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末,去拜访一位老师,他颇为寒心地谈及一桩在南方某公司遭冷遇的事。为谈一个课题,他专程去该公司。临走前,有人告诉他,该公司的“老板”是他教过的学生,并给他留下了“老板”的电话。他一到公司,就给“老板”打电话,“老板”说“有时间一定登门拜访”,年近花甲,身为教授的他每夜都不敢远出,在宿舍“恭候”,可一直未见人影。临走前一天的傍晚,凑巧在餐厅迎面遇见“老板”,他在几声“欢迎、欢迎”应  相似文献   

2.
他在街上游走,似乎漫无目的。街市平静,一切如常,没人注意到他。忽然,他停在一扇门前,迅速掏出一把钥匙,打开门闯了进去。还没等房子里的人反应过来,他已一把扯掉伪装,露出怪异而狰狞的面目,开始施展邪恶的法术。不一会儿,房子里“变”出了另一个“他”、又一个“他”、再一个“他”,许许多多和他一模一样的“他”。  相似文献   

3.
一位父亲讲起他当初教育儿子的方法就后悔不已。儿子小时候,别人问他孩子怎么样,他当着儿子的面说“:不行,没用。”其实儿子学习很努力,在班上总能进入前十名,年年都是三好学生,但他从来就没有在同事和亲朋好友面前称赞过儿子,相反,他总是拣儿子的不足讲,说他“调皮”“、笨”“、不够理想”。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同事们前来祝贺,他又说儿子是瞎猫碰到了死老鼠。有一次,这位父亲听见同事在背后议论他儿子,说他从小到大“就没有用”“、读大学是赖人吃好饼”“、成不了大气候”。他再回头看看儿子,发现他双肩微缩,两眼茫然,果真有点“窝囊”…  相似文献   

4.
石涛不仅在绘画创作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绘画理论领域也别具慧眼。他的画论主要见于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以及一些题画文字。在他的绘画理论中,最具特点也最难以捉摸的应该要算他在《画语录》中的“一画”论了。而有关他“法”与“化”的理论则是“一画”论的具体体现。因而,我们可以从他的“法、化”理论来看他的“一画”说。石涛认为,中国山水画  相似文献   

5.
这是小学一年级的一堂说话练习课,练习用“是”字说话造句。“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爸爸是老师”、“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孩子们纷纷发表“见解”。就在这时,有个叫刘涛的孩子站了起来,他是个有名的捣蛋鬼,班上的女孩子见了他就赶紧躲开。“我是好……”听得出,他想说“我是个好孩子”,可没等他说完,同学们已哄堂大笑。不少学生在窃窃私语:“哼,他也能是个好孩子?”“他还有脸说!”……看着刘涛同学尴尬的样子,张老师示意让他坐下。谁知刘涛同学却站在那儿不愿意坐下。于是,张老师便鼓励他想一个更“合适”的句子。果然,刘涛开…  相似文献   

6.
多余的人     
凡读过这篇《多余的人》,我想心里都会深受感动的。作品写一个特殊家庭里的特殊人物——一个后爸带来的哥哥。试想,一个女孩子与一个后爸带来的哥哥如何相处呢?更何况“我”是一个女孩子,更难于启齿叫他“哥哥”了。作者选择“我”考上大学、母亲硬要“他”来送“我”到西安上学的情节,写“他”一路上送“我”的情况。作者用了几个细节来刻画“他”的老实人的形象,很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写出“他”与“我”的无言的感情交流,使“我”为之感动。作者在写人物时,能很好地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例如,作者写“他”与后爸来到自己家里后,从早到晚在田野种棉花,天黑了也没能及时回来;写“他”知道“我”不喜欢“他”,在送她上学时,有意远离她,以致火车行了一天一夜,同坐的旅客竟然还不知道他们是一起来的,更不知道他们是一家人;写“他”时时护卫她,甚至连有人想坐到她身边“他”都警惕地警告对方;“他”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让这个妹妹受累,自己扛了这么多的行李,还时时照顾她;作者还写出“他”的聪明,像“他”引导她找接待站等。作品着重写人,而且很好地写出当时的特殊环境下人物的特殊心境,通过“我”对“他”由反感到感动,写出“他”的人性美。其实,“他”是很爱这个妹妹的,但是“他”不能表露出来,这是由于他的地位和文化程度所决定的,为此“他”只能把这种爱深藏在心中。在“他”与她离别时,“我”终于感动地叫“他”一声“哥”时,“他”感到满足了,作者写道:“他一听,连忙转过身,笑着对我挥手。我第一次看到他笑。”此时无声胜有声,他的心灵的美在这里表露得很充分也很到位。这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无论从写法到思想内容上都有独到之处,值得同学们去学习。  相似文献   

7.
儿子知道我访问美国时游览过加利福尼亚的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当然是他向往已久的地方,所以他一有空就缠着要我讲在迪斯尼的经历。讲一次还不够,他还想听第二次。我只能搜索枯肠,把我在迪斯尼乐园中的所见所闻全都讲给他听。迪斯尼乐园确实是人类的想象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一种标志。数年前在那里的经历,回忆起来犹如梦幻。从“彼得潘的旅行”、“白雪公主的城堡”、“小小世界”、“印弟安人的家园”、“海盗城”、“太空历险”、“海底旅行”、“机器马戏表演”、“环形电影院”、“鬼屋”……没有一个地方不是洋  相似文献   

8.
“梁大嫂,梁大嫂!”哎,我才11岁,至于那么老吗?这是谁在胡言乱语?——不用问也知道,又是那个“小钟先生”在大呼小叫。“小钟先生”原名钟君豪,班上头号怪人。纵然你与他非亲非故,“爷爷、奶奶、大嫂、阿姨”也只能任他叫。也不管你对他吹胡子瞪眼睛,他就不叫你真名,气也白气。他在“铁丝字”写成的文章后面,总喜欢加上这几个字“作者:小钟”。他的外号也因此而来。让我为你描述一下他的“龙颜”吧!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张面粉般白净的脸蛋,小白脸上嵌着棱角似的眉毛,一双向上翘起的、会“放电”的鹰眼,高高的鼻梁和一张专说胡话的小嘴。他说话…  相似文献   

9.
怀念     
一天,儿子在电视中看到已故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年轻时驾驶帆船的画面,他仰脸问我:“那人是谁?”“约翰·肯尼迪,以前的美国总统。”“现在他在哪儿?”“他死了。”“他不是还在比赛帆船吗?”儿子目不转晴地直视我的眼睛,好像要看出我是否在戏弄他,“他真的死了?他的一切都死了吗?他的脚也死了吗?”他一脸严肃,使我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10.
《云南教育》2014,(3):32-35
他没有当过一天校长,但是他的名声却蜚声校周内外,在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他没有做过一天教师,但是他培养的人才却家喻户晓;在很多艺人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电影教父,但是却在教育、科技领域享有盛誉,“逸夫楼”、“邵逸夫奖”,成就了多少人的梦想。  相似文献   

11.
莱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思想可以为教师合作文化建设注入伦理学的血液,为教师合作提供新思路和方向。教师应从合作中仅关注“自我”的取向中抽离出来,实现“为他者”的伦理转向。为此,教师在合作中应被看成具有差异性、绝对性、外在性与陌生性的“他者”,在与“他者”“面对面”的“亲近”中与“他者”进行一种袒露自我的“言说”,开拓教师合作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伦儿”九岁,正是狗都嫌的时候。春节回家放鞭炮,他点一根“冲天猴”瞄准外婆家的小狗“威子”“嗤”的一声就冲过去,吓得“威子”一声尖叫,跑得比“冲天猴”还快。如果我是“威子”,没法不讨厌他。身为老妈,也常遭他偷袭,或许正在看书,面前突然”啪”的一声,不过在我的尖叫之后,跑得比“冲天猴”还快的往往是他。  相似文献   

13.
他,也是星     
他不是整天怨天尤人、小肚鸡肠的男孩:他也不是整天叫“爽”喊“酷”、大玩深沉的男孩。他不一定是团员,但也一定不是一听“爱国主义”“雷锋精神”就皱眉头的后进少年。他不一定是班干,但也一定不会对班级的事情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不管发生什么,他都会站在浪之头、峰之顶,“该出手时就出手”。他不一定是所谓的“好学  相似文献   

14.
朱熹建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体系。他以“理在气先”回答世界本原问题,实际上是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宇宙的最高本体。他以“理一分殊”与“物无无对”说明本原与存在、一与多的关系。他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道心”与“人心”、“天理”与“人欲”解释人的本性、人的思想意识、人的行为,提出一套系统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思想。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所以探析他的哲学思想对剖析中国传统思想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一荒唐可笑的人物形象: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随身带的东西(如雨伞、小刀等)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马车“总要叫车夫支起车篷”。同学们一定都会嘲笑这个自我封闭的“套中人”,可是有些人在写作时却也有意无意地成了“套中人”。其具体表现就是用一种套子、一种模式来束缚自己的写作:一记叙人物,就是“评语 事例”;一描写景物,就是“状物 过渡 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计量方法对《红楼梦》一书前80回中的第三人称代词进行了考察,揭示其在分布和用法上的特点。通过考察发现,《红楼梦》前80回第三人称代词有“他”、“他们”、“他家”和“其”四个。这些第三人称代词在分布和用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他”、“他们”和“其”使用频率很高,尤其是“他”,竞占总用量的83.9%,而“他家”的使用频率最低,仅0.03%。除了“他”、“他们”的用法比较复杂外,其他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均显得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17.
李振德 《学子》2003,(2):52-52
美国心理学家巴尔肯曾举办过一次“青年宴会”。他要求到会的人各写一篇《自传》。一个满脸沮丧的青年人交给他一份只有3个标点的《自传》:一个破折号“——”,一个惊叹号“!”和一个句号“。”他凄然地解释说:“一阵横冲直撞:落了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有完蛋!”巴尔肯立即在他的“自传”上加了3个标点:一个顿号“、”一个省略号“……”一个大问号“?”他热情地鼓励这位自暴自弃的青年说:“青年时期是人  相似文献   

18.
四大名捕     
冷血、无情、铁手、追命——四大名捕名震天下。我们班也有“四大名捕”。冷血,原名欧阳剑忠。他一上乒乓球台就不说话,赢了一声不吭,输了也不声不响。只要他阴着脸,没一个人敢在他面前唧唧喳喳的。因此叫他冷血。无情,非我们班的“胡大姐”莫属。有一次我上课前搞了个小动作,“胡大姐”就说:“你的名字要被记在登记本上!”我见势不妙,讨好地说:“胡大姐,看在我们一起当班干的份上,放过我这一次吧!”“不行!做人要公正。”她冷冰冰地说。这不,我的大名就被登在了“金榜”上,做了“状元”。铁手这个称号,正适合黄兴,因为他会“铁手神功”(就…  相似文献   

19.
“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考察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有着强烈的“述志”倾向。概言之,这种“述志”倾向,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就他传理论而言,林语堂极为强调“个人笔调”。同时,他还倡导他传文创作应多采用“轶事”,使用“描写”手法,且应入“幽默”进“他传”。其二,就他传之创作缘起而言,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主要是基于一种喜爱,又或者说是一种自娱自乐。其三,就他传传主之形象塑造而言,林语堂笔下的他传传主们大都符合他对“理想个人”的设想——“充满性灵有趣的个人”。  相似文献   

20.
他是国庆50周年庆典时最紧张的观礼代表,他是被清华同窗朱基称赞为“干大事的人”,他是对速度追求永无止境的“老神威”,他是让中国“神威”扬威的“中国诺贝尔奖”得主。“祖国论功颁大奖,同窗遥祝贺殊勋。”五组书柜珍藏的是他渊博的学识,台灯柔和的光芒散发的是他满腔的治学激情与报国热情,书房右墙这幅字书写的不只是祝贺,更多的是赞赏与赞叹。金怡濂在记者心目中真真切切的是一位朴实、慈祥的长者,没有一位资深科学家的架子,亲切、随和、友善,有的是温文尔雅与博学多才。当然,走近他,我们仿佛也在探究一座高峰、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