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不少报纸都创办了人物新闻故事栏目,它将笔触伸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百姓,以生动的形式讲述平民百姓或历史名流的故事.<海南日报>也相继开设"海之南""往事"等版面,挖掘地方文化及历史资源,以讲述旧闻为主.这些"旧闻"里的人物新闻,比硬性新闻要生动轻松,有浓烈的怀旧色彩,特别能调节硬新闻的严肃性,吸引更多读者.  相似文献   

2.
"接地气"的新闻报道,不仅受众喜欢,还能增强新闻的引导力和影响力,是任何时代媒体宣传的需要.采写出"接地气"的新闻报道,需要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抓活鱼",从平民视角出发、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讲述故事,这样读者才会喜欢和共鸣,新闻报道也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企业报副刊如何实现贴近职工读者、满足企业需求、突出新闻意识,为创建和谐企业发挥自己独特的文化功效?济南铁道报一个坚持数年的副刊头条栏目"凡人星空"对此做了有益探索:用"新闻镜头"加"文学形式",切入"企业生活"中的小人物,受到读者和企业的欢迎.一线读者反馈说,企业报最有看头的就是那些身边小人物的故事.每周向报社提供小人物线索的电话、短信也是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4.
如何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接受美学无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以接受美学"文本未定性"及"期待视野"为研究视角,考察了新华社近5年来"两会"对外报道模式的发展变化.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思想对新闻话语、报道基调、议题设置以读者为着眼点的校正,确保了对外报道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并对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华尔街日报>使用的培训教材指出:"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放在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于是,我们忽视了一个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一个所有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给我讲一个故事,让它有趣一点!"受众对新闻都有着求异求奇的心理需求,这和他们在欣赏叙事性文艺作品时多喜欢戏剧性强的作品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书报刊的编辑经常与作者、读者打交道,其中不乏摄影爱好者,往往随机留下珍贵的照片.作为历史瞬间的真实记录,许多老照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认识价值.本刊从这一期起特辟"老照片的故事",欢迎大家把自己保存的有纪念意义和史料价值的老照片及与之有关的故事投给我们,为丰富我们的出版史料宝库和编辑出版生活作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7.
对人文地理、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总是被书店里相关货架上的图书吸引得留连往返,那些印刷精美、纸质轻盈的书籍涉及人文地理、人文历史、科学探密、军事、动植物的故事、自然现象发现等等范畴,在这些内容丰富的图书书脊上都有着"SAGA"的标识,它们就是大陆桥文化传媒公司出品的"传奇"系列图书.  相似文献   

8.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新时代中国外宣工作的新范式."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对当代青少年成长成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时代强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故事"青少年英文读物的价值,梳理"中国故事"青少年英文读物编辑出版存在的问题,提出形成"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社会风尚、制定"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培...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社会,当新媒介迅速崛起,特别是网络传播中各种各样真实的或虚拟的故事甚嚣尘上时,一度垄断媒介叙事的"故事"、"故事化"手段,正在开始一点点消失,正在一步步远离我们.  相似文献   

10.
蒲科 《兰台世界》2007,(20):70-71
"读者第一"是图书馆自身发展规律的反映,也是图书馆社会职能的体现,更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正确选择."读者第一"对图书馆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无"贼"     
时下热映的<天下无贼>我也看了,说真的,很多情节看过也就淡忘了,倒是傻根的质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能是出于职业敏感吧,我一下子想到了我们的读者.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读者不也是这样质朴可爱吗?媒体,在他们心目中,总有一种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说明一个问题时,他们常爱用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报上说的".那一刻我想到我们的读者就是傻根(没有丝毫贬损读者的意思).傻根的质朴几近于"傻","傻"得让人感动,以至于连有"职业道德"的贼都被他感化了,舍身相护,圆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  相似文献   

12.
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中国进行中外人文交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建构中国大国形象的必然要求.讲好中国故事,既有怎么讲、讲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来讲的问题,也有由谁来讲、讲出什么样的效果的问题.这里想强调的是,从传播者角度看,中国故事特别是中国好故事不仅要自己讲,还要别人讲,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他者"视角、"他者"讲述.从以下几个新老"他者"传播案例中,我们或许会有特别的感受,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喜新厌旧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如果报纸版面天天老面孔、老选题,时间久了,读者肯定会感到"审美疲劳",会厌烦.一张报纸是否吸引读者,虽然内容是根本性的因素,但最先影响读者的,却是版面.  相似文献   

14.
注意力"指的是"注意"的程度.俄罗斯教育家乌中斯基曾经对"注意"有这样的概括:"'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在乎","在乎的程度=注意的程度",这种注意的程度就是注意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报纸就是"注意力经济",报纸办得好,能吸引读者眼球,就能不断赢得财富.注意力是编者与读者之间相互需求的一座桥梁,编者通过不断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换来读者对报纸的不断评价,因此,媒体的公信力也就得以逐步积累,影响力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扩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环球人物网"视频新闻为例,认为它对网络视频新闻文化叙事的建构有三点启示:一是挖掘新闻故事中的人情味,讲述好丰富多彩的人物故事,开拓新闻报道的广度.二是碎片化展示故事中的悬念与冲突,灵活运用新闻背景,深度发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拓展新闻报道的深度.三是找准每个新闻报道的亮点以精准定位,不断创新网络视频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提升新闻传播的效度.  相似文献   

16.
提倡"图书馆员第一"的观点混淆了"读者"和"图书馆员"的基本社会范畴,不仅无益于图书馆员队伍的建设,而且不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读者第一"是图书馆自身发展规律的反映,也是图书馆社会职能的体现,更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国报纸副刊在百年发展史中逐渐形成"新闻招客,副刊留客"的办报思想,意思是"以新闻招徕读者,以副刊留住读者".无独有偶,西方报界也有"新闻为攻,副刊为守"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周巍 《传媒》2021,(14):67-69
全媒体时代,通过讲故事来阐述、宣讲理论,给人以启迪并使人产生共鸣,成为党课的创新传播形式.党课《从"心"出发》在故事内容、讲述者、讲述方式、传播平台等方面精心谋划,既讲"好故事",又"讲好"故事,成功提升了党课的传播力和引导力,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党课.  相似文献   

19.
<厦门日报>"地理"版自2001年开办以来,历经9次改版,都被作为品牌延续下来,成为厦门乃至闽南地区读者喜闻乐见的专刊之一.作为厦门人文地理专刊,"地理"版的题材渊源于人文历史、民俗风情,也就是说,其挖掘的对象大多根植于往事,是静态的.但"地理"版最终呈现给读者的,不是从故纸堆里"捡"出的信息,更不是陈年旧事的翻版,而是"活"过来"动"起来的人文历史.  相似文献   

20.
"五一"黄金周,已经成为图书销售中的一个重要时间段.经验表明,许多公众假日,大中城市的书店都会出现读者爆满的场景.在刚刚过去的黄金周,这种情况如期而至.以北京市为例,几个大型图书城--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以及中关村图书大厦都出现了读者"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场面;北京春季书市场面火爆,大约70万人次光顾了书市,国家图书馆,也是"座无虚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