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乡土美术是指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和承传性特征的民间美术。乡土美术资源,就是指那些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和承传性特征的,符合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可用于美术教学,并可促进美术学习的一切民间美术。乡土美术蕴涵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有效载体。本文着重探讨浙江诸暨乡土美术资源的类型与内容,幼儿园利用乡土美术资源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3~5岁为儿童审美创造性发展的敏感期,此阶段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著名美学家滕守尧先生认为,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引导儿童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使自己的感知活动逐渐适应对象世界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的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研究表明,3~5岁为儿童审美创造性发展的敏感期,此阶段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著名美学家滕守尧先生认为,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引导儿童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使自己的感知活动逐渐适应对象世界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的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而本土资源蕴涵丰富的审美  相似文献   

5.
美术欣赏是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幼儿通过对周围环境、事物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判断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丰富美感经验,培养审美情感和分析能力。我们可以运用多通道的途径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感知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当前学生普遍感到语文学习较为枯燥,缺乏学习的动力,究其原因就是对语文中的美发现能力不足。中学语文中蕴含着太多美的元素,这些元素是隐藏式的,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渗透、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形成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处处感受美,充满朝气蓬勃的学习动力,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幼儿园美育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占重要地位。首先通过欣赏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其次在欣赏的基础上,提供备种工具材料,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力。最后,对幼儿的作品进行鼓励性评价。通过以上环节的循环,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与其它教育相区别的独特之处。审美教育将音乐艺术当做其的载体,通过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进而展现音乐艺术的极大魅力,实现音乐教育启发智慧、陶冶情操的教学目标。因此,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幼儿音乐教育工作浅谈几点培养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开展,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艺术审美教育已经成为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通过采取个案法,对小班幼儿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现状进行案例研究,指出当前幼儿艺术审美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幼儿园种植活动的开设不仅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而且也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和“做中学”的理论.学习知识不只是由教师向幼儿的传递,而更重要的是幼儿亲身积累经验总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种植活动正是让幼儿在亲身感知、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美不是在知觉之前就已现成地存在着的(不管是在客观还是在主观),只是随着知觉行为的发生,由于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的重组,美才产生了,而且就产生在知觉中。在这种情况下,知觉不仅仅具有审美的功能,而且美直接取决于知觉;知觉直接地孕育了美,直接地成为美产生和存在的处所。只有在知觉中,客体对象才因为主体的加工而成为审美对象;也只有在知觉中,人才把符合条件的客体对象感知为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和一般知觉所不同的是它不仅为主体提供信息和对客体作出加工,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了一种肉身的身体———主体的享受。从知觉传递信息到通过知觉获得享受,这是人的知觉意义重大的一次分化。自此,知觉不仅具有认知的功能,同时还形成了审美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审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发生学角度对原始艺术进行深入探讨有着重大的时代意义。学界对原始艺术的审美发生学说大致可从五个方面作出整体把握:一是生物学角度,二是劳动说角度,三是巫术、图腾说角度,四是心理学角度,五是生命美学的角度。  相似文献   

13.
生态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对人与自然的新感性塑造,以此重建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彻底改变以往二者间的功利感性关系,建构双方之间非功利的审美感性关系。在人与自然双向生成的审美关系中,一方面,自然因去功利化而复魅,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审美形象;另一方面,人的物欲感官升华为审美感官,人因此而成为免于物化的审美人。在此意义上,美学与审美才真正回归其作为感性学的本位,人也因其新感性的塑造而成为人本质上所应是的自由之人。  相似文献   

14.
美术教师在教学上要善于创设一个和谐、优美的物质、心理环境,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体验,通过各种美的形式进行审美感知和情感教育,使学生不断在感知的情景中去自主探究, 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情趣和艺术的表现力,完成美术课改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民族绘画,一切艺术上所谓的"感觉"实际上是每一个特定时代与条件上的个体生命对认识对象所做出的文化判断。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缔造了具有中华特色的艺术表现特征,这种特征既是原始先民长期生活的积累,也是一种高度文明产生的见证。在原始文化中,彩陶艺术堪称原始艺术中的一颗瑰宝,其丰富的纹饰描绘又是研究其审美特征形成的依据之一,纹饰的出现和演变都对未来中华艺术审美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审美知觉的特性在于那知觉同时又是想象。其实质是:那知觉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潜在地符合了,或者说体现了审美主体的想象。审美知觉的内在动力是审美情感:正是审美情感使一般知觉变成了具有潜在想象性的审美知觉。知觉即想象,这无论对于艺术品的审美还是对于自然物的审美来说都如此。当然,两者各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导游语言是一种很特殊的职业语言。本文在剖析导游语言魅力的内涵基础上,研究了游客审美知觉的基本要素,指出导游员在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时,为引起旅游者在情感上、观念上乃至行为上的互动,需要通过准确生动、和美友好的导游语言传递审美信息,以与游客求知、求新、求乐等诸多审美知觉要求相契合。  相似文献   

18.
人们从心理学角度来探索美感的生成原因时,着眼点皆放在审美客体作为总体引发的审美主体的愉悦感的追问上,这是不够全面的.其实,美感的生成在于省略.即由于主体生理上的有限性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主体在审美时省略掉客体丑与非美的因素信息,而能动地接受美的因素信息并进行转化在心理上引起愉悦的感受.审美的省略方式分为两种直觉式省略和有意选择性省略.  相似文献   

19.
和同期现代作家相比,老舍的女性意识更具有传统性,他欣赏恪守妇道、聪明贤惠、任劳任怨的古典女性,对现代女性则不感兴趣,对所谓时髦张狂女性,更是深恶痛绝,其审美范式与其女性形象构成一种特殊的因果关系,也为解读其人其文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内在参数。  相似文献   

20.
童话里的原始思维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莱的原型批评和普罗普的形式主义研究理论给予我们启示,寻根探源,从童话的原初形态出发,即从 人类早期的民间童话故事的研究中,探寻人类原始思维形态的存在模式是可行的,而原始思维正是现代艺术思维的发源,这种存留在童话-这一古老又现代,适合于儿童生命(与原始生命天然契合的生命)的特殊体中的原始思维,主要表现为:1.贯穿始终的化精神洗礼;2.超自然的,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3.万物有灵、物我同一的泛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