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对艾滋病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些人体原本就存在的对付HIV非常有效的武器尽管艾滋病的"元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狡猾多变,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体免疫系统有应对它攻击的一套办法。其实这些本领是与生俱来的,只是现在并没有被完全认识和挖掘出来。随着对艾滋病研究的深入,现在,研究人员已经从基因、免疫细胞和抗体等方面发现了一些人体原本就存在的对付HIV非常有效的武器。2000年,在德国任翻译的美国人蒂莫西·雷·布朗同时患上两种病——白血病和艾滋病。2007年,在移植造血干细胞治疗白血病时,竟意外治愈了布朗的艾滋病,  相似文献   

2.
健康新知     
好消息用树蛙对抗艾滋病美国研究人员日前研究发现,澳大利亚红眼树蛙的皮肤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 这种化学物质可以通过破坏HIV病毒来阻断艾滋病的传播。红眼树蛙皮肤上的特殊腺体能够产生并存储这种化学物质——缩氨酸,这种物质能够杀死细菌和病毒来防止感染。美国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人体免疫细胞进行了相关试验后发现,这种化学物质能够杀死HIV病毒,但同时又不会破坏人体免疫细胞。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化学物质  相似文献   

3.
威廉·埃德加·盖洛(William Edgar Geil 1865-1925)是20世纪初在西方颇负盛名的美国旅行家和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1902年底,他首次来到中国,从上海乘船溯江西进,考察了长江沿线至西南的人文地理风貌,并写下了《扬子江上的美国人》(A Yankee on the Yangtze 1904)一书.宜昌是盖洛此行的重要一站,书中留下了途经此地的相关文字和20多张珍贵的历史图片,是领略宜昌以及三峡地区百年前旧貌的风俗画卷.  相似文献   

4.
健康新知     
《中国新闻周刊》2011,(37):87-87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约有80%的人携带一种名为AAV2的病毒,它不仅不致病,而且能杀死宫颈癌细胞。研究人员随后针对不同阶段的乳腺癌细胞进行试验,发现在使用AAV2病毒后,所有癌细胞在7天内都消失了。这一研究为癌症治疗带来新希望,其报告近期将正式发表。  相似文献   

5.
健康新知     
找到克艾滋基因 一个国际科研小组近日发现,人类一种基因能够阻断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细胞,从而降低感染艾滋病的几率。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由美国、英国和阿根廷科学家共同确认的这一基因名为CCL3L1,负责控制免疫系统,指挥产生CCR5——作为受体蛋白质,CCR5 是艾滋病病毒进入并感染细胞的门户。研究人员解释说,所有的人都会从父母双方分别继承一个完整的基因副本。这样,人们实际上具有一个基因的多个副本,有的基因副本会发挥作用,有的则不会。 研究人员检查了4300人的血样,这些人中部分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6.
帮忙别添乱     
在2002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报道中,一则《国人更易感染艾滋病》的消息,让读者吃惊不小。 消息称,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在三种抗HIV(艾滋病病毒)主要因子中,基因CCR5是最重要的因素,它突变后能对HIV产生抵抗力,欧洲人CCR5突变率为10%,中国人的只有0.16%,由此得出中国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孤寂的黑暗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称艾滋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细胞并最终导致免疫系统不能抵抗感染和疾病.HIV感染的最后阶段,出现20余种机会性感染中的任何一种感染,或与艾滋病毒相关的肿瘤,即可定义为艾滋病.冰冷的定义无法给你直观的感受,因为它抽离了生活,但这点恰恰给了摄影师一个机会:把活生生的现实呈现给你.无边的黑暗主宰着画面的基调,摄影师用大面积的黑色描述着HIV感染者的生活状态:绝望.在命运的裁决下,黑夜独行,孤独凄怆,路的尽头,唯有终点静静地等候着他们:艾滋病毒感染不可治愈.如同对黑暗的畏惧,我们对HIV病毒感染者本能地闪躲着,排斥着.幸而,有只白猫围绕着画面的主角,在她遭丈夫、亲属抛弃,缺少检查费用,没有免费药物时,陪她聊天,陪她开心,这或许是命运留给她的一笔财富,一笔让人心酸的财富.  相似文献   

8.
为权利斗争     
家住多伦多的鲍·迈克非在1994年查出艾滋病抗体前是一家糕点批发店的经理。这位有着4个学位(政治学和教育学学士、教育管理学和国际事务硕士)的白人男性今年43岁,是个同性恋。 “我推算我感染HIV已经13年了。”鲍说。 1980年以来,加拿大HIV感染者中的大部分是男同性恋,感染病毒的恐慌已经在男同性恋社区中蔓延。“我一直否认自己会被传染上。”鲍拒绝去做检查。 1994年11月鲍发现在舌下有一片粘膜白色发硬。医生诊断为口腔毛状白斑(ARC),是艾滋病的前兆。它的出现说明人的免疫力已  相似文献   

9.
刘昕 《中国档案》2015,(2):54-55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传播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由于人口基数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绝对数量很大,防治形势不容乐观。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 I V病毒)引起,人体在感染了HIV病毒后免疫功能丧失,极易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自1985年中国首例艾滋病患者在北京被发现,这种疾病就注定成为人人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的恶疾——不  相似文献   

10.
正当多伦多开始对SARS松一口气时,当地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的新书《欧瑞克斯与克拉克》正好上市,所讲也正是致命病毒摧毁文明的故事。 该书一开始出现一个名叫“雪人”的人,这是星球上最后一个居民,正在与恶劣的气候进行对抗,许多聪明的基因改变  相似文献   

11.
《流萤》这部长篇小说讲的是一个奇怪的故事:一个人总是考小上大学,又有着特殊僻好,在许多人眼里,他是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全少是一个怪物,但却有一个天真、单纯的女孩愣是看上了他,他当然也看上了她。这个人叫阿朗。那个女孩叫吟珠。他们经常在玉米地里幽会。幽会时,这对小儿女,有一些不同于乡下青年的举动,一个喜欢吟颂那些缠绵悱恻的旧诗词,而另一个则喜欢听人吟颂这些缠绵悱恻的旧诗词,一个喜欢将这些缠绵悱恻的旧诗词写在人的身体上,而另一个则喜欢让人将这些  相似文献   

12.
北宋党争向来是中国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学者按照其间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轨迹,进而研究南宋的党争(或以为南宋仅有宋金和战之争与道学反道学之争,它们不属于党争的范围)。浙江大学沈松勤教  相似文献   

13.
一种药物首次被批准用于对艾滋病的预防。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由于经济衰退,正在削减对艾滋病研究的资金投入,相关研究机构也不断被精简。人们呼吁国际社会继续加大投入,以打好人类抗击艾滋病的关键一役就像是为了给7月底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艾滋病大会"暖场",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7月16日批准了一种艾滋病预防药物上市,这种名为"特鲁瓦达"的蓝色药片一经推出,媒体就兴奋地宣称,"抗击艾滋病的新时代到来了"。这是自人类发现艾滋病31年来,首次批准一种药物用于未受感染人群的预防。一个月前,FDA刚刚批准了另一个与艾滋病有关的新产品——首个可供人们在家里使用的HIV抗体测试盒。随着这两则  相似文献   

14.
走进肥城,无论你是驱车行驶在柏油马路上,还是步行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发现,道路两旁绿色深深、绿荫浓浓。循着绿荫,你不仅能看到迷人的风景,还能听到许多动人的故事,你会发现一个用汗水把名字写进了绿荫的人物——李怀茂。  相似文献   

15.
健康·新知     
好消息 发现基因CEM15:有效阻击艾滋病毒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迈克尔·马利姆等人在《自然》杂志网站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一个名为“CEM15”的人体基因能够阻止艾滋病病毒对细胞的感染。但通常情况下,艾滋病病毒会产生一种被称为“病毒感染因子”的蛋白质,阻止这个基因发挥作用。因此,抑制“病毒感染因子”的功能才有可能使CEM15基因正常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叙述学认为,当小说故事中的某个人物又去论述另一个故事时,小说的论述就出现了层次。比如这样一个故事的叙述:“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这种故事之中套故事的情形是典型的叙述分层,上一层故事为下一层故事提供叙述者,这样每一层故事就有各自的叙述人,而且他们不是同一个人。叙述学上把占了主要篇幅的层次称为主故事层,为其提供叙述者的上一层次就是次故事层。从理论上讲,这种故事中的故事可以无限地讲下去。但一般情况下…  相似文献   

17.
故事化叙事者的叙事学分析任何叙事文本都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即故事和故事叙述者。“所谓叙事,我们指的是所有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的文学作品,即存在一个故事和一个故事叙述者。”这是叙事文本区别于其它文本的最基本特征。戏剧文本有故事,但它缺的是故事叙述者;抒情诗有讲述人,但他讲述的不是故事而是主人公的情感。因此,在纪录片的故事化中,除了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还必须有一个讲故事的叙述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有两种摹仿的方式:纯叙事(di啨g啨sis):诗人以自己的名义讲话而不想使我们相信讲话的不是他。完美摹仿(mi m啨sis):他(诗人)…  相似文献   

18.
近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联合国艾滋病总署专员朱托夫博士宣布,在我国深圳发现1例存在天然抵抗 HIV(艾滋病病毒)的人体变异基因样本。这位携带者符合“长期暴露不感染者”条件的样本,即每周2次、连续4个月与艾滋病患者发生高危行为但不感染,具有高度相似的 DC-SIGN、DC-SIGN(R)变异基因。据悉,这位携带者很可能是我国发现的首例天然携带抗艾滋病基因的黄种人。这位特殊人士是谁?他具有怎样的人生经历?他的这种特殊基因是如何发现的?笔者经过多方努力,得知他是一位在深圳创业、事业有成的年轻老板。2006年1月,笔者电话连线采访了当事人。在电话里,这位深圳富翁讲述自己有多次不洁性行为后染上可怕“恐艾  相似文献   

19.
要克服传播研究的身份认同危机和范式之争,首先要明确究竟什么是"传播"。无论将传播视为传递信息、建构意义还是达成共识,都未能脱离认识论的主客二分法范畴。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提供了理解传播意涵的新视野:传播即对话,存在于"我——你"关系中,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面对学科日益"内卷化"的倾向,也许新的传播意涵能够给学科建设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在博物馆观众研究以及相关效益评价中,定量方法已经成为主流甚至主宰,而叙事性的博物馆学方法却被日益边缘化。叙事(narrative)是人类的群体属性,叙事博物馆学更关注“可感知的历史”,它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首歌、一则笑话、一个理论、一条注解或一项计划。每一个个案故事可被感知,能够激起情感共鸣,并可以像“病毒”一样通过日常交流在公众中传播。叙事博物馆学不同于博物馆叙事,它是基于平民化和日常化的观众叙事,是一种新的方法学和认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