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尔弗丽德.耶利内克的半自传体小说《钢琴教师》着力于探讨老科胡特女士和埃里卡的母女关系。在显性的“母女”关系之下隐藏着深层的“夫妻”关系。造成这一关系的根源,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与埃里卡童年时期母亲的渎职和父亲的缺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钢琴教师》是奥地利著名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半自传式的原著小说。耶利内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关切女性的命运和生存状态,撰写了许多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揭露了女性承受的各种压迫,展示了女性不同的生存悲剧,她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强烈批判男性的专制和暴力而闻名。《钢琴教师》以独特的语言激情揭露了社会中的荒谬与强权,主人公埃里卡正是男权社会压迫下被雕琢出来的艺术品,也是牺牲品。埃里卡生活在缺乏男性,但是男权压迫又无处不在的环境下,她的母亲"望女成凤",给她安排好一切,用自认为成功的方法教育埃里卡,让她在密不透风的压抑的母爱中成长。《钢琴教师》描述了当时广大女性的生存状态,折射出一个男性缺失而男权压迫又无处不在的无情社会,展现了在男权统治压迫下女性日益艰苦的生存状态和无法抗拒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3.
200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的多部作品都以女性为主题,描写了妇女在残酷冷漠的社会中被压迫的悲惨命运.本人也因此被称为"女性主义代表作家".在其代表作《钢琴教师》中,作者就以抽象的语言,不同于传统女性主义文学的刻画方式描写了主人公埃里卡·科胡特的被压抑扭曲的人生.本篇文章将以女性主义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爱的记忆     
这是埃里卡和布赖恩第一次在另一个城市约会,尽管只是一个小时的路程.埃里卡感到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不用担心有人认识他们.因为某种原因,他们必须秘密地交往.  相似文献   

5.
耶利内克认为现代男女两性的关系类似于黑格尔的主奴关系.男性是主人,女性是奴隶.他们之间是统治与屈从的关系.两性和谐没有实现,性别平等遥遥无期.对于主奴关系的转化,耶利内克是绝望的.  相似文献   

6.
2004年10月7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作家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这个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外,许多专家预测过的捷克的米兰·昆德拉、秘鲁的巴尔加斯·略萨和英国的多莉丝·莱辛,在欧美和全世界的知名度都大大高于耶利内克。连耶氏本人也说,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竟然没有得到诺贝尔奖,我却得到了,这是个笑话。”在此之前。奥地利右翼的自由党在竞选海报上气势汹汹地逼问国民:“你想要耶利内克,  相似文献   

7.
《钢琴教师》围绕着权力的控制与抵制、性话语的压抑与争夺等展开,女主人公埃里卡的母亲为其营造了一个男性缺失的世界,以强悍的态度企图代替男性对女儿进行掌控与压制。作者敏锐洞悉了这种隐秘的同性压迫现象,通过埃里卡变态的性心理和性行为,展现了女性精神心理层面的另一种悲剧生存,表现了对女性生存的另类思考。  相似文献   

8.
虽身处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金锁记》中的七巧和长安与《钢琴教师》中埃里卡和母亲之间的母女关系为异于传统,母亲的压迫使得女儿逐渐呈现出压抑心理,表现了母女关系的异化,并导致女儿的男女关系的非正常化,从而显现文本的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9.
耶利内克:获奖却感"绝望" 204年10月7日,瑞典文学院宣布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为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理由是"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相似文献   

10.
耶利内克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作家,在200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她更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关于她的作品,从语言、性、权利、欲望等多种角度,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本文试从耶利内克的代表作品《钢琴教师》中反抗意识的解读来探析其作品中对男性统治秩序的质疑和挑衅,以及对男性话语统治下女性受到的侮辱和摧残的揭露,深入理解作者对男性权威控制下女性命运作的深刻洞察和剖析。  相似文献   

11.
《钢琴教师》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用冷峻犀利的目光审视其身处的社会。文章分析了主人公埃里卡的变态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对作者的隐含观点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2.
《死亡与少女》是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的一部戏剧作品。拟从"女性主义"的内涵出发,对《死亡与少女》进行细部分析,试图将"女性主义"的观点与作者的思想作一对照,浅述耶利内克解剖女性自我、超越"女性主义"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获得了200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从《钢琴教师》中母亲和女儿埃里卡两人对男权统治不同方式的反抗及其悲剧式落败出发,阐释男性威权制度对女性权力的控制,导致女性性别与人格扭曲。  相似文献   

15.
埃里卡之恋     
昏暗的饭厅里,沉默,如一片树叶,飘飘忽忽,在埃里卡·埃瓦尔德宁静的心里,在姐姐让内特迟钝的脸上,在母亲死后父亲惯有的冷酷中,久久飞舞。   单调无聊的晚餐终于结束了。埃里卡回到自己的房间。她倚窗而立,凝视着清冷的银白色的月光,心中充满温柔的疲乏。渐渐地,月儿柔柔的对视唤起了白天那朦胧的爱意,她走向床边,熄灭灯,很快进入了回忆。   早从少年时代起,恐惧的生存和缄默孤寂的感受就让她在无生命的东西里,看到活跃和缤纷的真实。一切书籍、风景、乐曲,都是美妙无比的。   今天,被无数次赋予了高尚的灵魂的爱情…  相似文献   

16.
托马斯·伯恩哈德与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在奥地利当代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因犀利的语言风格及对祖国奥地利的嘲讽,被冠以“巢穴污染者”的称号。文章以伯恩哈德与耶利内克作品中的语言暴力书写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表现形态、形成原因及背后的文化反思,发现这种语言作风格指向的是一种对自我精神的救赎。以语言暴力为视角,有利于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更具有重要的文学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描写了极端权力衍生下异化的人际关系。从母亲与女儿、老师与学生、女性与女性、女性与男性等多重对抗语境,立体地展示作者对男权社会中女性人格和个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美国俄亥俄州有个14岁的儿童埃里卡·格姆,在暑期学校的一个半星期中,学完了一年的代数第二册,然后又学习了几何学。她的目标是在三个星期中学完二年的数学,以便在秋季跳级升入更高班级。格姆进入霍普金斯大学为天才儿童而举办的暑期班学习,这样可为超常的儿童能更快的成长树立了一个典型,并得到日益增长的重视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方伟  傅学敏 《德州学院学报》2007,23(1):35-37,70
通过对耶利内克网络形象变异原因的解析,探寻外国作家在当前网络媒体时代中形象变异的原因,以期对当今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变异研究有点滴裨益.  相似文献   

20.
宁瑛 《科技文萃》2005,(1):60-67
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被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摘得了.消息传来,国内普遍感到意外,因为对这个作家我们没有介绍过,除了德语圈子以外很少有人知道她.就是文学研究领域我们也只知道她的某些作品的名字,知道她在当代文坛和剧坛上都是颇受关注,在媒体上也经常引起争议.1997年我到德国短期访问,收集了一些这位作家的资料,并且着手翻译她的<女钢琴教师>一书.在对有关她的资料做了一些了解后,我感到,耶利内克的确是一位极有个性,有独立见解,在艺术上也很有造诣的作家.今天她能够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也说明她的文学艺术成就终于获得了承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