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合成词中的语素是按一定的语法关系组合成词的,如“眼红”属陈述式、“司机”属支配式、“火车”属偏正式、“揭露”属补充式,“代替”属并列式。前四种语法关系跟语素的排列次序密切相关,次序颠倒后原来的语法关系就不一定继续存在。其结果不外两种可能:或者不能成词,或者能成词,但改变了结构关系和意义。并列式的合成词呈现另一种情  相似文献   

2.
“and”是英语中的常用词,在语法中称作连接词或并列连词,通常连接两个并列的语言单位,其汉语意思可译为“和、与、及、同、并、兼”等。有时甚至不必直接译出这些对应的汉语词。然而,有时“and”连接的并不是两个意义上并列的语言单位,其翻译方式是灵活而多变的。正因如此,它常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导致阅读和翻译上的错误。其实,“and”有着很多细微的内在意义,需要细心斟酌。  相似文献   

3.
第一个问题:反问句有特定的形式标志吗?《语文学习》1989年12月发表冯昭华先生的文章《也有表揣度的反同句》,说是“反问句除了可以表述确定的意义《肯定或否定》之外,还可以表述揣度的意义。”冯先生举了两个例句,都没有表述或肯定或否定的确定意义,而只是一种“猜测”。这种分析无疑是正确的。但既然它们不表述确定的意义,为什么还要认定它们是反问句呢?“反问句”的名目是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  相似文献   

4.
表示排除关系 ,现代汉语只用介词“除”引进被排除对象 ,古代汉语除用“除”外 ,还可用其他介词 ,除这种“介词 +被排除对象 +谓词语块”的显性形式外 ,还允许用“谓词语块 +被排除对象”的隐性形式。同时 ,在词层面 ,被排除对象活用为谓词语块时也可以构成排除关系。本文通过对这种隐括用法的分类例释 ,揭示了其隐显变换的对应规律 ,指出了排除关系与特指关系的区别及“家存四壁”(特指 )与“家无四壁”(排除 )对立统一的内因  相似文献   

5.
表“补充增加“义的副词“还“的平行句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表“补充增加”意义的副词“还”,其平行句式的特点是:句法结构平行对称,对应的结构成分语义上有类同性,平行句式的结构方式有”同主异谓”“异主异谓”两类,其内部语义关系除常见的递进之外,还有并列、连贯。“还”的辖域和语义重心关系密切,两决定了平行句式的法结构方式。辖域的大小影响了句子焦点的明晰度。促使焦点明晰方式只能是缩小辖域。  相似文献   

6.
“一百零一”等整零结构的“零”,一般认为就是空位“○”,但通过对“○”和“零”表数关系史的考察,我们发现“一百零一”与“一百○一”并不是严格的对应关系,“零”不能作为空位标志而存在,而是有具体意义的一个词,即“有零头、余数”。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功能句法中“主从关系”的若干问题,作者认为:(1)功能句法中的“主从关系”不同于传统语法的“主从关系”;(2)“主从关系”不妨看作是“内嵌”的一种形式;(3)小句复合体不是“高于”小句的句法单位,小句的成分可以由词组/短语体现(这个词组/短语还可以内嵌有同级的词组/短语或高一级的小句),也可以由小句体现(即小句平面上的内嵌);(4)韩礼德提出的“逻辑—语义关系”表示的是并列关系的小句之间的关系,不能全面概括内嵌小句与相关小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对应关系法许多词语的结构是并列关系,词素之间形成对应关系。尤其是相对应位置上的词素,其意义往往相同、相关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词素的这种对应关系,去识别错别字。如下面几个在高考中出现过的词语:名门旺族、惹事生非、兴高彩烈、一张一驰、怨天忧人、纷至踏来、蘖根祸种。这几个词语都是并列关系,都有错别字。“名”与“旺”对应,当用表“名望”的“望”;“事”与“非”对应,当用表“正确”的“是”;“彩”与“兴”对应,当用表“神色”的“采”;“驰”与“张”对应,当用表“松开”的“弛”;“怨”与“忧”对应,当用表“怨恨”的“…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共同与另一个成分发生结构关系,便构成“共用”辞格。例如:“大家都知道并且也都指出过,太阳的本身还有黑点。”句中“知道并且也都指出过”为“并列成分”,共用“太阳的本身还有黑点”。如果着眼于并列成分的内部关系,除常见的并列式(如上例)外,中语教材中的“共用”还有下列几种类型:一、推移式。构成并列成分的语言单位在内容上有由先到后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不”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否定词,意义虚化,使用范围广泛,易使表结果的“V不C”发生重新分析,使得能性述补结构否定式“V不C”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发生语法化.与“不”相对应的“没”因英语义特点,使得“没VC”更倾向于表达一种“存在/实现”,不易发生主观化和语法化.否定词“不”在能性述补结构否定式的主观化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将"字在《诗经》中共出现60次左右,具备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摹状词等不同词性。这些纷繁复杂的意义及用法,其实都源自于"将"的本义"祭献祖宗":其他各项动作义是该本义的略微引申,形容词和连词义的"将"源于动词义"率领",介词义来自于动词义"执持"。此外,"将"的句法位置对其目前保留的副词、介词义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量词为时量的“A1一量A2一量”格式中共现的“一+时量”结构所联系的是在时间序列中任意相邻的不同时间段,其前面的形容词则表示不同时间段内具有的不同的事物性状.形容词和“一+时量”结构之间是语序超常的主谓关系,语序的变换在于突出形容词,强调不同性状.整个格式的语法意义是同一事物或现象具有的不同性状在时间的序列中交替变化反复延续。这种格式具有多种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3.
“零句”和“流水句”——为赵元任先生诞辰120周年而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沈家煊 《中国语文》2012,(5):403-415,479
赵元任先生的"零句说"是从整体上根本上揭示汉语语法特点的重要学说,包含三个互相联系的要点:(一)整句由零句组成。(二)零句是根本。(三)零句可以独立。从零句说引申出关于主语和谓语的两个重要观点:汉语的主语就是话题,汉语的谓语不宜按名词和动词区分类型。零句说能解释为什么汉语多"流水句",对零句说理解不透彻是流水句的研究不能深入的原因。本文在零句说的基础上阐述流水句的"并置性"和"指称性",这两个特性对语法理论中句法递归性和名动分立的普适性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不V了”是个多义格式,分别表达“谢绝”、“打算”和“变化”的格式义,但它们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句法和语义特点。笔者分析了“不V了”结构的语义差异及“不V了”结构的句法差异,最后总结了“不V了”结构在句子运用中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5.
由"称代复指"、"总分复指"构成的句子可合称"复指句".复指句中的主语是话题语法化后形成的程度偏低的句法成分."称代复指句"后段的"这"那"正处在由实变虚、由语汇形式向句法形式嬗变的语法化进程之中;"总分复指句"应着眼于前后语段的性质.复指句是非典型的单句或复句.  相似文献   

16.
先秦汉语中“V1而不V2 ”是一种常见结构形式 ,其变化格式有“动 动”、“动 形”、“形 形”、“名 名”等不同类型 ;V1与V2 之间的意义关系也多种多样 ,有同义关系、近义关系、反义关系等 ;其语法功能相当于一个词组 ,可作主语、谓语等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17.
英语歧义句的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中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1):83-86,94
英语歧义句有词汇歧义、结构歧义和语言歧义三种基本类型:同一词语在句中有不同的词汇意义时会引起词汇歧义;同一句法成分在句中可以看成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时会出现结构歧义;语音歧义则可能由于同音字引起的,也可能是说话人连读而使听话人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18.
词性作为词的语法属性,是由词的词汇意义决定的,或者说词性蕴涵在词汇意义之中,是词汇意义的语法属性蕴涵义。从语言理解与生成的角度来看,一个句子的句法结构是由句中谓词的意义决定的,谓词的意义决定谓词论元的句法表现,也就是说,谓词的词汇意义蕴涵着该词的配价功能等句法个性,而句法个性实质上是谓词词汇意义的语法功能蕴涵义,因为配价的实质是语义。  相似文献   

19.
"一A就B"格式是一个具有多种语用意义的格式,对它的研究多是从关联词、虚词用法和复句的角度进行的,缺少对语用意义的揭示,不便于留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实际上该格式包含丰富的语用意义,而产生语用意义的主要条件是"一"、"就"的语法意义和说话人的主观尺度.这种格式的表义范畴,能表达短时义、长时义、量多义、规律义、非凡义、容易义和因果义等七种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A就B”格式是一个具有多种语用意义的格式,对它的研究多是从关联词、虚词用法和复句的角度进行的,缺少对语用意义的揭示,不便于留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实际上该格式包含丰富的语用意义,而产生语用意义的主要条件是“一”、“就”的语法意义和说话人的主观尺度。这种格式的表义范畴,能表达短时义、长时义、量多义、规律义、非凡义、容易义和因果义等七种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