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摆钟的摆动可近似看成是单摆做简谐运动,其计时原理遵从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L)/(g) ,有关摆钟的快慢分析及其调节是教学中的难点.下面对其作一分析讨论,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常对摆钟问题的解法较繁,学生不易理解。现介绍一种思路简单容易求解的方法。 [题目] 每一昼夜慢6分钟的摆钟,其摆长为99.1厘米,若要使摆钟走时准确,应如何调整它的摆长? 解题的关键在于弄清摆钟的指示时间t_0=(60×24—6)分与摆钟的运行时间t=60×24分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荣蟠作 《物理教师》2005,26(1):0-20
读本刊2004年第4期刊出的《摆钟问题的计算公式》一文,觉得文中介绍的解题公式亦很费解,笔者介绍以下方法,解法简单也更容易理解. 设有一架走时不准确的摆钟,其钟摆长为l,它在时间t0内,钟面指针指示的时间与实际时间t0相差(快或慢)△t,若要在当地将其调准,则应如何调节它的摆长?  相似文献   

4.
由于摆钟长L或重力加速度g值的变化而引起摆钟走时误差的计算是振动和波中的常见问题。这问题看起来简单,可是实际计算时,经常发生概念不清的错误。我们先用一个简单例子来讨论。如右图中,甲钟为T_标=2秒的标准摆钟,乙钟为T_误=3秒的误差摆钟,求一分钟内两摆钟误差时间为多大? 这里可能出现四种解法: (1)Δt=ΔTN_标=(3-2)×60/2=30(秒) (2)Δt=ΔTN_误=(3-2)×60/3=20(秒) (3)Δt=ΔNT_标=(60/2—60/3)×2=20(秒) (4)Δt=ΔNT_误=(60/2—60/3)×3=30(秒) 由于两摆钟误差时间Δt可以是两钟周  相似文献   

5.
赵淑清  刘连永 《物理教师》2002,23(10):32-32
本刊2002年第7期的“物理实验”栏目发表了杨学东老师的《滴水法估测重力加速度》一文,文章中介绍的实验方法可行性好,简单易做;但文中的计时方法笔者认为欠妥。  相似文献   

6.
计时电位法     
在对计时电位法原理扼要介绍的基础上,对提高计时电位法检测灵敏度的方法及其他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教学背景】 《机械摆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单元的第5课。该课设计有两个活动:一是观察摆钟,测量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二是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上述两个活动看似简单,但教师要真正实施起来却非易事。第一,材料准备上很难找到机械摆钟,学生就会缺少直观感知的机会,第一个实验也就无法进行。为此笔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找了一个flash版的机械摆钟,经测试钟摆的摆速正好是每秒摆一次,十分精确。这对“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都是60次,一秒钟正好摆动一次。”这个科学概念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二,小组做单摆实验时,学生间合作的默契程度和操作的规范化将给学生带来严峻的考验。考虑到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借齐这么多秒表是很困难的,但缺少秒表就无法计时。于是,笔者下载了一个秒表程序,采取教师统一计时,学生分时段默数来开展实验。  相似文献   

8.
有关摆钟计算问题是机械振动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同学对此普遍感觉较难,不是束手无策,就是乱套公式,为此笔者特从摆钟工作原理出发对此进行分析得出以下通用方法,以供大家参阅.  相似文献   

9.
茆飞 《广西教育》2013,(29):50-50,78
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尊重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如何让学生建立直观思维模式,是笔者一直努力探究的问题。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要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数学思维。为此,笔者对特级教师张齐华的《24时计时教学法》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一、展开生活经验,理解体会,初步建立计时概念  相似文献   

10.
机械摆钟,根据单摆振动的等时性原理制成,在给定的时间t内,摆钟钟面示数£示与摆锤振动频率厂成正比.由于温度的变化引起摆长的变化,或者由于地理位置的变化引起重力加速度的变化时,摆锤振动频率将发生变化,从而使摆钟走时加快或变慢.  相似文献   

11.
时间是客观的,为了反映时间的流逝,总用周期性振动的周期和次数的乘积来计量。作为计时工具之一的摆钟,它的摆作周期性振动,它指针的“跳进”又跟摆的振动同步,即指针因“跳进”积累的“走时”跟摆的振动次数N成正比,t∞N。因此,摆钟准确与否,就决定于摆的振动次数准确与否,实质上即决定于摆的周期T准确与否。  相似文献   

12.
唐勇 《物理教师》2004,25(9):3-34
看了本刊2004年第4期的《摆钟问题的计算公式》一文后,也深有同感,摆钟走时问题确实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尤其对于计算题,学生在解题时常常不得要领.我在教学实践中,也摸索总结了一些方法,在此介绍给同行作参考.我认为给学生讲明摆钟的原理,让学生明白摆钟快慢的成因,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摆钟问题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2001—2007年电子计时系统在山东省体育高考中的应用研究,简要介绍了电子计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使广大考生及家长、教练员等清楚电子计时系统的操作流程,增加体育高考的透明度,为基层及其他体育场馆引进和使用电子计时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转换的方法,感受转换的思想方法。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所以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知识,把课堂还给学生,静待花开。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上,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使人类掌握了比较精确的测量时间的方法.摆钟是在伽利略发现摆的摆动具有等时性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伽利略一次在教堂做礼拜的时候,注意到教堂的吊灯在风中的摆动是等时的,于是他脑海里形成了一个问题:"吊灯摆动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开始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计时电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宝善 《益阳师专学报》1996,13(6):46-49,53
在对计量电位法原理扼要介绍的基础上,对提高计时电位法检测灵敏度的方法及其他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教学分析 《小水钟》是大象版五年级《科学》教材《时间的脚步》单元第三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各种计时工具及摆钟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一课。教材原定1课时,为了能更好地、深入地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我把本节课调整为2课时。第一课时,先介绍水钟发展的资料以及水钟的类型:受水型和泄水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用光电门和计时——计数——计频仪来测量单摆摆动 n个周期所经历的时间 t,大大提高了单摆实验的精度 ,同时缩短了实验时间  相似文献   

19.
电子秒表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计时仪器 ,如何正确使用和读数是重、难点。笔者借助于计算机来制作电子秒表的课件 ,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它的使用方法。下面介绍用flash 5 .0中文版来制作电子秒表的过程。1 秒表课件的界面如图 1所示 ,当光标移至秒表右上角的按键时 ,单击鼠标左键  相似文献   

20.
教学分析《小水钟》是大象版五年级《科学》教材《时间的脚步》单元第三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各种计时工具及摆钟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一课。教材原定1课时,为了能更好地、深入地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我把本节课调整为2课时。第一课时,先介绍水钟发展的资料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