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明学 《声屏世界》2006,(11):32-32
和谐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和谐电视新闻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如何才能让电视新闻更加和谐?笔者经过多年的电视新闻工作,总结出了“准备充分、真实纪录、画面协调、细节突出、解说恰当”20字经验。要让电视新闻和谐,记者首先必须准备充分。电视摄像工作是一项综合要求很高的工作,从业人员除具备基本的摄像机操作技能外,还要求在光学、美学、社会学等方面要有较高的水平。电视新闻摄像应该准备的工作很多,具体说有调试摄像设备、了解采访对象或新闻事件、选择拍摄元素等三大类。调试摄像设备就是要检测摄像主要设备及其辅助设备是否…  相似文献   

2.
现在从事新闻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拿起摄像机,带上采访话筒,行走在大街小巷和各种重要事件的新闻现场,成为了很多刚刚走入新闻编采行列年轻人的梦想。作为一个从事新闻拍摄十八个年头的"老记者"来说,很想把自己这些年总结的一点实战经验,说给大家听听,希望能够为年轻记者朋友作以借鉴。一、会议拍摄中的"小技巧"很多年轻的记者往往最头痛的就是"枯燥"的会议拍摄。记者游走于主席台上和主席台下,拍完领导拍群众,就那么几个镜头和角度,就那么几个人,确实很难有什么新意。但是,这里要提醒各位的是,只要你留心观察  相似文献   

3.
薛利平 《新闻传播》2014,(2):272+274
在新闻工作中新闻采访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记者在外出采访中,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对整个采访工作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配合适当的策略以及采访技巧,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做到最高效的新闻采访,实现高质量新闻报道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一个成功的新闻采访是要对新闻的整体进行把握,前期的采访策划是做好采访的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对被采访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做好第一手资料,对摄像记者的要求画面怎样拍,要什么样的镜头,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有人把采访比喻成“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这意味着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不同的记者采访风格可以是多样化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做好采访前的充分准备,这些准备包括了理论、政策、情况、知识、心里等方面。如果记者不掌握与报道选题相关的理论,就无法客观、准确、高水平地反映客观事物。如果记者不了解政策,就很难确定采访报道的基调,如果记者对报道的人、事件、问题的相关情况和内在联系没有透彻的了解,就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如果记者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备,就难以与采访对象形成双向交流。如果记者不具备应付复杂局面的心理素质,就会对采访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惊慌失措。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摄像机等器材的准备、检查是重中之重,因为电视是靠画面和声音来记录的,而电子设备又难免出现故障,对设备的检查如摄像机、电池、录像带、话筒线等设备必须保证能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5.
张执松 《记者摇篮》2009,(11):96-96
摄像机是电视新闻记者的主要采访工具,镜头相当于记者的"第三只眼",熟练地使用镜头去拍摄新闻素材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形成声画合一新闻报道的必要前提。一般来说,电视新闻素材主要有蒙太奇镜头组拍摄和长镜头拍摄这两种拍摄方式。  相似文献   

6.
电视采访,是介绍新闻背景、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深化新闻报道内容的主要形式,是指电视记者在摄像机前就新闻事件或公众关心的问题对当事人和有关人士进行访问。要想熟练掌握采访的语言技巧,首先就要明确电视采访的语言特点。对不同人物、事件的采访,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会有不同的采访目的和主题思想,采访的语言技巧的运用应随其他要素的改变相应变化,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字摄像机的普及,更多的市民参与到新闻节目拍摄中来.本文探讨了普通市民利用DV采访、制作新闻时应该注意的一些技巧问题.  相似文献   

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求真是新闻工作者永恒的追求,在电视新闻真实性备受关注的当下,有时记者虽然用摄像机如实记录下被采访者的语言和行为,但所反映的可能未必是新闻真相,因为被采访者没有说实话,而你却记录了他提供的虚假信息。那么,怎样才能让被采访者道出新闻的真相?这就需要记者浸入式采访。本文就如何运用浸入式采访获取新闻事实,做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9.
摄像机对电视记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采访工具,而电池则是摄像机获得动力并维持正常运转的重要命脉.电池在新闻采访中有着非同小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P2摄像机的性能与特点,结合使用经验,说明了使用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并对花都广播电视台采用P2摄像机后节目采集拍摄、编辑合成,到成片新闻一整套流程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电子出版》2002,(6):67-68
如今,数码摄像机已不是什么新鲜玩艺。使用数码摄像机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同一部数码摄像机由不同的人来拍摄,拍出来的效果肯定大不相同。通常我们外出旅游,拍摄回来的影带自己总不会很满意,但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有一部分是属于非突发性新闻的拍摄采访,就是在事前得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及采访对象的新闻事件。如政治、经济、文体、人物、会议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这类新闻的采访拍摄有它自己的特点,因为在事前可以制订拍摄计划,确定采访对象,查阅背景资料,所以摄影记者有较充分的准备时间。由于非突发新闻事件具有事前预知的特点,所以摄影记者可以事前准备,从容采访,相对于突发新闻的现场抓拍采访,则显得容易了一些。正因为这个原因,使得许多摄影记者重视突发新闻,轻视非突发事件采访拍摄,这是当前新闻摄影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摄影采访、图片编辑实践,就非突发性新闻的采访拍摄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在电视采访中,常常会由于光源的原因,造成拍摄的图像质量下降,特别是在照度过低或过高、反差较强烈的情况下,我们通常所便用的摄像机更难获得理想的拍摄效果。这往往使某些重要的镜头、突击性的抢拍不能如愿,给采访工作带来很大的被动。  相似文献   

14.
新闻现场采访前应扎实准备、心中有数——"心至"要掌握新闻事件背景及相关资料,打"有准备之仗"。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采访活动的成功与否。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确定采访任务和采访对象后,必须做好相关的资料准备工作,比如: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现状及问题的症结;了解被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状态;理清自己的采访思路及欲达的目的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打"有准备之仗"。  相似文献   

15.
柯泽  陶开府 《新闻前哨》2004,(11):72-72
在我国,隐性采访正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新闻实践中,尤其是涉及舆论监督以及揭露社会阴暗面的电视新闻报道。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每周质量报告》、《法治在线》等栏目,就经常使用这种报道方式。各省级电视台近年来也开始配备隐形摄像机,用于隐性拍摄。  相似文献   

16.
黄勇 《新闻窗》2013,(3):50-50
在当今新闻爆炸的时代,时效性就是新闻的生命,如果在后期剪辑上花太多时间,新闻就变成了旧闻,所有的工作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人们开始考虑将拍摄与剪辑结合起来,拍摄完成就可以直接播出,于是产生了"无剪辑拍摄"。简单的说就是摄像记者用摄像机的开关控制镜头的长短,当拍摄完成后,剪辑也就随之完成了,提高了成片的工作效率。"无剪辑拍摄"的本质是摄像记者带着编辑的思想,根据节目的主题在拍摄的过程中完成编辑的工作,它要求摄像记者在拍摄的过程中充当多个角色和完成多项任务。  相似文献   

17.
电视说到底就是一个拍什么和怎样拍的问题。拍什么?实际就是你拍摄的主体是什么。怎样拍摄?就是你的主观能动性。简单地说,就是1+1。第一个1,就是你要反映的主体。第二个1,就在于你自己。对于第一个1,就是你的选择问题,要抓住深刻的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新闻主体。第二个1则就是你自己。你的发现、你的角度、你的剪裁,总的来说就是你的水平。我们当然强调电视作品报道的主体,主体很重要,但也不能忽略主观能动性。所以才出现一些争新闻的倾向,一个新闻事件发生,能去十几台摄像机,而报道的内容又都大同小异。正因为缺乏主观创造性,才会出现那种到…  相似文献   

18.
5月31日,来自江西新闻网的一条有关“新闻人”的新闻感动了整个社会,也感动了众多同行。是月27日下午,江西电视台《第五社区》栏目的两名记,在采访居民楼失火的现场拍摄中,摄像机里突然出现了受灾户邓大娘的女儿爬上了窗台(五楼)、要以死了结余生的镜头。紧要关头,两位记立即放下摄像机,奋力;中上去把轻生救起。之后,他们又暂时放弃了采访任务,苦口婆心地做起母女俩的思想工作,“直到母女俩眼中重新闪现出希望的眼神”。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摄像记者采访拍摄新闻,要是不到现场,不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去捕捉新闻信息,熟悉采访对象,就不可能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新闻作品,这种深入现场的采访与抓拍,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身入”,“身入”是摄像采访工作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尽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用心去发现对方内  相似文献   

20.
电视摄像入门容易,花功夫要把摄像机驾驭得好却难。可以设想,背着同样型号的摄像机,在同一个地点拍摄,不同的人拍出来的片子肯定是不同的。没有别的原因,人对摄像的感觉有不同而已。一名摄像工作如果感觉到肩上所扛的摄像机已经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毫无疑问,他的功夫可以说到家了。不过,同样是电视摄像,一般的新闻采访和专栏采访有相当大的区别。这里不仅仅是拍长章与短章的差异,不仅仅是工具上的多少齐全,而是有意识上和功底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