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题内容认知。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在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阶段性。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并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学习本专题历史,要掌握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和分析文化成就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掌握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注意运用历史唯物差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各派政治力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活动和作用.加强对共性与个性特点的理解,提高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与百年中国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中国文化为实现自己先进的方向,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00-1949,从1949-1979,从1979-2000年.在百年中国文化走向先进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反思百多年来我国文化和文艺的发展,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何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论法治文化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文化是法律文化发展的近现代阶段产物,最早形成于近代西方,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存在为前提,有着特定的内涵,具有依附性、大众性和主导性等特征.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未导致传统法律文化的消亡和法治文化的树立,其原因对当前法治文化的培育具有重要启示.中国应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制度和市民社会的完善,为法治文化的生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应致力于西方法治文化中国化的理论研究以及法治文化理论的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4.
试论法治文化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文化是法律文化发展的近现代阶段产物,最早形成于近代西方,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存在为前提,有着特定的内涵,具有依附性、大众性和主导性等特征。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未导致传统法律文化的消亡和法治文化的树立,其原因对当前法治文化的培育具有重要启示。中国应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制度和市民社会的完善,为法治文化的生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应致力于西方法治文化中国化的理论研究以及法治文化理论的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5.
历史必修三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要点,本专题可分为四个小专题,即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化、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发展、近代以来的中外科技文化。  相似文献   

6.
对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发性,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传统所内蕴的生命力的现代表征;在基本的精神方向上,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在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中,现代新儒学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正可以说是接续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任务,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之中具有紧密联系的有机环节.因此,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反传统"的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传统的断裂"的论断都是有待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化方向选择的启示董学文检讨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有必要审视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背景及其方向的选择问题,因为今日中国文化的走向乃是近现代中国文化行程的一个延续。只有了解其滥觞,才能明察其现状。一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始终是近现代文化论争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历史必修三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要点,本专题可分为四个小专题,即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化、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发展、近代以来的中外科技文化.  相似文献   

9.
历史必修三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要点,本专题可分为四个小专题,即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化、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发展、近代以来的中外科技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主题内容认知  主题内容范围: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思想演变;近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进步;世界科技与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状况。主题复习目标:把握世界近现代思想文化的进步并分析其发展原因及影响;掌握世界近现代主要科技成就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下分析认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分析文化发展与政治斗争、经济发展各方面的关系及不同的社会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主题知识概要:◎世界近现代主要科技成就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主要成就:天文学方面的“太阳中心说”…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革命历程,就是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化形成、发展并繁荣兴盛的伟大历程。被毛泽东誉为代表“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的“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对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就革命文化的贡献看,鲁迅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深刻揭露和批判极大地唤起了民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热情;对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热情讴歌和支持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忧患激发了中国人民救国救民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的认同和选择影响了中国人民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近现代中国,革命与启蒙相伴而生。国民革命运动不仅直接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而且是一场文化的现代启蒙运动。农村大革命的权威涤荡了农村旧文化;普通教育和工农兵干部教育的发展。使知识结构得以更新,使文化逐渐理性化、世俗化;新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文化心理结构呈现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意识。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文化启蒙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超越了辛亥革命和五四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学文化百年进程若干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现代大学文化百年进程的主题是实现大学文化现代化.大学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若干阶段,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大学文化百年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已经为当前大学文化的构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角度看,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具有自身的逻辑,它是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具体说,现代化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因,“分合”交替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形式,文化重建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而文化强国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目标.正确把握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逻辑,不断推动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对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适是我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反对中国“惰性文化”,主张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曾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又由于他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使他未能在文化革命的道路上走到底,这也是胡适本人的一个悲剧。  相似文献   

16.
二○○○年二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只要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的论述中,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统一起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先进文化在全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建设先进文化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不是自我加冕,而是中国近现代历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三种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是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前提。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需要从宏大的人类文化坐标域审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土壤、精神内核、发展向度等,探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成路径,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先进外来文化为借鉴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知识形态的创制、演变和发展,对丰富、传承、保存中国文化及推进人类文明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文章论述了中国知识形态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趋势和由此带来的对文化知识传播效益的影响.指出了现代技术环境下,人们要充分发挥各种先进知识形态优势,获取文化知识,促进人类文明向更高级、更先进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都是人类文明中最灿烂文化的代表。中国文化经历几千年而长盛不衰,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文明,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文化的代表,而英美文化在近现代大放异彩,成为人类文明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对世界近现代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于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接受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经过对近现代中西文化观念的比较、鉴别,正确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写出《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念。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引领着中国人民继续创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念,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