纳烽燧的命名习惯,揭示汉时庞大烽燧系统中"燧"的命名规则。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录《项羽之死》,文下有两条注释:东城 秦县名,故城在今安徽定远东南.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镇.西楚霸王终焉之地,《项羽本纪》有两种写法.一日"自刎乌江".本传叙述:"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项羽)乃自刎而死."一日"身死东城".论赞评判:"(项羽)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注释未说明"东城""乌江"的地理沿革,无疑造成了文意理解的混乱.按照教材注释,西楚霸王身死之地,一说在"今安徽定远东南",一说在"今安徽和县东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可以断言,熟谙秦汉历史地理的司马迁记项羽死地,不可能自相矛盾.造成自相矛盾情形的,只能是教材注释.也就是说,教材对古代地名的这两条注释,孤立地看,似乎没有问题,联系项羽终焉之地审读,就不能尽如人意了.  相似文献   

10.
“烽火戏诸侯,倾国得一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狼烟四起”。典故、诗文、词语中的这些“烽火”“狼烟”到底如何解释呢?翻开各种语文工具书,几乎不约而同地解释为:“烽烟”就是“狼烟”,狼烟就是边疆烧狼粪以报警之烟。查《辞海》“狼烟”的解释是“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言,狼粪烟直,烽火用之”。《中国古代史演义》中也有一段关于狼烟的描述“那烽燧是用狼粪作燃料,在山顶上筑成高高的圆柱模样  相似文献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召有司案图”一句,中专各类专业通用《语文》第一册对“有司”的注释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这个注释与《辞海》、《辞源》基本相同(前者见缩印本162页;后者见1476页).《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指官吏”.《新华词典》注:“旧时指官吏.”但均未说明这样注释的理由.笔者以为上述注释欠妥.  相似文献   

12.
<正>狼烟直上"烽火"是统名,分指烟及火。《墨子·号令篇》:"昼则举烽,夜则举火。"唐兵部《烽式》载:"每岁秋前,别采艾蒿、茎叶、苇条、草节,皆要相杂,为放烟之薪。"这是"狼烟"的主要材料,当然也可以加点狼粪调味。之所以叫狼烟,是因为唐末突厥(jué)、鲜卑这些民族崇拜狼,唐朝统治者也把他们比作狼,狼烟的意思就是狼来了。"狼烟"这个词唐末才在文献里出现。段成式说:"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戚  相似文献   

13.
一、注音献疑1.《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一句中的"崤",教材注音为"yáo",解释为:"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05年第4版,下同)将此字注释为:"xiáo,山名,山中的谷道,是古代军事要地。"《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下同)中"崤"的读音也为"xiáo"。尽管"崤"古音读"yáo",  相似文献   

14.
法家【原文】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行,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注释】①燧(音遂):古代钻木取火,所钻的木叫燧。②鲧(音滚):禹的父亲。  相似文献   

15.
去年《中国语文》第四期上刊载文安朗先生《说“燧”》一文,惩于“燧”字“现有辞书只有两个义项:1.古代取火器;2.古代告警的烽火……这些义项对现代汉语来说是足够用了,而对古代浩瀚的典籍来说,就嫌少了一点。”于是游目册府,自出机杼,得八义项焉。此诚所谓“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治学正需要这种锲而不合、精益求精的精神。然究其所论,间亦有所未安,千虑一失,容或有之,敢竭鄙诚,以就教于文先生。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有一首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教材对"安仁"注释为:"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我们发现这条注释可能有误,以下提出分析意见,请有关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7.
<正>"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出自《荀子·劝学》,《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材对""是这样注释的:"通‘煣’,使弯曲。"笔者以为这样的注释不够确切。《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对""有这样的  相似文献   

18.
古代统治集团为了保护其阶级利益以及部落和国家的安全,边境地区与领导集团之间需要经常沟通信息,便采用了烽燧与大鼓,正所谓"烽可遥见,鼓可遥闻"。后来,随着生产、经济的发展,统治集团深感烽燧、大鼓已不能满足军事与战争的需要,便加以改进,出现了驿道。乌兰察布市境内既有烽燧,也有驿道。  相似文献   

19.
张勇 《学语文》2003,(1):26-26
初中语文第三册收录了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笔者在教读时,感觉到课本对此文的注释有两个失当之处: 1.虽注但不确切。课本对《尔雅》的注释是:我国古代的辞书,作者不详,大概是汉初的作品。这条注释忽略了《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相似文献   

20.
卢永俊 《现代语文》2006,(11):112-112
《湘夫人》是屈原的名篇,人教版高中教材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了此篇.在讲授这一课时,教材对"遗"字的一则注释引起了笔者的疑惑,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