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对今存六种徐渭《西厢记》评点本的真伪与相互关系做一总结。其中,刊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的《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意北西厢》(简称“批点画意本”)问世最早,该书或即“暨阳刻本”,系徐渭“初年厓略之笔,解多未确”。《田水月山房北西厢》(简称“田本”)的正文与“批点画意本”同版,其批语比“批点画意本”多出约三分之一的条目,最为接近于早已失传的“徐尔兼藏本”。崇善堂刊《徐文长先生批评北西厢》是“田本”的翻刻本。李廷谟订正《徐文长先生批评北西厢记》的底本是与“批点画意本”关系密切的王骥德校注本,其眉批则直接抄录“批点画意本”,虽不能说是徐评“真本”,但确系徐渭“真评”。以上四本都可归入“批点画意本”评语系统。《新订徐文长先生批点音释北西厢》与《新刻徐文长公参订西厢记》的正文和评语与上述各本有较大差异,显然不属于同一系统,很可能就是徐评“赝本”。  相似文献   

2.
关于《西厢记》的本数问题向来是研究者们探讨的问题,不少戏剧研究者认为,《西厢记》第五本不是王实甫所做,金圣叹曾把第五本定为《西厢记》的续书。这样的论断本身只是存某种考据的作用,但是无意间就产生了一种关于评定第五本价值的探讨,对于崔张完婚大团圆的结局,研究界历来有不同的声音,草桥店惊梦可否作为戏剧的结局?在现代的研究中仍是《西厢记》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文章将使用现代视角对于第五本的价值问题作出讨论。  相似文献   

3.
黄伦峰 《现代语文》2010,(4):149-150
《西厢记》故事本于《莺莺传》无可非议,但其结局的设置显然是受了《世说新语》"贾韩故事"的影响。它借鉴了包括《世说新语》"贾韩故事"在内的故事,将《世说新语》的品藻形式、《莺莺传》的传奇形式、董《西厢》的说唱形式,改编成真正的戏曲。  相似文献   

4.
5.
《西厢记》中"把""将"处置式仍然是"将"处置式占据优势,在简单的处置式中两者数量相差显著,这与元代以前"把""将"处置式所比例的总体情况相同。但是在复杂的处置式中,两者的比例接近,这为元以后"把"处置式取代"将"处置式,成为主导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成功之作,对其的研究之文汗牛充栋。董每勘先生对《西厢记》的研究,“就戏论戏”、内容详实、分析精确,成就较高。但是,其研究之文亦有可商榷之处。本文即对其在《五大名剧论》中对崔莺莺寄简、张君瑞踰墙所作的分析提出不同意见,试图为董先生提出的“矛盾”之处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反映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专制的优秀剧作。通过将两剧时代背景、人物的生活环境及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行比较,显示出不同时代的特殊文化意义,展现了两位叛逆女性以“至情”超逸传统意识的思想过程及叛逆性格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8.
《西厢记》作为一本千古名剧,一直活跃在明清舞台上。在明中前期它主要以其本来的北杂剧面貌被搬演,最初是演出全本,到万历年间开始出现折予戏的演出。到了明中后期及清代,传奇勃兴,因“北曲不协南耳”,杂剧《西厢》不仅被改编为弋阳腔、昆山腔、徽州调、青阳腔、泉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演唱,而且其部分曲词和宾白也被进行了改编,《西厢记》北杂剧的面貌渐渐被其传奇的新面孔所代替。《西厢记》之所以在明代被重新发现,并在舞台上盛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题与明代风情剧所表达的青年男女共同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倡情”主题极为契合。  相似文献   

9.
《西厢记》作为一本千古名剧,一直活跃在明清舞台上。在明中前期它主要以其本来的北杂剧面貌被搬演,最初是演出全本,到万历年间开始出现折予戏的演出。到了明中后期及清代,传奇勃兴,因“北曲不协南耳”,杂剧《西厢》不仅被改编为弋阳腔、昆山腔、徽州调、青阳腔、泉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演唱,而且其部分曲词和宾白也被进行了改编,《西厢记》北杂剧的面貌渐渐被其传奇的新面孔所代替。《西厢记》之所以在明代被重新发现,并在舞台上盛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题与明代风情剧所表达的青年男女共同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倡情”主题极为契合。  相似文献   

10.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当代翻译大家之一,为中国经典古籍外译的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许渊冲先生还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提出了“三美”、“三化”等翻译主张。在许先生的众多译著中,《西厢记》英译本秉承了他一贯的翻译风格,将“三美三化”等理念应用于实践中,在海外广受好评,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该文旨在通过例证来探讨许先生是如何在《西厢记》英译本中践行自己的“三美”理论,让译文达到音美、形美、意美,再现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一些文人在论及《西厢记》时常常把它称为南戏之祖、传奇之冠,《西厢记》明刊本也有不少在体例上被予以程度不同的传奇化改易,此外,杂剧选本不选《西厢记》,而另有许多戏文、传奇选本却都选了它。文章认为,由于《西厢记》在篇幅上较为接近戏文、传奇,加上明代的主导戏曲环境是以戏文、传奇演唱为主,因此明代人有意无意把它以南戏文对待,其实,《西厢记》明刊本的校刊者和选本的选校者多数都明了《西厢记》的北杂剧体性,他们内心并没有把《西厢记》误当成戏文。  相似文献   

12.
《西厢记》是一部千古名剧。在古代媒介不发达的情况下,对它的古代传播进行研究,能让我们重新发掘这一剧作的巨大魅力。《西厢记》在元明清三代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文本传播、舞台传播、评点传播等方式来进行的。对这些传播方式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西厢记》的研究往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明代“土达”及其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土达”又可以称为“土人”,广泛分布于西北地区,她的历史同蒙古族有着一定的关联,并在历史的发展与磨合中同其逐渐疏远。缺乏稳定性的这一“民族碎片”在其他民族的文化同化、宗教吸引的影响下,渐次累进的融合于其中。历史上有过她的记录,也有其重要历史作用的记载,消失了族名的“土这”并未消失一切,西北的诸民族有她生命的延续,中国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中也应该有她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1368年蒙古贵族退居漠北草原以后,质孙宴随之消亡,真正意义上的质孙服也不复存在。但“质孙”之一的断腰袍却被明代统治者直接利用,并且赋予了新的名称。在明帝王的推崇下,地位逐步提高,成为内使太监、校尉、百官、贵胄甚至帝王骑乘、宴饮、游乐、礼乐等场合穿着的服装,并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蒙古族服饰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声、韵、调三个方面考察明代四川方言语音的发展情况,通过对明代文字材料(主要是<蜀语>)的研究发现:明代四川方言语音有平、上、去、入4个调类,16个韵部,舌面间声母还没有从舌根音声母中分化出来;而当代四川方言语音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有37个停止韵声,19个辅音声母.  相似文献   

16.
<西厢记>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部杰出的喜剧之作,其浓烈的喜剧性体现于戏剧冲突之中,显示在人物性格之中,蕴含于科诨、俗谚、口语之中.<西厢记>正是因为含蕴着丰富的喜剧性而具有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不但在文学和史学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在法学研究中也有着难以估量的意义。从法学角度来看,这部小说在起诉制度、拘传、逮捕和囚禁制度、证据制度与审判制度等方面反映了众多的明代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8.
晚明性灵文学的世俗化倾向——以袁宏道为代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者们对性灵文学的理解多在其重真情、重个性的基本内涵、似较少关注其世俗化倾向。从性灵文学的流变看,它在明代以前偏重雅的意义,而在晚明的时候则发生了向俗化方向的转变。这种转变,可以从以公安派特别是以袁宏道为代表的晚明性灵文学思潮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9.
文章考证历史 ,用相关史料阐述了《明史》中山西大移民的由来  相似文献   

20.
晚明"狂禅"的发起者以所谓"狂狷"的姿态推行儒学平民化思想,是当时启蒙思潮的先驱,其长期所遭受的不公正的苛责,是学术的迷途。今之学者应站在客观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其应有重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