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流浪儿童犯罪控制和权益保护已成为一个现实和理论的新问题,而问题的系统性破解,需要多学科、多范式研究的协同.在发展学和法学视域,由于流浪儿童问题特有的未来性和负面性,流浪儿童保护对和谐社会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以流浪儿童正常发展为中心点,流浪儿童犯罪控制和权益保护具有内在关联.流浪儿童犯罪基本上属于"穷犯罪",其主要成因包括经济失衡、教育失当、家庭失和、控制失利.应当统筹流浪儿童犯罪控制和福利救济两大思路,统筹生存性救助和发展性救助,统筹犯罪惩治和预防,统筹犯罪控制和权益保护的社会环境要素.  相似文献   

2.
预防新疆籍流浪儿童违法犯罪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籍流浪儿童在内地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犯罪的流浪儿童主要来自贫困的南疆地区,受教育程度低,年龄偏小。导致新疆流浪儿童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流浪儿童工作是一项兼具救助性、福利性和管理性的工作,做好新疆籍流浪儿童违法犯罪预防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所以有关他们的任何问题都值得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流浪未成年人问题是一个国际性问题,据预测,我国流浪儿童的数量有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我国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预防和救助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家庭及民间组织的协同共进。应该完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4.
流浪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智力发展水平,进而探讨流浪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流浪儿童的再教育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以“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和“团体儿童智力测验(GITC)”量表为研究工具,对60名流浪儿童和71名普通在校生共131人进行了测评,同时运用访谈法对流浪儿童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智力水平都明显低于普通在校生。结论: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提出了三个建议:心理健康教育是救助工作的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加强道德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5.
流浪儿童是俄罗斯处境不利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活、教育、安全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全面关注流浪儿童的成长,本文从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流浪儿童成长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等几个角度对此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流浪儿童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现象。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以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式反思当前我国流浪儿童救助工作,探索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式在救助流浪儿童中的运用,形成以“积极的人性观”作为救助流浪儿童实现其“助人自助”的出发点;以“流浪儿童为中心”的助人关系为主轴;以“促进流浪儿童自我发展”为救助活动的最高价值,提高对流浪儿童的救助效果。  相似文献   

7.
"童·化"教育是促进儿童积极变化的教育。学校调动校内外一切教育因子的力量,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协同教育中的相互促进和推动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学校以"儿童"为中心,以发展为目标,以儿童的积极变化为导向,科学合理整合德育资源,以生活中的积极事例感化儿童,以群体的积极思想行为融化儿童,以教师、家长、同伴的正面积极的评价化育儿童,让每一个儿童都获得全面的发展,形成扎实有效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流浪儿童教育权益发展性保障,即以流浪儿童正常发展为中心,对流浪儿童教育权益实现的协调、动态、持续保障.其实践基础是社会主动关照和流浪儿童被动回应的互动交织,理论依据在于社会发展结构理论.城市流浪儿童教育权益发展性保障的形成机制包括:发展性保障理念培植机制,流浪儿童主体重塑机制,国家、社会、民间合作机制.而政策推进预期主要有:流浪儿童教育权益发展性保障规划设置、流浪儿童教育权益"代言人"建设以及流浪儿童教育权益多方合作与灵活"处遇"保障的制度建构.  相似文献   

9.
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救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浪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其心理与行为均表现出一定的异常.在调查和深入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尝试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EPQ)和儿童行为量表(CBCL)了解流浪儿童的心理状况;并进行生命历程的访谈,探讨流浪未成年人流浪的社会性因素;同时尝试运用支持疗法、强化与惩罚、认知重建、同伴教育等心理学方法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救助.  相似文献   

10.
在发展学视域可以发现流浪儿童教育权益实现的本体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各自的“断裂”。针对此问题提出的流浪儿童教育权益发展性保障理念,即以流浪儿童正常发展为中心,对流浪儿童教育权益实现的协调、动态、持续保障。其基本价值在于还原流浪儿童发展性主体地位,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其主要原则包括:主体动态完整性原则、灵活“处遇”原则、可持续原则。  相似文献   

11.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培育"大国良师"是新时代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与要求,同时也将引发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指向大国良师的教师教育课程应注重师范生的精神成长,其目标在于帮助师范生成为一名有灵魂、有信念、有思想、有情怀、有学识、有担当、有使命感、有仁爱之心的未来教师。建设以"精神成长"为指引的教师教育课程可以借鉴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理论思想。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认为师范生培养的"精神转向"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到关注优雅心灵的成长;二是从割裂式的培养到运用艺术教育的手段培育整体精神;三是从忽视到重视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精神培育。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将师范生的精神成长视为培育人文精神与涵养文化品性的过程,因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注重对师范生开展"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培育、"内在幸福"价值观的涵养,以及"转识成智"教育观的陶冶。为此,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首先,将"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形塑融汇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形成"於穆不已"的儿童教育信念。其次,将"内在幸福"价值观渗透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树立"孔颜乐处"的教育志向。第三,将"转识成智"教育观融通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提升教育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2.
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合教育是一个热点话题。要使学校的融合教育更富有成效,应重视课程问题。学校应调查并根据随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社会生活需要来确定融合教育课程目标、构建融合教育内容,根据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特点在课程实施时贯彻渗透性、活动性、合作性原则,并根据随迁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的指标体系来评价融合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结构转型——武汉市流动儿童家长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武汉市流动儿童家长实证调查,本文从入学难度、财政负担、家校联系和家庭教育选择等方面剖析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当前流动儿童教育正经历一次结构转型,即流动人口从对儿童入学机会的关注逐步转变到关注教育过程、教育质量和初中后入学机会。流入地政府需要在教育财政、课程设置、考试评价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以回应上述挑战。  相似文献   

14.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当前,家庭、学校、政府、社区等主体教育作用发挥不力是阻碍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多元化教育体系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家庭、学校、政府和社区等责任主体要积极配合,各司其责,共同建立起多元化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残疾儿童教育存在不公平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1)在法律法规方面,残疾人教育法律法规不完备、执法不到位,导致残疾儿童受教育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2)在经费方面,残疾儿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并且残疾儿童教育教师薪酬水平比普通儿童教育教师低;(3)在教育管理方面,不仅残疾儿童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而且残疾儿童教育督导不力;(4)在社会、文化方面,社会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传统文化对残疾人的偏见也对残疾儿童教育存在着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幼儿教育要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对于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毛病或问题,需要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疏导和训练,为此,父母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遵循孩子发展的次进规律,使教育目标符合“最近发展区水平”;要遵循孩子心理规律,使教育方法与孩子的心理脉膊合拍;要遵循孩子发展的个性规律,区别评价和对待每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教育应当先行,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而近年来我国教育公平失范,再生了新的社会不公平,并已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最基本的不和谐音符.校正教育公平失范,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的政策选择有: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支付转移制度和优惠政策;制定面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优惠政策等.  相似文献   

18.
从新世纪家庭教育发展的需要来分析,家长应该具备品学素养、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这三方面的基本教育素质。其中家长教育能力素养应包括了解与分析能力、教育选择与规划能力、建立密切亲子关系能力、家庭教育实施能力、教育协调和沟通能力、家庭教育环境设计能力等。目前家长的教育素质不容乐观,远未达到教育发展的应有要求。为了提升家长的教育素质,各地有关部门应从培养能献身家长教育事业的专家型师资队伍、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建设专门化规范性的家长教育网络体系以及建立科学的现代家长教育制度等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9.
Given the ecumenical pleas and legislative imperatives for more inclusive educational policy and practice, Cyprus has been steadfastly heading towards the realignment of its educational legislation towards a more inclusive discourse. This has been especially true after the implacable criticisms that the UNESCO report cast on the Cyprus educational system in 1997. After that there were, among other things, co‐ordinated efforts to accelerate the voting of the 1999 Special Educational Law that proclaimed the rights of disabled children to be educated along with their peers in mainstream classrooms. It is evident, however, that by no means can the theorisation of educational change be confined to the legislative attemp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Rather, the attempts towards educational change should encompass the structural as well as the ideological bases upon which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predicated. The official legislation constitutes a single parameter of the entangled network of interconnections and interdependencies underpinning special education policy and practice. Change is based on an array of factors permeating both agents and structures in the constitution of historical periods.  相似文献   

20.
以江苏省北部五座城市为样本,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教育分级管理体制、公办学校接收不畅,使外来民工子女上学难的现象仍然存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庭应共同担负起教育外来民工子女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