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宏 《中国广播》2014,(8):97-100
一年一度的国际广播特写会议被创始人布朗戏称为"制鞋匠会议"。与会者一起听节目、讨论节目、交流做节目的方法,是国际广播特写会议持续40年不变的程序。本文选译了2014年国际广播特写会议"创造性的工具箱研讨会"(Creative Toolbox Workshop)讲座的主要观点,并赏析本次会议公认的最有特色的一个广播特写——《战斗机飞行员》。  相似文献   

2.
真实,广播特写的生命──广播特写《一场特殊的音乐会》创作体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胡培奋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市举行的第30届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全会上,广播特写《一场特殊的音乐会》被评为1993年亚广联广播大奖。评委会主席哈里(新西兰)在颁奖仪式上评价说:“...  相似文献   

3.
范明 《中国广播》2011,(6):51-54
广播特写是一种最能充分展示广播声音特点的节目样态之一,世界很多国家的广播电台把它作为代表一家电台业务水准的节目样态而予以高度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特写的实践与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本文结合作者参与国际广播节目评奖的实践,参考国际广播特写的最新发展趋势,对广播特写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旨在借鉴广播特写的理念与手段,丰富广播新闻节目的表现形式,开拓广播新闻节目的内涵,以期进一步提升广播新闻节目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1993年10月12日,从新西兰传来消息,在第30届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代表全会上,广播特写《一场特殊的音乐会》获得大奖。在获奖评语中,各国的评委有这样一段话:这个节目良好地运用了新闻  相似文献   

5.
李宏 《中国广播》2014,(9):95-100
本期请各位欣赏英国广播公司(以下简称BBC)2009年获得广播学院奖(RadioAcademyAward)银奖的作品《一场车祸的剖析》。这个节目在2009年的欧洲奖评选中也位列前五,2012年和2014年的国际广播特写会议期间,都有专家在讲授广播特写创作技巧时以此作品为例并播放这个作品。笔者以为,除了创作手法的可资借鉴外,这个作品的主题挖掘以及作品中所传达的价值观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6.
李宏 《中国广播》2014,(7):89-92
2014年国际广播特写会议除赏听讨论节目、介绍广播特写创作方法外,重点展示了上一年度广播人在多媒体时代的探索成果,研讨广播如何创新、发展。本文综述了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瑞典广播人的跨媒体项目,以及各国广播人关于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发展的主要观点,并介绍了新人奖、终身成就奖和尼古莱银柱奖的获奖人物和作品。  相似文献   

7.
从4月29日到5月12日,从美丽浪漫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到克罗地亚南部占朴而宁静的地中海小岛哈瓦尔,从第32届国际广播特写大会(INTERNATIONAL FEATURECONFERENCE,简称 IFC)到第10届麦鲁利奇国际广播节(PRIX MARULIC),几乎整整两周,我都在不停地听世界各地选送的节目,与来自各国的广播人交流讨论节目,听一流的广播专家和评论家解析节目。  相似文献   

8.
李宏 《中国广播》2012,(3):50-51
广播特写是新闻,也是艺术。广播特写的内容是真实的,形态却是艺术化的,这样才能使节目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想象力和感染力,使所要传达的内容更有效地到达听众心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获得第15届(2011年)麦鲁利奇奖的短特写《梯田人家》就充分体现了广播特写这一鲜明特征。本期请读者欣赏短特写《梯田人家》,以及主创人员代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中心乐艳艳的创作谈《七分钟的叙事与抒情》。  相似文献   

9.
张小艳 《中国广播》2008,(2):44-45,53
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广播特写《沙漠里飞出绿色的歌》与获得2006亚广联广播专题节目大奖和2007全国广播创新擂台赛擂主奖的广播特写《沙漠人家》,是主题相同、题材相同、采访地点和现场相同、被采访的人物和故事也相同,但表现形式和播出效果却不相同的两个节目。有人说前者“像是一篇简约、沉静、抒情的散文;后者是一个音响丰富、画面逼真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10.
李宏 《中国广播》2012,(5):71-72
1967年欧洲第一部立体声广播特写《鸡》播出之后,这个作品被译成15种语言播出,并获得意大利奖。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节目开创了广播特写的一种新形态:音响与解说互相交织而形成的广播音画。  相似文献   

11.
配乐,作为一种有效的艺术手段,已被广泛地运用在广播中,产生了广播剧、配乐诗歌、配乐散文、配乐故事、配乐通讯、配乐特写等受听众欢迎的具有广播特点的形式。然而,在这众多的配乐节目形式中,广播剧的配乐可说集各种广播配乐技巧之大成,是最全面、最复杂、最有代表性的,因而有必要加以专门探讨。  相似文献   

12.
广播特写作为国际广播界评奖中的一个重要奖项,与日常的广播节目形态不同,但它的理念和节目形态对广播精品节目的创作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比如聚焦某件事或某个人、讲述一个好故事、挖掘和展现冲突、体现人文关怀、表达独特的意蕴、运用音响说话等。  相似文献   

13.
黄炳琦 《中国广播》2012,(6):80-82,84,83
广播特写《8点15分,第三手术室,髋关节整体置换》是国际广播特写领域闻名遐尔的经典作品之一。它与以音响为动力的音画不同,是一部没有解说,只以采访对象的讲话(独白)为基础,通过三条线的交叉、组合来揭示一台手术的来龙去脉以及它给人的启示。本文通过分析这篇特写成功的原因,介绍了广播特写创作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4.
冯健 《中国广播》2009,(2):45-47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际,作为一名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了25年的现任首席编辑,亲眼目睹了电台发生的巨大变化,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一件事就是在1999年8月29日北京音乐广播成功地转播了奥地利萨尔斯堡国际音乐节。这场音乐会由我策划、编辑、主持,作为当时的直接参与者,至今回想起来仍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15.
扬州经济台主持人施陶主持的谈心节目,在江苏省优秀广播主持人节目评选中,两年年度都摘取了一等奖。1994年5月10日的节目《献给母亲的爱》,以母亲节为契机,以歌颂母爱为主题,成功地组织听众参与,听来情真意切,沁人肺腑,叫人不由得联想起杜甫  相似文献   

16.
谢飞  杨东颖 《视听纵横》2009,(6):118-118
欧洲奖评奖负责人,德国专家彼得·里昂哈德·布朗1995年曾介绍给中国广播界一个节目制作的新概念——广播特写。但是很长时间以来,这个概念的运用只停留在国际大奖和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采访制作的层面上,很多基层的广播单位对于它并不了解。但是,广播特写这个概念和它的表现手法却对我们制作精良的广播节目有着非常深远的指导意义,2008年度,  相似文献   

17.
抗美援朝时期是我军战时宣传工作做得最好的时期之一。这是一场特殊条件下进行的战争,"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这一原理,在朝鲜战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此间我军的宣传工作,在继承的基础上有许多新的发展。在这场我党我军的新闻记者们第一次大规模参与的具有国际影响的舆论战中,消息、评论、通讯、特写、漫画等诸多形式是军事记者们运用自如的各式"武器",而典型报道则是贯穿这些报道样式的最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广播》2004,(11):64-67
大学生是广播听众中最具活力的群体,他们常常在学习之余收听自已需要或者喜欢的各类节目,尤其是专攻新闻传播的学子,更是将听广播作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容。不久前,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蔡凯如教授将该院2002年级学生谈收听广播感受的稿件寄来,不但让我们听到大学生对中央台和一部分地方台节目的评价意见,而且从中感受到他们关注广播发展的一片诚心,本期特作摘选刊登。蔡凯如教授在繁忙的教学研究之余,组织学生写稿,支持我刊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9.
1995年9月,一年一度的“中国西安古文化艺术节”非同寻常。世界著名钢琴艺术家殷承宗领衔演奏的“丹尼尔之声——殷承宗钢琴音乐会”,吸引了来自海内外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宾客。而本届“丹尼尔之声——殷承宗钢琴音乐会”的主办者,坐在主宾席上的丹尼尔实业发展集团总裁王国庆,更是屏息凝神,感慨万千。殷承宗以天才之手,奏响了这雄厚激昂的合声,那轰然作响,多种音区的变奏与组合,仿佛是一支庞大的乐队在演奏!奔腾的黄河在咆哮!  相似文献   

20.
董哲庆 《群文论苑》2003,(3):38-38,29
2002年4月7日,市少年宫东方小伙伴艺术团小提琴演奏团在上海兰馨大戏院举行了首次“独奏、重奏、室内乐音乐会”,来自上海专业音乐教学、业余音乐教学、音乐爱好者等各界的300多位观众观看了小提琴演奏团的十一项节目演出,东方电视台新闻部也闻讯赶来拍摄,从观众的反映看这次音乐会是成功的,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系的丁善德教授在会后说“你们这次演出是出色的,今后丁善德音乐学校乐队要和你们合作。”与会的一些中、青年观众表示要把孩子送我宫来学乐,音乐会气氛十分热烈、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