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中国的诗歌史,是中国诗人兴、观、怨、群的历史。诗言志,志,是情感、志向和怀抱。诗人以诗歌言说出他们对人生的观照和世情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杨千成先生的"诗化教育"探索,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可谓开当代诗教之先。他的"诗教"具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体现出"格高、情真、意美"的境界;核心是"美学意蕴"和"育人功能",阐扬的是"大美育观",倡导"诗化校园"。"诗教"的指向是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潜溪诗眼》的诗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其"韵"论与"诗眼论"上.范温之"韵"分为"艺术之韵"与"人格之韵","韵"是范温最高的艺术境界与人格境界,是范温最高的审美要求.范温的韵论体现出其对艺术本质的深刻认识."诗眼"可分为"识诗之眼"与"诗中之眼","诗眼论"体现出范温对在艺术创作与鉴赏中艺术修养(审美表现力与审美认识能力)的重视,"韵"是"诗眼"的前提与归宿,"诗眼"是"韵"得以实现的方法和途径.二者相互联系构成了《潜溪诗眼》较为系统而完整的诗歌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黄文军 《宜宾学院学报》2011,11(4):45-46,59
"寒族文学观"是指导钟嵘文学批评的根本性文学观念。《诗品》的"寒族文学观"主要体现在对诗人的斟选、品评与审美情趣上。在《诗品》中,钟嵘斟选了大量的寒族诗人,使之成为一个文学群体,并对他们作品所体现出的"骨气""雅怨"的艺术风格进行了高度评价,从而奠定了寒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受苏轼影响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苏门四学士都有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这主要体现在他们"以文字为词、以才学为词、以议论为词"的创作观上.  相似文献   

6.
汉魏六朝七夕诗在表现节候特征时,主要以"秋"、"月"意象的使用为主。诗人们以清泠的秋色来衬托牛郎织女相思相会之景,以素月、朗月等来抒发二者哀婉细腻的相恋之情,从而构造出一种浓重的悲情氤氲,体现了汉魏六朝七夕诗抒情特质中"以悲为美"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杨万里生新活快的"诚斋体"是他在长期积累求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体善从自然捕捉意象、充满理趣以及诉诸读者的理性启悟,至于其反映出来的理学诗思主要表现在"胸次透脱"及"活处观理"两个方面,与"诚斋体"相联系的"味"论最能体现理学注重道德和涵养心性的思想,杨万里对"晚唐"诗的称赏则体现出力主调和的理学观,并将儒家风雅精神与平淡深远之趣相兼融。  相似文献   

8.
唐代大诗人杜甫,继承了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充实之谓美"的文艺美学思想,并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叙事记时诗的史笔实录、写景纪行诗的写实求真、思亲怀友诗的真情实感三个方面,做到了事实、景实、情实,以具体生动的创作实践,体现出了杜诗的充实之美.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西传"的大语境下以威廉斯对中国古典诗歌创造性的翻译、接受和移用为基点,考察威廉斯景物诗中中国古典物我观之体现。威廉斯作为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精神导师,借中国古典诗歌"他山之石",身体力行地鼓励美国诗人把自己从传统语言的囚笼里解放出来,对生活作如实的呈现。威廉斯的景物诗充分传达出对生活本质的透彻理解与高度尊重,获得了自然人生与艺术匠心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体现出"兴、观、群、怨","诗言志","诗缘情"等文学特质,中国古诗是这些特质的集中体现。歌唱和文学历来是中华民族情感表达不同层级上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人对文学和音乐提出"文情"与"声情"的概念,前者立足于字义,后者立足于字音,交融在文学与声乐两大领域中。古诗词艺术歌曲就是文情和声情融合的高度概括,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诗、乐高度结合且极富艺术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咏史诗的形成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诗》、史文化的传播培育了良好的咏史诗创作与接受的话语环境;《诗》、史在社会功用上的融合规定了咏史诗的诉说对象;用诗方式和史学思维为咏史诗的创作与接受提供了思维模式;知识分子在沦落中坚守的文化心态是咏史诗创作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由于传统诗学对初期白话诗人审美心理的潜在影响,使得他们在进行新诗创作的时候,较多地借鉴了传统诗歌的诗境构造方式、语言形式,和“比兴”手法,因此一部分初期白话诗体现出了比较突出的民歌风味。传统的“比兴”在初期白话诗中的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表层的“修辞学”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审美思维方式的内在引力,生动地展示了在“汉语言文学”这一大文化背景下汉民族诗歌的“特殊话语形式”对新诗的原型影响;同时,这种运用也显示了新诗在表现方法上的无限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10岁以前显露出非凡才能和特殊智力的儿童叫作“早慧儿童”。唐代文人的早慧,丰富了唐代诗坛,他们的贡献体现在思维创新、审美创新、意境创新诸方面。唐代文人的早慧,为我们今天培养人才提供了借鉴,即注重早期教育、学习刻苦、注重诗教、有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良好家学。  相似文献   

14.
“鸟”这一原型意象在非马的诗中显然占据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诗人不仅对“鸟”做诗化的形象描绘,还对“鸟”做哲学的理性冥思;既熔入丰沛的生命感受,又浇铸其精深的哲学思想。可以说,这只自由飞出飞入的“乌”,是本真的生命、自由的心灵、通达的哲思、自然的艺术的象征。通过深入分析诗中这一原型意象,可以把握与诠释非马的诗魂。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探讨辩驳唐汝询《唐诗解》注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阐发李白此一诗歌的独特的艺术创造性与真正内在的诗歌美学情味,并由此来探讨李白诗歌在艺术思维上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6.
诗歌大多借助"意象"表达情思.小学课内以"儿童"为人物意象抒情言志的古诗词大致有工笔描"象",直抒生命意趣;借"象"抒情,寄托思想情怀;以"象"言志,表明志向抱负.基于意象去品赏古诗词,以象解意,以象教诗,唤醒学生对诗词的思考,对诗词文化的探究,小学古诗词教学才会真正触摸到诗词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从事物间诸种“关系”入手,借助“关系”思维的方法,以观卞之琳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风格形成,及其与中西诗学的关系,从而在多元的“关系”中达到对卞诗主题意境的准确把握,以期拓展视域,有所新见。  相似文献   

18.
李国春  胡玢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1):50-54,63
中国文学史上,悲怨诗有着悠久的传统;在一些悲怨诗中,诗人运用"坟"的意象对社会、人生进行独特的思考,对生命存在进行不懈的追问,以其独特的观察角度折射出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坟"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北岛的诗歌创作中,夜意象的营造是一个重要内容。北岛诗歌中的"夜",并非仅仅作为抒写情思的时空背景而存在,而是有着丰富深邃的内蕴。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形态、作家的心理构成以及创作的思维机制有重要关系。北岛诗歌中的夜意象具有独特的表现特征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体诗形式的文化功能不仅在文本操作层面上有其内在的价值,在深层结构上,还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出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和“阴阳”、“五行”、数术等文化观念。对此,必须从哲学、历史、文学、美学、语言学、文化学甚至宇宙学的角度全方位地予以立体观照,才能深刻体认近体诗形式深厚的文化内蕴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