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是在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呈现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实现自身物质组分的组建和破坏,使生命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换言之,生命系统是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的运动和变化,并通过信息输入和输出维持生命系统的稳态.  相似文献   

2.
一、教育系统的开放性我们先从开放系统的观点来看教育。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教育是由若干元素(活动)组成的相互有机联系的整体(过程)。根据贝塔朗菲的定义,如果在系统中不发生物质输入和物质输出(只有能量的可能交换),这种系统称为封闭系统。如果在系统中不仅  相似文献   

3.
生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是在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呈现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实现自身物质组分的组建和破坏,使生命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换言之,生命系统是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的运动和变化,并通过信息输入和输出维持生命系统的稳态.  相似文献   

4.
漫谈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与监控体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等教育质量的生成与发展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而高等教育系统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统一则为其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考察基点。高等教育系统一方面根据其基本矛盾不受外因干扰而内部正常运转和良性循环的性能,必须按高等教育质量的特定目标优化组合,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另一方面根据其特殊矛盾而在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实现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能,这种开放性的交互作用决定它要接受社会对教育质量的监督、纠偏以及在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评估。始终处于既有封闭性又有开放性运动状态的高等教育系统质量,要求以“内视”和…  相似文献   

5.
经济,通常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相应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即整个社会再生产活动。财政是分配中的组成要素,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再生产中起支配作用的主导环节,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只有产品生产出来,才有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马克思在分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般关系时曾指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①所以经济决定财政的实质是生产决定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理性思考项复民一、社会力量办学是向社会广泛开放的一个系统。只有确保它运行的有序性,方能保障它对社会服务的高效率。从系统科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看社会力量办学,它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因而社会力量在它办学的过程中,处于和外界交换物质...  相似文献   

7.
现行教材中的氢氧化亚铁的制取是用新制的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来完成的.尽管硫酸亚铁是新制的且实际操作中还将胶头滴管的尖端插入反应液面下,但是溶液中有溶解氧,而且由于反应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与外界存在着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不断有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到溶液中,新生成的氢氧化亚铁很快就被氧化成氢氧化铁,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很难观察到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的生成,而只看到了被氧化了的氢氧化亚铁与刚生成的氢氧化亚铁组成的混合物:一些暗绿色的絮状沉淀.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来审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需求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活动的产物,其增长是高等教育系统发生结构变迁的重要条件,高等教育职能的充分发挥是高等教育需求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得以充分实现;高等教育供给则作为描述高等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物理能量交换活动的控制参量,必须突破阀值的限制并制并进一步增长;必须创新高等教育体制。在此基上,本文还探讨了应积极发展民办二级学院。  相似文献   

9.
系统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它在特定的环境中,必定会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系统论揭示出这样一层含义:课堂教学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当前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  相似文献   

10.
基于系统论的国有农场环境营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国有农场是一个大系统,需要进行各种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国有农场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着环境发展和建设。以系统论角度出发对国有农场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如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经过调研可以认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类环境,这两类国有农场环境营造对国有农场环境营造起非常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关系,开展社交活动的重要条件就是社交主体拥有社会资源。在广州地区,中国公民与跨境迁移群体的族际交往正是以对方拥有资源的数量为依据。这反映出中国人的族际交往是以寻求物质和精神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来审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需求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活动的产物,其增长是高等教育系统发生结构变迁的重要条件,高等教育职能的充分发挥是高等教育需求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得以充分实现;高等教育代给则作为描述高等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活动的控制参量,必须突破阈值的限制,并进一步增长;必须创新高等教育体制。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探讨了应积极发  相似文献   

13.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本世纪40年代诞生的综合性横向科学,又是目前引起各学科重视和开始利用的新的研究方法.系统思想和方法,强调把对象都视为系统,并按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找出适应一切系统(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信息方法,即把系统看作是借助于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才使其有目的的运动得以实现的研究方法.控制方法,即以系统论原理对系统的信息从生产到流通、转换、摄取全过程进行序化管理,使之达到最优化状态.图书馆的采选工作,历来是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关键性环节.有鉴于此,笔者试图用“三论”的思想和方法对书目信息系统在采选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一番探讨.系统是具有共同目标的相互联系的要素的完整集合、它置身于环境之中并与环境进行着输入输出的交换.社会组织系统(包括决策系统、信息系统、业务系统三个子系统)与环境的交换表现为物质流与信息流的输入输出,其中信息系统即通过收集、贮存、处理、输出信息,对信息流加以影响和控制,从而实现对物质流的控制和管理并反映物质流的交换文化情况,以适应决策系统、业务系统和环境的需要.这可用下图来表示:  相似文献   

14.
耗散结构理论证明一个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可以在远离平衡态的区域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以耗散理论为视角,考试系统具有耗散结构所具有的开放性、追求有序性等特征。遵循耗散结构规律,实现考试秩序的有序转变,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进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社会信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二者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换。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进化是伴随着信息环境的优化、新物种形成和教师种群优化来进行的。社会信息生态系统的改变会引起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变化,为其进化提供外部动力;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内部信息环境的变化与信息人的矛盾是其进化的内在动力;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为使系统价值最大化,追求高水平生产力是其进化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是在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推动下,在世界范围内的物质生产和交换实践活动,其中一个地区的生产和交换能够对另一个地区人们的生活产生现实和深远的影响。人类正进入物质交往全球化实践时代,物质交往全球化实践是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新内容、新形式,发展中国家要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潮流,抓住时机参与物质交往全球化实践,不要与至关重要的过程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17.
一、教育系统的开放性我们先从开放系统的观点来看教育。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教育是由若干元素(活动)组成的相互有机联系的整体(过程)。根据贝塔朗菲的定义,如果在系统中不发生物质输入和物质输出(只有能量的可能交换),这种系统称为封闭系统。如果在系统中不仅经常发生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而且还发生物质的输入和输出,那末这种系统就称为开放系统。从教育活动的实际来看,教育过程总是先输入未经教育的(或未经某种水平教育的)  相似文献   

18.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物质推断题,由“分别”一词可断定这六种物质中必含酸、碱、盐三类物质.若无“分别”一词,则六种物质可能仅含三类物质中的一类或两类.由“G是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可断定G不是AgCl,就是BaSO4.假设G是AgCl,则因A与D,B与E,  相似文献   

19.
1 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和细胞”中的内容。该内容属于细胞的功能之一: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整节内容除了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外,重点还在于使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理解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学生通过学习,会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高考探究 新陈代谢是生命体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生命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生命体内部细胞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过程均是以物质变化为基础的,所以,以任何生物学科知识为载体的高考试题大都可以渗透到新陈代谢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酶、ATP、新陈代谢类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