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次会议主题是"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人的文化使命",从企业的角度,我把它理解成"中国出版企业的发展和出版人个人的文化使命",可能更加实在一点。现在出版社都已经变成企业了,那么,这两个使命就更具体化为企业人的使命和文化人的使命。所谓企业人的使命就是企业要生存、要发展。  相似文献   

2.
雨晗 《现代出版》2013,(3):70-72
"出版是理想,也是现实。出版人是文化人,也是生意人。""出版,经济是手段,文化是目的。"这些曾经是出版业界的共识。然而面对以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当代出版业,"出版是什么?"这一问题似乎越来越难回答,"现实"与"生意人"的分量越来越沉重,以致"理想"与"文化人"的色彩越来越黯淡。当手段变成目的,文化奴役于经济,当代出版,必须静一静,缓一缓,有所思量。"如果你不知道你的方向,你就永远不可能到达。"  相似文献   

3.
当前一些出版企业和出版人出现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淡化并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市场浪潮冲击、企业经济压力虽是重要外在原因,而一些出版人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认识不到位和没有全面理解出版文化使命的精神内涵是更为主要的内在原因。下面我就从强化出版人的角色意识和出版人应承担的文化使命等方面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一、强化出版人的角色意识在与市场共舞、与消费为友的同时,要想在坚守文化本质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4.
出版人的职业理想是和他的出版目的联系在一起的。出版的本质意义在于文化的整合、积累与传播,因此,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为文化而出版,而非为利润而  相似文献   

5.
范军 《现代出版》2013,(6):50-55
出版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出版人的理想与信念、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出版因理想而有崇高感,出版人因理想而有尊严感。出版人的职业尊严既来自自尊,又来自他尊。出版寄托理想才有精神力量。当今的出版界亟须理想主义精神的复归。  相似文献   

6.
孙晶 《出版广角》2013,(5):34-37
出版的品质取决于出版人的素质,具体而言,也就是出版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追求。这一理念也正在为更多的出版人所认可。出版物是文明成果得到积累、文化传统得以流传的重要载体,出版人则是这一工作系统的重要一环。如果没有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贯注其中,出版事业便丧失了其内在的文化属性,外化为一种单纯的商业行为;一旦有了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贯注,出版则成为文化建设之中,成为国民精神发展、人类文明承传的重要渠道。通观中外有影响的出版人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出版品质的因  相似文献   

7.
47.中国出版界有两种极端的现象值得重视,一是一些精英出版人具有高深的思想意识而没有成熟的市场意识,总是躲进象牙塔,专注于精英文化——以一个文化学者的身份做出版肯定是要碰壁的,只有具有整体的策划能力和成熟的市场意识,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出版人。另一种极端的现象是,一些出版人不学无术,急功近利,不从图书选题和内容上狠下工夫,而是把大量的精力使用在印制、包装和炒作上,甚至拙劣地跟风出版和出版“伪书”,其结果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  相似文献   

8.
《现代出版》2011,(1):F0003-F0003
一个真正的出版人,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追求,应该有自己的出版理念。书比人长寿,应该是每一个编辑,每一个出版人矢志不移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詹斌 《出版广角》2019,(15):30-32
民国时期,一批具有优秀文化品格的现代出版人热切关注作为儿童教育重要环节的儿童读物出版。该时期儿童读物编辑思路清晰,儿童读物出版的繁荣景象和出版人的文化情怀交相辉映,在中国出版的长河中留下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相似文献   

10.
工匠精神之于出版人的作为和追求无比妥帖,过去的编辑常自谦为编书匠,透出了老一辈出版人为出版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当下作为年轻一代出版人,我们如何在互联网时代里做好一个编书匠,成为时代给我们的命题.笔者拟结合自己从事的文学编辑工作谈一点认识. 崇高的境界 做好编辑工作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意识.出版人的工匠精神首要一条是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这是一切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的出版人必备的精神.编辑是当代文化大生产中的组织者与设计者、优秀文化传播的引导者与选择者、文化传承积累中的呵护者与发现者,在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陶明远 《出版经济》2005,(12):20-2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版社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但是出版急剧产业化过程中,经济压力和经济追求给出版人带来了新的挑战:既要注重出版物的社会效益,也要重视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一个优秀的出版人应该在把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放在首位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思想,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出版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相似文献   

12.
作为21世纪的出版人,既要做学问,也要考虑市场,让出版的图书在市场上更好的流通,让所有读者能够更好的阅读和传阅,出版人便成为将学问与生意完美结合的掌舵者。我想,这也是所有出版人想要看到的最美好的愿景。  相似文献   

13.
在自媒体的冲击下,出版审核角色不断弱化,这使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版人公民化成为新的趋势.在数字出版盛行的当下,出版人要找准自身定位、把握自身优势,了解自媒体的传播特性以及传统出版存在的不足,寻求两者之间的合作空间,增强出版人的职业素养,在出版环境的变革与转型中适应新业态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的出版人要学习邹韬奋和他的出版情怀。邹韬奋先生是中国出版人中自觉履行文化职责和始终坚持文化追求的杰出代表,是出版人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5.
书业人语     
出版人的现代管理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职业化的出版人,不能把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当官做。但现在的平台大多是一个做官的平台,这也是我国很难培养出职业出版人队伍来的原因。又比如,大学出版社是处级单位,许多大学把大学社社长当作普通干部经常轮岗。当社长几年,刚摸到出版规律就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的出版业急需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出版人才,尤其是面对我国出版业改革的深化、面对国际出版竞争的参与,更需要培养出既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又具有实务操作经验,既懂出版规律又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出版人。当今,我国出版业不仅需要出版理论家,还需要出版家,更需要既懂出版理论又懂出版实务的好编辑。好编辑:职业理想终身追求好编辑首先必须要有出版理想。我经常与我的编辑和研究生说,编辑作为出版人的思想境界有三重,第一重境界是饭碗,只是用来作为谋生的手段;第二重境界是工作,仅仅当做一种职业,认认真真去完成即可;第三重境界,也是一  相似文献   

17.
编辑与把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是一种选择性、传播性的行为.选择哪一类文化知识、哪一些思想观念、哪一种精神劳动成果制成出版物,是出版人决策把关的结果.在这个把关的过程中体现了作为出版人主体的编辑的出版理念、出版眼光、出版水平、出版能力,以及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繁荣意识和群众意识.所谓把关,就是把好质量关,不让次品流向市场,损害消费者.精神性商品的把关比一般商品的把关复杂得多(靠仪器是无法检测的),也要紧得多,因为次品很容易成为"毒品"贻害社会.在实践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实施精品战略的今天,讨论如何增强编辑的把关意识,提高编辑的把关艺术,也许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晓军作为作家是文化成果的一个创造者;作为出版人他是一个文化成果的传播者;同时,他也保持了文化的操守。集这三点,称晓军是一个文化人,我想恐怕没有人会有意见的。  相似文献   

19.
出版业定位于市场,选题也必须在市场竞争中找准位置、激发活力。市场处在运动中,选题的市场定位要寻找规律以为宏观的指南。 出版走向市场,首先必须突破会餐于“国家餐厅”时形成的一些思维“定式”。 定式之一:出版乃国之文化宏业,受命于民族发达大计,自然也应生息于国之仓廪。 定式之二:出版是文化人之举,不同于商贾谋财之业。文化人  相似文献   

20.
王敏 《中国编辑》2003,(6):52-55
出版,是一项文化产业;出版人,则是文化的启蒙者与传播者,是文化的整理者和探索者。正是一批又一批的出版人的精心建设和坚持不懈,担负、承继、坚守着出版的文化责任;而又是一代又一代出版人的不懈努力和全心投入、保存、发展、创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