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学习》2012年第4期刊载李新老师《暮春能洗澡吗》一文,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浴乎沂”的解释。基本上同意朱熹的“温泉”说,以为“地下水上涌为泉.或许就是朱熹所说的‘温泉’?”但又不很肯定.接着又说:“还有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2.
“浴乎沂,风乎舞雩”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孔子与弟子言志的记载。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凤乎舞雩,咏而归。”对这段话中的“浴乎沂,风乎舞雩”二句,历来的注家都作了错误的解释。如杨伯峻《论语译注》云:“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风,作动词用,迎风乘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浴乎沂:在沂水里洗澡。”“风乎舞雩:在舞雩坛上乘凉。风,用作动词,意指迎风乘凉。”其实,这都是望文生义。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就会使人产生一个无法解释的疑问。莫,是“暮”的古字。暮春,即阴历三月。试想,阴历三月,在北方,天气还相当寒凉,怎么能带着童子到河里洗澡呢?又哪里用得着在高台上乘凉呢?这种解释明显地与情理不合。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又企图自圆其说:“沂,  相似文献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这样一段话:“(曾皙)日:‘莫春,春服既成,冠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这段话可译为:“(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4.
在《论语·先进篇》“侍坐”一章,曾皙描述的志向流传至今,其中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的解释更是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针对“浴乎沂”的解释进行考证,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得出一点粗浅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对于《论语·为政》中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句话,前人有不同的理解。这句话应当解释为“攻治异端,这个害就会停止了”。  相似文献   

6.
7.
苏东坡在弄清了“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时,曾喜形于色,笑看对儿子苏迈说道:“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对文中”汝识之乎“的译注,历来众说纷坛,执教者往往莫衷一是。高中课本语文第二册注为:“〔汝识之乎〕你记住了这个(景象)吗?识,同‘志’,记住。“一九八一年《中学语文教学》第五期发表的《中学语文古文疑难词句例释》一文则认为“从本文上下文关系看,‘识’不应通‘志’,当记住讲,而应作‘知道’讲。”其音“应读shij。课本注释“识”当通“志”这是对的。《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  相似文献   

8.
“推敲”这个词妇孺皆知,关于“推敲”的一段文坛佳话大家也是耳熟能详。《隋唐嘉话》《唐诗纪事》《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等都有记载。其中北宋阮阅《诗话总龟》最为生动详尽。“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字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贾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说:“‘敲”字佳。’  相似文献   

9.
正《演讲与口才》(学生版)2013年第5期刊登了《叛逆小子张默:频频粗话何时休》一文,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张默由戏剧谈人生,但其话语中除了对生活的抱怨之外,更多的是可怕的怨恨。之于媒体,何须太讨巧?做好自己,才是硬道理。""之于"当是"至于"之误。《现代汉语词典》《汉  相似文献   

10.
说“也”     
在中国古代文字训诂之学中,有一件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公案,那就是对“也”字的认定.这个字在《说文》中,许慎说得明明白白:“也,女阴也,象形.”后代的儒者,却多以为荒唐可笑.不过,也有不少严肃的学者认可.清代以数十年精力专研《说文》,精于音韵训诂之学的段玉裁说得很肯定:“此篆女阴是本义,假借为语词,本无可疑者.而后人妄疑之.许(慎)在当时必有所受之,不容以少见多怪之心测之也.”许慎是谨严的学者,被称为”六经无双许叔重”(见《后汉书·儒林传下》).段玉裁在音韵学上的功绩,钱大昕评为“凿破混沌”;在文字学上的功绩,王念孙评为“若膺(段玉裁字)死,天下遂无读书人矣.”(《清史·儒林传》).他们不但学术成就极高,生活作风也极为端方古朴,决不容有轻佻浮薄之语.有人在讥笑许慎的同时,连段玉裁也一并讥笑,好象持此说者,必为异端.有的学者(如鲁迅先生)虽然承认这个意义,但语焉不详,遂未能彻底纠正这种讥笑前贤的轻率态度.我以为“也”字本义为女阴,更无可疑,足为定谳.兹分述如次.  相似文献   

11.
说“也”     
侯婷 《华章》2009,(14)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使用普遍,语法功能繁多,在单句中可表示同样或叠加表示两事并列,在复句中可表示转折、让步等等.但是考察古代汉语,发现"也"字虽然使用频率也极高,但它却是用作语气助词,没有用作副词的情况.本文将对"也"字的来源和发展作初步的探讨,期望能对"也"字的变化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有四个不同的"说不好",有动宾结构的"说不好",两个述补结构的"说不好",还有揣测副词"说不好"。对其主要用法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说不好"的功能随着语义的发展发生了变化。同时分析揣测副词"说不好"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14.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千古传诵的写景佳作。教材将其中语句“萦青绕白”注释为:“蒙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之相配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译文也将此句译为:“青山萦回,白云缭绕。”笔者认为这种注释大为不妥。  相似文献   

15.
16.
正2013年,这个本来普通的年份,因紧迫的就业形势被部分媒体冠以"史上最难就业年"的名号。大学生就业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而今年就业尤难,一则由于2013年大学毕业生总人数达到了699万,创下了历史新高,二则由于高校毕业生虽然手拿毕业  相似文献   

17.
“伏”乎“站”乎“卧”乎贵州盘县亦资中学余云腾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吴伯箫先生的《早》写同一幅画却说:“东西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站着一只梅花...  相似文献   

18.
冯书香 《考试周刊》2012,(93):50-50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五单元《〈论语〉八则》一课,收录了《论语》一书中的八段对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其中之一,且位于所选八段对话之首。  相似文献   

19.
《语文知识》1999年第1期中所刊蒋益明老师的《说“东西”》,探讨了“东西”之得名。对其某些说法,笔者不敢苟同,特提出异议以供商榷。为何事物不约言“南北”或其它,而非“东西”不可,蒋文提出如下观点:1.习惯使然。2.以产地代物产,物产于西方,故言之。3.约定俗成。笔者认为,1、3点无从考证,且例证有误,第2点只能算历来“东西”得名说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李瑀 《高中生》2014,(6):18-18
昨天放学回家,听见前面几个同学聊天,一个同学说:“其实我的本意并不是歧视农民和农民工……”我想:农民招你惹你了?一个城市人做了一件不被认可的事儿,你可以认为这个人没有素质:一个农村人做了一件不被认可的事儿.你就可以上升为一类人。想一想,这实在是没有什么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