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顾我国百年的出版,离不开百年来出版自身发展中积累起来的许多重要的历史资料,需要研究发生过的出版活动和许多先进的编辑家、出版家的贡献,并且得出反映编辑出版工作规律、符合书刊性质和作用的正确认识。一句话,我们应当充分重视编辑学、出版学、出版史等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编辑学、出版学的研究兴起,和有领导的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的开展,出版史特别是近代现代出版史的研究也进入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有关出版史的学术专著、论文集和史料集的出版,成果累累。1982年起曾经出版三年多时间的《出版史料》杂志,开风气之先。1993年起分辑出版的《出版  相似文献   

2.
编辑史、出版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道弘 《出版科学》2002,1(Z1):18-22
近20年是编辑史、出版史研究的活跃时期.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和有领导的集体研究与分工合作,对推动研究发挥了很大作用.出版业内人士、高等院校师生和相关部门专家学者,是研究的基本力量.20世纪最后10年的地方出版史料编纂,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为代表的社史研究,以及编辑出版人物研究、出版史料汇编,硕果纷呈,使"两史"研究进入崭新时期.  相似文献   

3.
近20年是编辑史、出版史研究的活跃时期。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和有领导的集体研究与分工合作,对推动研究发挥了很大作用。出版业内人士、高等院校师生和相关部门专家学,是研究的基本力量。20世纪最后10年的地方出版史料编纂,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为代表的社史研究,以及编辑出版人物研究、出版史料汇编,硕果纷呈,使“两史”研究进入崭新时期。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兴起的出版学、编辑学的理论研究,对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是我国编辑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随着对出版教育的日益重视,特别是我国高等学校编辑出版专业的设立与发展,对于出版学、编辑学的理论研究,也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由新闻出版署编辑出版教材领导小组主持规划的编辑出版专业高等学校教材的陆续出版,足以显示我国出版学、编辑学研究的可喜成绩;同时表明,编辑出版专业教材的出版,对于促进出版学、编辑学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文化界出版界普遍对于出版史研究的关心与重视,是值得高兴的事情。重视出版史研究,首先是文化学术界研究文化史热潮的直接结果,因为出版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出版史必然是文化史研究的重要方面。自然,书刊出版史既是编辑出版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编辑学、出版学的研究兴起,作为书籍装帧史的研究也是顺理成章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出版史料文丛》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出版科学理论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在我国出版科研史上是有光彩成绩的重要时期。应该说这也反映了我国出版史研究的新面貌和新成就。出版史要叙述出版发展的历史,阐明出版工作和出版物,以及出版家(他们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及其贡献等)在社会经济变化、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编辑出版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为此我国出版学研究者转而关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编辑出版高等教育现状。经过近20年的全面学习,此类研究的对象范围已从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扩大到世界各主要出版大国,研究的针对性更强,结论更具借鉴价值,同时更加注重国外出版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试论出版史的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史是编辑出版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专史,也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下属学科有图书史、报刊史、编辑史、印刷史、发行史、翻译史、版权史、装帧史等,有的分支学科基础雄厚,成果较多;也有的分支刚刚起步,基础较为薄弱;还有的领域至今仍是未开垦的生荒地.  相似文献   

9.
王立平  师亚丽  芦世玲 《今传媒》2010,(11):110-111
我国编辑出版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普遍存在着学科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匮乏、毕业生分配难等问题。进入21世纪,虽然编辑出版教育有了较快发展,但在超速发展的同时,人才培养质量却难以适应出版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外出版产业发达,出版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培养模式先进,关注、研究欧美各国的出版产业和出版高等教育,借鉴其经验以破解我国出版高等教育面临的难题,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刘苏华 《出版科学》2008,16(2):90-92
中国出版史的研究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一方面是由于出版史的学术研究不为学界所认同,其研究也一直没有像其他学科一样有着悠久的学术渊源,即便是它所依存的编辑出版学(或称出版学)也一向不为学界所重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出版史的尴尬学术  相似文献   

11.
(二)本会活动概况 四年来,遵照本会<章程>,根据编辑出版工作的实践状况,曾召开过两次年会,两次专题研讨会,三次编辑学理论研讨会,两次全国性的编辑史、出版史研究座谈会;本会各专业委员会和其他机构也先后开过十余次规模不等的研讨会、座谈会和工作研究会.本会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一起,联合召开过两次全国出版理论研讨会.这些活动都是围绕着新形势下编辑出版工作的实际和编辑学研究的需要展开的,对于总结经验,探讨理论,交流思想,提高认识,培养编辑出版队伍,深化出版改革,促进出版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版史研究取得的进展,其研完成果之多、涉及范围之广、研究探讨之深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并展望了今后研究发展的路向。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80年代是我国出版科学理论研究蓬勃兴起与发展的时期,其中也包括出版史研究的成绩。由于开展编写地方志的工作,以及《出版工作》(《中国出版》前身)、《出版史料》《出版发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出版发展的机遇和面临的挑上战,和已经过去的20年相比,肯定会有新的发展。大家知道,21世纪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也将逐步成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也将提出新的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将进入全新阶段。摆在编辑出版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既要适应这种形势,又要为加速新时期的到来服务,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当然不会少于过去的20年,这就要求编辑出版理论研究工作者更高地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  相似文献   

15.
我们这次编辑出版史座谈会,是最近十多年来的头一次。这十多年来,出版史研究的成绩很大,出版了一批有关书籍和发表了更多的论文,可以说超过了以往的几十年。年轻的出版史研究者也成长起来了,而且在研究中有不同意见的学术争鸣和互相讨论。这都是十分好的。 我国古代的编辑工作是编、著、校合一,是分散的个体劳动。有的编辑家也是教育家,或别的学科专门家。但他们在编辑学方面也都是有贡献的,不能忽视或抹煞。至于是不是就称编辑家,还得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史研究近年来体现出四个新动向:一是领域的拓展。时段研究开发出宋代和晚明的出版史研究领域,地域研究研究对象从政治文化中心扩展到了山东、四川以及边疆区域;二是视角的转变,历经了史料研究、文化研究到出版研究几种模式;三是理论的凸显,除了国内学界对编辑出版史原创理论的探索,对西方书史理论的引入成为一个热点;四是研究力量的多元。出版史的研究队伍由传统的藏书家、出版人和文史学者扩展到自然学科,同时形成了科研机构和高校教师为主的专职研究力量。  相似文献   

17.
2000年6月15~19日 ,中国编辑学会在浙江温州召开了第四届“编辑史、出版史研讨会”。中国编辑学会常务副会长邵益文主持了会议。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宋原放、吴道弘、蔡学俭 ,顾问戴文葆等与会。部分省级编辑学会、版协的有关领导、高校编辑出版研究专家、编辑出版类期刊主编及论文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宗旨是 :回顾20世纪以来中国编辑、出版方面的事件、机构、人物等 ,对100年来的中国出版事业的发展作一总结 ,以期对当今编辑出版业的发展有所启示、有所促进。总体来看 ,本次会议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百…  相似文献   

18.
"求真"与"经世",是中国历史学的两大传统,也是出版史学者孜孜以求的学术理想.2005年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动着出版史研究在以往丰富的积累基础上求真求是,不断走向深入.这里仅就笔者目力所及,对2005年的出版史研究做一概要回顾,以期展现出版史学人的努力与贡献,更好地回应时代的挑战,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术进步.  相似文献   

19.
希望林穗芳先生的有关编辑出版的论文早日结集出版,是我已经期待了很久的事,现在终于如愿以偿。虽然这本书的出版经过了一波三折的比较漫长的过程,但最终仍旧得以出版,总是好事,而且“中外编辑出版研究”这个书名又以鲜明的个性特色出现在我国已有的编辑学、出版学著作中,也足以令人欣慰。  相似文献   

20.
我和出版史研究结缘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二十年来坚持不懈,也取得了些许成绩,与人合著有《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中国编辑出版史》等,发表论文近百篇,论文《试论雕版印刷术起源问题》1997年被选入《大学语文》课本,论文集《出版文化史论》2002年1月出版后,被一些高校选作教科书、研究生考试指定参考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