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电影怎样才能在全球化的浪尖上站得稳?怎样才能在强势的西方话语面前另辟蹊径,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是时下电影业界都很关心的话题。本文从哈贝马斯的社会公共领域理论出发,力求通过对艺术与商业、民族与世界情感的普遍结合,找出属于中国电影的“第三条道路,”从而提出对中国电影未来走向的几点建议,同时揭示中国电影所承载的文化意识形态层面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2.
秦立 《陕西教育》2009,(7):148-14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西部片的辉煌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它所产生的品牌效应以及品牌号召力仍然存在,同时,我们所面对的市场发生了转变,我们所处的历史环境,我们现在的文化姿态,我们现在的电影市场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要提出"新西部电影"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3.
早期中国电影在掌握西方电影技艺的同时,亦融汇传统文化形式和伦理精神,构成了一个混杂民族意识与现代技艺、道德理想与商业诉求的电影文化潮流。萌芽之初的中国电影以传统剧目、文明戏等为主要题材来源,在强烈商业化追求中蕴含了无意识的本土化趋向,而社会伦理片的成功,则初步实现了中国电影在题材风格和价值伦理层面的民族化。由古装稗史片演化而来的武侠神怪片,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类型片风潮,并为世界电影贡献了一个完全"中国化"的电影类型。早期中国电影通过商业竞争与艺术创新,基本完成了电影的本土化与类型化,使之成为世界电影格局中的一股新兴力量,奠定了中国电影进一步发展、繁荣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渗透人类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成为当代社会文化信息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门艺术的电影,其传播过程中蕴含对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传播,是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手段。大学生作为电影观赏的主要消费群体,其影视鉴赏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与思考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不同于其他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以培养提高大学生影视鉴赏能力的做法,采用引进沙龙模式,更具交流性、引导性的主题电影沙龙方式,来培养大学生影视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5.
从传播和文体的关系的视域分别对电影、戏剧、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进行考察,以此为切入点论述为了获得最大化的传播效果,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如何进行文体样式的渗入与改造,从而将文学收编和规范到革命宣传的洪流中,并勾勒出左翼文学团体在结合不同文学样式的传播特性基础上形成的传播策略,从而为理解革命文学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6.
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在审美趣味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是也有相同之处,它们都源于一条深邃的河流,这便是同祖、同源的文化传统。香港电影包含着对电影活动及规律的独特理解及视角,更包含着中国人对自身审美趣味和文化意识的概括、把握和思考。无论是相同还是相异,香港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与内地电影是互补的。近十年香港电影进入内地,与内地电影融合、互渗与发展,既有两地电影血脉会通相印证的一面,又有对中国内地电影作补充的一面,更有对中国电影充满启示、推动发展的一面。两地电影的自然存在和历史发展将互动地构成中国电影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电影民族化是所有国别电影所必须面对的电影文化属性与身份归属的转化命题,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创始期阶段(1905年-1931年),民族主义一直是支撑电影文化语境转挟的有效手段之一。分析这一特殊时期电影经验结构和价值体系中的民族情结以及它们对中国现代化民族想象的影响,以便后人对早期中国电影的文化形态和范式样本有着接近性的认识和梳理。  相似文献   

8.
在现存的1934年电影文本中,《新女性》的意义和价值,证明了左翼电影在1934年依然保持强盛的制作势头和市场需求;同时,《新女性》中及时吸收引进新兴的电影有声技术、融入当时兴盛蓬勃的大众文艺的通俗元素(譬如大量流行歌曲的穿插使用)的做法则表明,左翼电影处于变化之中:在技术手段上向新市民电影靠拢,在表现手法上,向旧市民电影回归。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从全面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到独立师范教育体系建构的初步探索期,从三级师范教育体系确立到二级师范教育体系形成的创新发展期,开放多元教师教育体系形成的规范发展期,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教育体系纵深演进的高质量发展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师教育体系在内容上呈现出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教育政策的强引导性特征,在目标上呈现出“数量满足—质量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演变轨迹,在工具的使用上针对不同的政策目标采用了差异性的政策工具,在话语上表现出统制性话语为主体、多元话语共存的特征。构建开放与封闭相结合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将成为未来教师教育体系改革的基点,以培养高质量教师为目标构建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是未来改革的焦点,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切入口”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可能成为未来改革的重点,而如何使政府管理重心从师范院校向教育事业转移是未来改革的难点。  相似文献   

10.
反思中国与制造中国——论第五代的民俗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琛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2):98-101
1980年以来,民俗电影一直是第五代重要的创作题材。从《黄土地》、《红高粱》到《霸王别姬》,第五代电影大都体现为民俗奇观包装的民族寓言。第五代的民俗电影显示了一种别样的现代性景观,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和体验的文化镜像,反映了在本土与全球、己域与群域、传统与现代等二元对立范畴间交叉辉映所形成的、具有时空特定性——后革命中国的现代性想象.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对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新时期影视的影响表现出了一定的关注和担忧。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新时期影视表现出它具有的特质,正确的认识其特质有助于新时期影视的解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我国未来社会的变化可能给中小学课程带来的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分析预测了我国中小学课程发展变革的基本态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面向未来的中小学课程改革策略应当是一种整体的全方位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与史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革命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引导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出,经过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经过30多年的探索,唯物史观又使人们认识到中国所处的时期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依据唯物吏观,总结历史,又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历史、史学互动,推动了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的基础就是唯物史观。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已成为中华民族之共识,这将为唯物史观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与史书编纂,将会在10个方面主导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即历史编纂、理论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历史研究、地方志及《中华一统志》纂修、中国史学融入国际学术、世界公众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史料整理及数字化、史学研究方法的新突破、新学科的兴起、唯物史观的新阐释与史学的自觉反省。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中国修辞学研究正经历着从"狭义"到"广义"的转型.20世纪初建立的狭义修辞学是以语言为本位的,修辞学研究局限在语言学的范围里对表达技巧等做总结归纳,其理论基础、理论深度、理论生命力等都是有限的.广义修辞学以突破语言学本位观念、走出技巧论为出发点,力图把修辞学理论扎根在更为广泛的社会人文、心理思维、乃至自然存在的基础上.这种"转型"促进了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观念鼎新,必将引起中国修辞学研究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警察影像的警察作者主要有赵明(《寂静的山林》),王文林、马家骧、陈治洪(《铁道卫士》),朱向群、安忠民(《跟踪追击》),海岩(《便衣警察》),魏人(《龙年警官》),王仲刚(《风流警察亡命匪》),张策(《无悔追踪》),武和平(《"九.一八"大案纪实》),张成功(《刑警本色》),朱恩涛、杨子(《公安局长》),杨佳富(《边检站》《军人荣誉》),朱维坚(《使命》《沉默》)。从警察作者写作警察影像的视角,我们可以读到一般文艺学批评所未能清晰展示的内容,包括警察影像的文化属性,犯罪影像的可展示度,警察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恢复高校招生制度、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陕西高校招生推进"阳光工程"制度化、实现高考招生全程网络化管理、实施高考自主命题、建立高中教育阶段综合评价体系、加强考风考纪管理等特色工作的重点介绍,充分彰显陕西高校招生工作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同时结合陕西30年高校招生的发展改革历程,站在理论高度对今后深化改革、建立高校招生多元化评价模式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首部《德育原理》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胡守棻教授主编,是全国同行通力合作的成果,代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德育学界的理论水平。如果说它奠定了此后数十年我国德育理论的基本框架,那么,这个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刘佛年先生主编的《教育学》(讨论稿)中的思想教育论,还可追溯到1957年胡守棻先生基于马卡连柯集体教育思想和新中国学校教育实践构建的道德教育论。可以说,新中国德育理论走过了一条从"道德教育论"到"思想教育论"再到"德育原理"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师范院校培养师资提出了新课题,中文高师生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从"老三中心"到"新三中心",语文教育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民主平等思想的显现,是由"认知范式"到"全人范式"的发展,是师生地位及观念变化的结果,体现了知识传授由重教学结果到重教学过程的进步,同时也标志着大语文教育观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20.
柔性化:高校科研管理的理念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中,为克服过分制度化的刚性管理存在的不足,充分挖掘教师的科研潜能,提高高校科研管理质量与效益,急需引入“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模式,并逐步实现科研管理柔性化。文章在分析高校科研管理柔性化内涵基础上,指出了高校科研管理实现柔性化的必要性与功效性,提出了树立科研管理柔性化新观念、创造人性化的科研管理新环境、提高科研管理者自身管理艺术水平以及构筑柔性化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等四个方面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