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幸好冯小刚还是个明白人.抢在周星驰之前先把一个“童话”说了。因为周星驰要说的是一个“神话”。神话好听得多.而且人要比听童话的多得多;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虽然周星驰在今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上独揽4项大奖,成为无可争议的赢家,算是香港电影界终于对周星驰表演成就给予了一种追认与补偿。 大约一年前,我曾“担心”或者说期待周星驰会进军好莱坞,成为中国特色的好莱坞明星。但一年后,这个担心暂且可以搁下。  相似文献   

3.
陈蒙 《新闻大学》2003,(3):43-45
作为八十年代香港喜剧电影的承继者,周星驰已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其主演的电影也以“无厘头”的名目赫然成为一种类型电影。在2002年4月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周星驰导演的电影《少林足球》获得七项  相似文献   

4.
华莱坞大片经过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张艺谋、冯小刚、姜文、周星驰、徐克、吴宇森、李安、成龙、李连杰等为主的电影品牌,但是,在品牌发展中却存在市场意识不强,缺少核心定位等问题。华莱坞大片品牌应该采取以市场需求、以导演和以绝对优势作为品牌核心的定位策略。  相似文献   

5.
周星驰的电影少有在内地正式公映。盗版DVD《大话西游》让内地莘莘学子一下子惊觉周星驰为天人,该片也成了周星驰的无厘头巅峰之作。之后,人们就总翘首以待“盼星星”。这在港人看来未免有些诧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情况?说白了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对经过香港文化反哺的岭南文化的陌生感,距离感而产生了大为新鲜有趣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黄璐 《青年记者》2016,(14):84-85
今年新春佳节,有周星驰导演的电影《美人鱼》陪伴是一种小小的幸福.小人物的逆袭、反讽式喜剧、悲喜交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夸张表达等核心元素,构筑了周星驰电影的“无厘头”风格.这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备忘     
非常言论 周星驰只要一打岔,除了令人喷饭外,就是颠覆和毁灭了好多东西,用时髦点儿的话讲,把大家脑子里的许多概念全“解构”了。中国人爱讲文化,因为底子太老,吃喝拉撒睡后面全可以加上文化,中国的文化也就因此没边儿没沿儿,把全世界都给吓着了。据我粗略的统计,被周星驰调戏过的,就有食文化、赌文化、偷文化、乞文化、辩文化、妓院文化、官场文化等等。或者说,泱泱大国的五千年文化,到了周星驰那儿,就剩下了这堆货色。 ——滕云  相似文献   

8.
在周星驰系列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是《喜剧之王》,其中男一号反复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不是跑龙套的,我是一个演员!”尤其让我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9.
《声屏世界》2007,(3):55-55
在周星驰系列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是《喜剧之王》,其中另一号反复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不是跑龙套的,我是一个演员!”尤其让我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10.
周星驰电影的成功与香港市民文化心态密切相关。周星驰电影无疑是香港文化土壤培育的结果。香港市民侠客心态、香港市民赌博心态和香港饮食文化在周星驰电影中均有折射,并同时构成了周星驰电影的特殊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让无数“蜂蜜”(王小峰的死党)、“摩丝” (“按摩乳”的粉丝)望眼欲穿的《不许联想——个无聊人和他的无聊博客》于4月12日网上首发。曾经是“愤怒乐评人”、如今被冠以“后现代博父”之名的王小峰,现任《三联生活周刊》文化主笔,写过雅俗文字无数,此次奉献给读者的是他的随笔杂文集。此书将充分展示这位“博客周星驰”  相似文献   

12.
一眨眼工夫,三年未出新戏的星爷,晋身成为娱乐圈中另一个周董。 5月27日,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香港上市公司——帝通国际(08220.HK)发布公告,香港“喜剧之王”周星驰已经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和执行董事。同时,宣布该公司将更名为“比高集团”,主营业务调整为电影、卡通业及网络娱乐业务。  相似文献   

13.
在某种意义上,周星驰在北大刮起的旋风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象征性的“事件”,成为了解大陆年轻一代的知识、情感方式与文化意识的一个窗口,同时,还进一步凸显出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互动与变迁  相似文献   

14.
品牌建设是新闻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报纸来说,品牌就是影响力,品牌就是读者,品牌就是市场。金华晚报在新闻品牌建设中,坚持由点到面,由“专栏”、“版面”到“活动”,努力实现由“品牌个体”向“品牌群体”的提升,力创品牌报纸。建设专栏品牌群精心开设特色专栏,把一个版面的专栏做成品牌,这个版面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亮点”。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周刊》2005,(2):72-72
印度洋地震海啸发生后,香港演艺界“老大”成龙率先站出,为受灾地区捐款。在成龙“做慈善,香港说第二,没有人敢说第一”的号召下,香港一系列募捐活动拉开序幕。周星驰将举办《功夫》庆功会的经费捐出,房祖名等更是亲赴灾区拍摄募捐宣传片,香港的各种大小募捐晚会、活动频频。  相似文献   

16.
石丹 《今传媒》2014,(8):102-103
电影创作的核心是导演,但"东方好莱坞"香港出现的明星主宰系列电影风格的神话却成为特例,其中周星驰电影更为典型。周星驰的电影被标示为"无厘头"风格,在故事情节和视听形象上都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话语体系[1]。而他从一位演员到一位导演的转变,更经历了多年的历练,本文将周星驰作为演员的代表作《大话西游系列》与其作为导演的最新作品《西游降魔篇》进行对比评论,阐述周星驰先成"魔",后成"佛"的蜕变。  相似文献   

17.
除了深谙中国武侠电影历史的影迷,大多数人对于香港导演张彻的逝世并没有太多的关注。虽然就在老先生仙去之前,香港电影节特地颁发给他终身成就奖,但这位曾拍过100部电影的一代宗师在领奖台上远不如“无厘头”小辈周星驰光鲜热闹。  相似文献   

18.
张胜男 《新闻世界》2010,(9):141-142
在青年观众中,无厘头之类的香港喜剧片有一个另类而传神的称谓——搞笑片。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周星驰电影。周星驰的大多数电影主要以搞笑为基本特点,极尽戏仿与颠覆之能事,其中不少情节、动作、语言都堪称恶搞的模板。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精英文化日渐衰微的后现代主义的浪潮中,周星驰把恶搞变成了一种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9.
“三次售卖”——“卖内容”、“卖读者”、“卖品牌”——是科技期刊市场化的具体赢利模式。其中,品牌是科技期刊的生命力,品牌运作是期刊市场化运作的最终目标。本文以《中国国家地理》成功实现“三次售卖”的实践为例,阐述了品牌化三部曲(品牌定位、品牌推广和品牌延伸)的具体运作方式,为科技期刊走向深度市场化,实现“三次售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朱可 《视听界》2005,(1):40-41
周星驰自称对功夫的热爱,从小时候看邵氏电影便已生发。这颗理想主义的种子如此深埋于心,以致于多年后他从跑龙套的宋兵甲做起,到成为喜剧之王功成名就,在所谓“无厘头化”的现实培壤下,《功夫》理想之苗才得破土而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