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1月1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改版而来的中国之声开播。这套广播频率增加了新闻评论节目的数量,提升了新闻评论的质量,加强了新闻评论的力度。新闻评论成为中国之声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2.
刘凡 《新闻前哨》2007,(1):52-53
湖南卫视的《晚间》自改版以来,以与众不同的风格在全国独树一帜,受到观众好评,收视率节节攀升。《晚间》的成功,来自它在事、声、播上鲜明的电视特色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事:报道的事,即新闻题材的选择,选择有“情”有“趣”的事,“有看头的新闻”,寓“理”于“情”。  相似文献   

3.
新闻专题节目是广播新闻频率最重要的节目类型之一.文章以央广中国之声《新闻纵横》节目为例,分析广播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思考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广播节目创新发展,促进优质内容更加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老外看点》为研究对象,探索广播新闻谈话节目如何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通过探索中外搭档主持群模式实现了主持风格的多样化和主持人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充分运用多国主持人的国际性视角优势,实现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更好的呈现立体、真实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5.
夏威 《中国广播》2007,(5):24-25
今年两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新闻联播》以及《新闻和报纸摘要》滞目推出了全新评论节目——《两会时评》。这个节目新闻实效性强,内容紧贴社会热点,观点鲜明集中,更为重要的是其形式新颖,广播个性特征突出,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听众的“耳朵”,获得业界内外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6.
齐玉芹 《新闻世界》2013,(11):56-57
新闻价值,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广播新闻来说,广播新闻的价值是新闻对听众的意义。听众喜欢的、需要的、想知道的,就应该是媒体要大力报道的。本文列举了广播新闻目前遇到的困境,提出广播新闻要保持持久的影响力,就要从广播新闻价值这个理念出发,立足本地化,在增强新闻的实用性上下功夫,多触角地加强策划,塑造广播新闻实在实用的品格,打造广播新闻的品牌影响力,为城市广播媒体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新闻评论在广播媒体中境遇尴尬。一方面,一些广播电台缺乏评论意识,广播新闻评论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许多广播电台没有建立科学的评论机制,广播新闻评论形式混乱,节目同质化、评论模式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同时,广播新闻评论个性化之路的探索明显滞后于广播媒体的发展,在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龙头”的广播媒介中,新闻评论在以往节目表上的份量微乎其微。从1922年广播电台正式在中国开播以来,广播新闻评论就像婴儿那样一步一步地学着自己走路,在挫折中成长。直到今天,成长起来的广播媒体开始走自己的路。2004年1月1日,由…  相似文献   

8.
随着手机短信的走俏,在许多互动性的直播节目中,过去一度流行的热线电话被手机短信所取代。即使是一些以热线互动见长的新闻类谈话节目也纷纷冷落了不该冷落的热线电话,尤其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的诸多互动节目中,几乎难觅热线电话的踪迹。热线互动的缺失,弱化了广播媒体的传播优势,同时新闻谈话类节目的传播效果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这里,笔者拟以《新闻观潮》节目为例,对这一问题做粗浅分析。以“新人、新事、新观点,你说、我说、大家说”为传播理念的《新闻观潮》,围绕社会上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或一些…  相似文献   

9.
现在处于信息化社会,人们可以通过很多方法获取信息,内容丰富且信息及时,传媒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传递信息的方式,人们对传媒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此,强调对广播新闻节目进行科学、创新的编排,以满足人们对传媒的要求,吸引更多的听众。  相似文献   

10.
王宇 《中国广播》2010,(1):29-31
时政新闻改革是广播新闻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文结合近年来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广播作品,从观念、视角、角度、形式、深度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广播时政新闻创新的现状和趋势。  相似文献   

11.
李静 《中国广播》2012,(9):23-26
新闻竞争加剧使广播新闻品质提升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国之声"走转改"系列报道之"倾听贵州"、"倾听新疆"为例,提炼、归纳该系列报道的先进经验,认为其成功之道就在于遵循广播新闻生产和声音传播规律,在叙事策略上立足声音特质,注重题材选择与驾驭、重新定位报道者的叙事角色、运用独具广播特色的多种叙事方法、选择原生态的叙事语言。将该叙事策略定格成为常态化的新闻生产准则,广播新闻品质提升就有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陈莹 《新闻世界》2012,(5):54-54
如今,无论是广播、电视、报纸、还是网络媒体都在争抢“第一时间”。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广播新闻直播报道的形式,越来越为听众认可和欢迎。如何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向听众传播信息成为了广播媒体正积极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张甜 《视听纵横》2004,(1):67-68
为配合杭州西湖博览会的宣传,杭州人民广播电台从2001年开始,邀请来自杭州市友好城市政府代表团的贵宾们走进杭州电台的直播间,畅谈各自的“西湖情结、杭州印象,对西博会的评价”等,三年来共推出了九期“友城使相聚杭广”。分别有来自法国尼斯、英  相似文献   

14.
王磊 《中国广播》2012,(2):51-54
大型历史题材专题节目的创作一直是广播节目中的重头戏,本文结合大型系列节目《历史的回响》的创作过程,重点论述广播专题节目借鉴电影和戏剧等多种艺术手法的创新作法。  相似文献   

15.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采取板块+轮盘的基本模式,快字当头、策划为先。同时加大新闻评论的力度,做有思想的媒体。从2008年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称央广)以资源整合为载体,以世界眼光、开放胸怀、内合外联、多元发展为主导,开展了新一轮改革。新一轮改革以强化新闻宣传为价值取向,把增强舆论引导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新闻改革,强化新闻立台。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中国之声为例:领导班子和机构人员重新调整,频率定位、编播流程、指挥机制等重新确立,报道与事件同步,解读(评论)与报道同步成为中国之声的新闻追求,中国之声在追求具有时效性、现场感的新闻语态之外,还努力兼顾深度与权威。几年的新闻改革下来,中国之声实现了广播新闻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也实现了广播新闻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6.
著名学者李良荣在《中国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一文中说:“时政报道是中国新闻报道中最后一个堡垒,一旦时政报道能突破,中国的新闻传媒可以与世界任何传媒抗衡。”笔者认为,在广播方面,2004年1月1日悄然登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大胆改革创新,以其前卫的现代传播理念,开拓了广播新闻许多新的节目样式,节目形态和节目运作模式,其中,开创的一种新闻模式——互动新闻,对包括时政报道在内的广播新闻改革是一个突破点,它既值得人们称道,又应引起业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翟如海 《新闻窗》2013,(6):64-64
广播的特点和作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有些熟视无睹,而在某些特殊情况、非常时期下,广播的优势就超常地凸现出来,令人刮目相看。透过"非常"看"平常",对更好地认识和开发广播的优势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正行风评议类节目作为广播谈话类舆论监督节目的主要形态,以其有效融合大众传播的环境监测功能、广播传播的互动性强等独特优势,至今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青睐。深圳广播电台新闻频率《民心桥》作为行风评议类节目的一员,开播10年来,以"沟通政府与市民、引导公民有序参与、助推城市改革发展"为己任,在内容、形式、风格与运作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在深圳市民中拥有很高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本文借对《民心桥》  相似文献   

19.
刘玲 《新闻爱好者》2009,(5):113-113
创新使广播事业不断走出困境,得到比较好的发展,其中互动式节目就是广播从业者探索出的方式之一,互动式节目突出“互动性、参与性”,充分发挥广播的诸多优势,大大增强了广播的辐射力、影响力,扩大了听众群和覆盖面。互动式节目可以是新闻类的、服务类的和娱乐类的,各类节目虽然都存在导向性,但相比较而言,新闻互动式节目的导向性把握要难得多、敏感得多,但新闻类节目在受众思想上的影响也比其他类节目大得多,因而,做好新闻互动式节目导向上的把握也就越发重要。  相似文献   

20.
1998年,衢州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节目《衢广新闻》中专门开设了固定的广播言论栏目《广播漫谈》每天播出。《广播漫谈》栏目时间设定为5分钟左右,每天推出一篇广播言论。多年来,这一栏目已成为整个新闻节目中的一大亮点,受到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广大听众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