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晚年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自太初元年(前104年)到后元二年(前87年)共18年间,以戾太子为首的卫氏集团、以李广利和刘屈氂为首的李氏集团以及宦官扶持起来的赵氏集团展开了夺嫡斗争。外戚势力是在皇权与宗室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受"择权在君"思想的影响,武帝立嫡不坚,更加剧了夺嫡斗争的惨烈性。"巫蛊之祸"的实质是李氏集团利用江充与刘屈氂里应外合灭太子,以实现夺嫡,抢占权力制高点。  相似文献   

2.
张宏 《华章》2011,(11)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一个矛盾重重的朝代.历来人们对于宋朝的评价也是矛盾的,笔者就用矛盾的观点来考察宋代的政治.宋代既有对皇权的加强,也有对皇权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曹魏时期兴起的士族地主禀承了东汉世家大族的特性,以大土地所有制、宗族势力、文化优势为基础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并形成“家族本位”的政治原则,在经济上以小农为主要兼并对象、形成强劲的兼并、扩张势头。由此构成以独占性和集权专制体制为特征的封建专制皇权的内在矛盾:即集权专制与士族政治势力不断膨胀的政治矛盾和二者争夺小农的经济矛盾。皇权的稳固程度是与这对矛盾的激化程度成反比的。曹魏后期的曹爽改制以削弱中正权力为突破口,以加强皇权为目的,触犯了士族的根本利益,从而激化了士族与皇权的内在矛盾。司马氏正是利用了这一矛盾而以笼络士族为主要手段,改变了曹氏与司马氏间的力量对比,完成了代魏之举。因此,士族与皇权内在的深刻矛盾是司马氏代魏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明代专制主义皇权高度强化,其主要标志是宦官擅政.而王振则足宦官擅政的第一人。本文试从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和王振擅政的联系来分析明代宦官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王振擅政对明代政治的影响.一、宦官擅政是明代强化专制主义皇权之所必然中国封建社会如从秦汉算起,到明初已延续了近一千六百年。在封建社会里,历代封建帝王都注意加强专制主义以维护统治。明朝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就是历史演变的必然趋向。明朝建立后,以朱元璋为首的明初统治者吸取历代统治经验,一方面严禁外戚、大臣专权,尤其是明太祖诛胡惟庸,罢丞相制后,进一步堵绝了大臣专权的道路,从形式上解决了自封建社会以来长期存在的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使其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程度高于历代皇朝。另一方面,明太祖朱元璋对汉唐  相似文献   

5.
发生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其根本原因是士大夫集团势力的膨胀,形成了与专制皇权相颉颃之势,最终导致它与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激化。而宦官集团的活动则成为这一  相似文献   

6.
周勃父子从安刘氏天下的大功臣,到沦为阶下囚,前人往往以“鸟尽弓藏”为此事作解,但其实质体现的是掌军权的太尉与皇权的矛盾,专制皇权不会允许在自身权力之外出现一个单独的军事体系。因此周勃父子的遭遇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从李德裕的施政政策和唐宣宗的爱好、经历及加强皇权措施的对比分析看,李德裕与唐宣宗暗存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李德裕位高权重严重威胁着唐宣宗的统治。唐宣宗为加强皇权,将李德裕贬死崖州,李党亦随之倒台,这说明皇权掌控着宰相的命运和牛李党争的结局。  相似文献   

8.
高肇专权是北魏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政治事件,但是这与宣武帝加强皇权统治的一系列措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高肇专权主要是通过打击排挤当时部分恩倖佞臣、宗室诸王以及外戚于氏家族来逐步形成并到达其权力顶峰的,但终因宣武帝去世而被杀,这恰好与宣武朝时期统治集团内部自身的矛盾斗争相对应。故而,高肇的专权可以说是宣武帝皇权政治的一种体现,它适应了宣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这种权力需要皇权的赋予和支持,其最终目的仍是为皇权服务的。所以高肇的专权行为在本质上来说正是宣武皇权的一种默许行为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详细的分析,多数人在论证明朝灭亡的原因的时候,都从党争、宦官专权或是政治腐败这几个方面着手的。但是,对于明朝的灭亡,其原因也不是单一的,是明末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但是,在这些矛盾的背后,皇权与阁权的争斗是主导各种矛盾的内在动力。明朝是皇权专制的高峰时代,但是正是这个高峰时代,却造就了另一种局面,明朝中后期由于皇帝的怠政,给明朝造成了内阁独掌大权的局面,从此,也就开始了皇权和阁权的斗争。而这种政治的对立,不仅没有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反而却推动了明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0.
谢安、桓冲与东晋皇权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晋孝武帝时期,谢安与桓冲为了本门阀的利益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合作。他们之间的矛盾关系,不仅受门阀政治的制约,更受皇权政治的制约,反映出所谓的“东晋门阀政治”实质上还是皇权政治。  相似文献   

11.
真金的庶孙阿木哥受封魏王,后被流放到高丽。阿木哥之子孛罗帖木儿袭爵魏王,死于元末的战争。阿木哥父子的身世、经历在元代庶出宗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父王、母妃地位较低;依傍嫡支宗王;易卷入皇室纷争;所受处罚较轻,其后人可以承袭爵邑。他们见于记载的生平活动可概括为受赏赐、涉及皇室内争、军事征战三类。  相似文献   

12.
汉初,汉高祖刘邦数次想废掉太子刘盈,而想让他的另--JL子赵王如意作为他的继承人,因此出现了一件件惊心动魄的事件。可是刘邦最终放弃了易太子的念头。易太子失败的深层原因是吕后通过家族势力、臣子的力量千方百计地稳固刘盈的太子地位,使事态和政局朝有利于己方发展。  相似文献   

13.
唐中宗李显流放房县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则天得势后,废黜了唐中宗李显,李显被流放房州15年,699年,由于武承嗣、武三思伺机篡权,武则天不得不召回李显,重立其为太子。705年,李显重新继承皇位。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长子李承乾在被立为太子17年后,最终因谋反而被废,教育不当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唐太宗在教育上存在四点失误:(一)没有抓住李承乾思想变化的症结,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二)所选东宫辅臣只知犯颜直谏,多不称教化育人之职;(三)不懂得批评艺术,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四)表达爱的方式不当,使承乾自暴自弃。  相似文献   

15.
密什克栋固鲁布是清末民初新土尔扈特部落右旗亲王衔札萨克多罗弼哩克图郡王,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现有史书对其生平缺乏详细记载或存在记载错误。《光绪朝朱批奏折》表明:密什克栋固鲁布并非舍楞的五世孙,而是六世孙,他的母亲病故于光绪七年十二月十八日(1882年2月6日),父亲凌札栋固鲁布病故于光绪十年正月十八日(1884年2月14日)。凌札栋固鲁布的长子是头等台吉达密灵栋固鲁布,同治十年(1871)因天花病故。密什克栋固鲁布为凌札栋固鲁布的次子,生于同治七年(1868)。光绪十年五月二十九日(1884年6月22日)密什克栋固鲁布袭爵,光绪二十年八月十三日(1894年9月12日)补授盟长,1912年10月19日晋封为亲王,1920年8月病逝于绥远(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根据当时以虚岁计龄的习俗,享年五十三岁(1868—1920)。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明洪武时期故元兀纳失里大王的考察,可以认为北元灭亡后,兀纳失里大王成为漠北西部的一支重要势力,但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哈梅里回回阿老丁来朝入贡,并非《明史·哈梅里传》所言是受哈梅里兀纳失里大王所遣。而且,本为故元出伯系的威武西宁王兀纳失里,其继承宽彻系肃王王号的时间,疑在洪武十四年至二十一年之间。洪武二十四年,明朝征讨哈梅里王兀纳失里之事,应是兀纳失里遣兵寇边所致。  相似文献   

17.
史籍屡屡奚落谴责封德彝 ,揆诸实际 ,皆是不实之辞。这是许敬宗借修史之便 ,对封德彝挟私报复所致。许敬宗能售其奸 ,是借了唐太宗的东风。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 ,杀兄屠弟 ,逼父让权 ,才夺宗称帝。他想留下好名声 ,就定调子修改当代史 ,由许敬宗具体操作。许敬宗对已有稿本凭爱憎曲事修改 ,乘机对已故的封德彝造谣中伤 ,特别以所谓反对太宗当政来激怒太宗 ,最终将封德彝打倒搞臭。因此 ,廓清迷雾 ,弄清史实 ,有助于认识唐初政治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中有多处文字涉及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事件,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事件的始末和真正原因。刘邦废太子之举,并不是为了江山社稷,而只是纯粹的爱屋及乌,是情感的选择,最终放弃废太子则是看清形势后理智战胜情感的决定。实质上,能够阻止刘邦废太子的主要力量是吕氏家族和以张良等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商山四皓"只是他们为显示实力打出来给刘邦看的招牌。  相似文献   

19.
明神宗年间,由于“争国本”一事,神宗与大臣们就长子的册立问题进行了将近三十年的斗争。而这一事件最终以神宗长子常洛继位结束。争国本从表面上看来是皇位继承问题,而事实上却反映了皇权的受限以及大臣的利益纠葛。  相似文献   

20.
王赐琏是清嘉庆至光绪年间(1796—1880)万泉县西景村(今万荣县汉薛镇西景村)一名乡村教员。庄户人家出身,六十二岁方得一子,为教育后人尝作《诫子辞》千余言,可同《朱子治家格言》相媲美。《诫子辞》内容翔实,贴近民众生活;语言浅显,讲究押韵对偶。读之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百余年来,民间广为流传,被视为乡村"家教"的蒙学好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