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郑道昭 ,北魏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山东省莱州市“云峰刻石”是研究郑道昭晚年的“爱仙乐道”道家思想倾向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郑道昭,北魏时期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山东省莱州市“云峰刻石”是研究郑道昭晚年的“爱仙乐道”道家思想倾向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3.
郑道昭是北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山东省莱州市“云峰刻石”中的“九仙题刻”是研究郑道昭晚年的书法艺术和思想的珍贵资料。但千百年来,所能见到的有关资料及现存的刻石仅有“五仙”题刻,其他“四仙”题刻即未见记载也未见实物,甚至有人对是否有“九仙”题刻提出了质疑。新发现的“四仙”题刻,使“九仙”题刻趋于完整,解决了“云峰刻石”研究中的一个颇有疑义的重大问题,并为研究郑道昭晚年的书法艺术和“爱仙乐道”之风的道家思想倾向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郑道昭是北魏书坛圣手,自其所书《云峰石刻》问世以来罕有其匹,其中的《郑文公碑》篆势分韵草情毕具,《论经书诗》体高气逸、遒劲奇伟,《观海童诗》茂密雄强、疏密得当,宽博端庄。以《云峰石刻》为代表的郑道昭书法高气秀韵,馨香满目。愿后世书家以为模楷。吸取精华,创造大师级精品。  相似文献   

5.
正上游天柱在山东省东部莱州云峰山、太基山和平度天柱山、青州玲珑山上的摩崖石刻群,因刻石文字均与北魏郑道昭有关,因而亦称为《郑道昭摩崖石刻》。这批摩崖石刻,以天柱山《郑文公上碑》与云峰山《郑文公下碑》为基,以云峰山石刻《论经书诗》《观海童诗》,天柱山石刻《东堪石室铭》与太基山石刻《登太基诗》《仙坛铭告》为干,以数十篇摩崖题记为叶,构成了恢宏的摩崖石刻群。《郑文公  相似文献   

6.
《郑文公碑》全称《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又称《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因是碑的形制,后世多以“碑”称。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兖州刺史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郑羲所刻。碑刻两处:初刻在平度天柱山巅(习称上碑),重刻于掖县南方云峰山(习称下碑)。两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记述郑羲的生平事迹。上碑在今山东平度县天柱山最高处,碑身高约300厘米,宽约100厘米,字体略小于下碑。《校碑随笔》载,碑文为20行,行50字,总计约1000字。因石质较差,今文字磨灭较甚。下碑在今山东莱州市云峰山,碑身高约300厘米,宽约300厘米。碑文50行,行23~29字不等,共1300多字。字体较上碑略大,文字完好。两碑碑额均为正书2行7字“阳郑文公之碑”,碑首题“魏故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无撰书人姓名,由字体与郑道昭在云峰、天柱等山题诗、题名的风格,推为郑道昭所书。  相似文献   

7.
赵晖 《黑河教育》2011,(8):62-62
摩崖石刺是中国石科书法艺术的一种特有形式,艺术成就之高为中国摩崖之最,其中以云峰山最为突出。其中的郑道昭作品接弃了粗陋的野气.走向含蓄蕴藉、醇圆丰厚之美。堪称云峰摩崖之极品,它是构成云峰山石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黄万机 《教育文化论坛》2010,2(2):103-109,125
晚清出现在遵义东乡的"沙滩文化",是黎、郑、莫三个家族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百多年间,三家几代人中涌现了几十位诗文家和学者,人各有集。代表人物郑珍、莫友芝、黎庶昌,在全国文学史、学术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郑、莫有"西南巨儒"之誉。黎庶昌是爱国外交家和散文家,驰名中外。  相似文献   

9.
郑庄公形象,诸家"援经解传"见解偏颇,矛盾纷呈。从"礼"的角度着手,还原历史事件,细致分析《左传》中郑庄公形象,能从"礼"对郑庄公树立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左传>作者在对郑庄公的评价中渗透着儒家的"克己复礼"意识,在这种意识下对郑庄公形象所作出的评价带有儒家的主观色彩,如果历史地看问题,那么郑庄公并不是"伪善"、"违礼"的君主,而是旧时周礼时代惯性与春秋初"礼崩乐坏"时代挤压下的诸侯形象.  相似文献   

11.
吴为的短篇小说《挣脸儿》通过“强”和“海”两个青年农民的一次喝酒打赌的描写 ,揭示了今日中国农民的生存态 ,展示了社会转型时期强力的物质在与贫血的精神较量中的胜利。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精神风貌与内心世界 ,也引起了人们对中国农村向何处去的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古代表示某人腰围若干围的“围”是个量词,但这一作为计度古人腰围长度的基准单位,古书中没有确定的解释。经笔者考证,东汉郑玄在《仪礼》注里以九寸为一围,比较适宜于做腰围的“围”的计度基准,可以经受春秋至南北朝时期各种例证的检验。  相似文献   

13.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三+三+七”和“七+七+七”两种句式的渊源,历来考证颇多。程千帆先生认为来源于汉晋以来的民歌。实则,秦汉古书中已经具备了这种句式的雏形。“三+三+七”句式是先秦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句式;“七+七+七”句式的形成则是诗歌从三七杂言过渡而来的,始于刘邦的《大风歌》。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相长作为《学记》中的教育范畴,对学与教之间相互关系的阐释最为经典,是“为己之学”在教育经典文本中的生动再现。以郑玄—孔颖达为代表的注疏之学和以荆公新学—陈澔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体现了以学为核心的教育话语体系下,教学相长范畴研究的儒学话语变迁。以《学记笺证》《学记研究》《〈礼记〉新读》为代表的学术专著,呈现了以教为核心的话语体系下,教学相长范畴研究的学科术语变迁。教育学类教材和论文主要从教学原则和教师成长规律两个方面来展开教学相长范畴研究。教学相长范畴中“为己之学”的为学旨趣、“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师道观念和“好学”的师德修养,正是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内在保障。教学相长范畴的当代价值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代“数字中国”的核心工程、示范工程及样板工程,“数字福建”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还存在机制束缚、科研攻关难题、利益藩篱困境、落实不足等制约因素,必须将“数字福建”建设的各领域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在创新顶层设计、健全配套机制、强化科研建设、打破利益藩篱、拓展应用渠道、引导共建共享等方面实现路径优化,有效提升“数字福建”的建设质量与社会效益,更好地引领“数字中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言意之辩”与魏晋文学理论的新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玄学“言意之辩”对当时文学理论的影响 ,既不是形成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理论 ,也不是导致了“诗缘情”的“尚情”论的出现 ;而是促使当时的文学理论产生了真正的文学本体论或本质论。认为文学乃“象”或“道之文”,是“言尽意”与“言不尽意”的统一 ,这才是魏晋文学走向自觉的真正标志与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郑军是当代中国科幻文坛一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非典型科幻作家。他以科幻迷的身份走入科幻界,凭着自己对科幻创作的执著与坚韧,在而立之年投身科幻创作,用了15年的时间从边缘走向中心。在创作理念上,他独辟蹊径,坚持以真实生活为创作背景,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寻觅科幻素材,拒绝“老三样”式的科幻八股。  相似文献   

18.
汉语标记语“反正”语用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的话语标记语"反正"使用频率很高且语用功能丰富。通过分析CCL和BJYK的口语语料,研究得出"反正"分布位置的变化对其辖域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得出六项话语标记功能:例举标记、追补标记、肯定标记、语气标记、模糊标记、推卸标记。探究"反正"的语用功能,既有助于我们理解其高频复现的语言特点,也对汉语教学中话语标记语的有效习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雍正七年,清政府对湘西土司进行改土归流,包括永顺土司、龙山土司、保靖土司、桑植土司,建立永顺府,对该地区进行管辖。此后,清政府开始在永顺府全面建立王朝体系,通过改赋税、除陋习、施文教等方式对永顺地区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