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江 《出版史料》2003,(1):90-92
《语丝》的创刊及其特色《语丝》是20世纪20年代在思想界和知识界很有影响的一份刊物。这份刊物具有鲜明的战斗性、思想性和文化批判精神。《语  相似文献   

2.
《光明日报》在五六十年代创办的综合性副刊《东风》,曾经赢得知识界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个副刊所以办得日有起色,既靠众多作者的支持,也靠全体编辑的努力,乃是编者和作者密切合作的成果。初时《东风》编辑组的编辑只有五位,他们意气风发,干劲冲天,以较少的人力取得较大的成绩。他们联系了众多的作者,以其谦恭热诚的真挚态度,无微不至的服务精神,得到作者们的热烈赞扬,老编辑黎丁尤为人们特别称道。 黎丁是福建泉州人,出身贫寒,初小没念完,十来岁就踏入社会。先到日寇统治下的台湾,后义流落上海,当过海味店的学徒、油漆工人…  相似文献   

3.
范用     
《出版参考》2010,(5):M0002-M0002
范用,1923年生于江苏镇江。1938年开始从事出版工作,曾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兼任三联书店总经理。作品有散文集《我爱穆源》、《泥土脚印》、《泥土脚印续编》等。20世纪80年代初,他倡议创办了《新华文摘》、《读书》这两本知名刊物;还组织出版了《傅雷家书》、《随想录》等一批图书。  相似文献   

4.
谢琴  段维 《中国图书评论》2013,(10):114-119
20世纪90年代,当中国图书市场的供求关系由供应小于需求转向供需基本平衡之时,书评也恰好登峰造极。各家报刊纷纷开辟专门的书评或读书版面,连中央电视台也在1996年开设了《读书时间》栏目;《中国图书评论》《读书》《中国书评》《中华读书报》《博览群书》等专门的书评报刊先后面世。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开辟了图书市场繁盛的新局面,然而,  相似文献   

5.
许淳熙 《出版科学》2002,(3):71-72,70
钱文霖先生曾在《科技编辑方法论研究导扬》(以下简称《导扬》)一书的自序中坦言,20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研究科技编辑方法论实是被“逼上梁山”的。20年来,他执著耕耘,开掘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编辑方法。  相似文献   

6.
烸铂 《档案天地》2014,(4):36-41
正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是一位中国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早年曾当过机关职员、小学教员。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内从事宣传工作,曾任《晋察冀日报》编辑。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文集《白洋淀纪事》是其代表作,其中的小说《荷花淀》运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开创了荷花淀派。20世纪50年代又发表了《铁木前传》、《风云初记》等作品。  相似文献   

7.
《宇宙风》曾是汇聚了"三老""三堂"、蔡元培、俞平伯、胡适、柳亚子等中国知识界的巨擘重镇,"所跨越的年代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全面观察中国文化人在该时期的对日情感、日本认识轨迹的时空",这些都是徐冰先生选择以该杂志为切口考察上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化人日本观的重要依据.但我更关注的是作者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化人的日本认识——基于<宇宙风>杂志的考察》绪章中提出的第三个选题依据——《宇宙风》曾策划、组织过一个"日本与日本人论"特辑.正如徐冰所指出的那样,在"谈日色变"、舆论界均以"某国"指代"闯入者"的1936年,"要编辑《日本与日本人特辑》,不仅需要见识,更需要胆识和勇气".接下来的讨论便从这个特辑开始.  相似文献   

8.
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的《申报》流通图书馆,以为弱势群体提供知识援助为己任,其设置读书指导部、开辟"读书问答"专栏、创办《读书生活》杂志、组织"读书互助会",提升弱势群体知识水平的具体做法,至今尚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读书类期刊具有宣传评介图书、指导阅读、启发思维的作用,是出版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一批读书类期刊发展成熟起来,形成了期刊市场上一个独特的群体。一、目前读书类期刊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已有了好几种读书类期刊,如《读书》、《书林》、《书谱》、《书窗》等。进入90年代,书刊出版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又诞生了一批新的读书类期刊,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0.
何心冷,天津《大公报》的副刊编辑。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以一支深刻隽永之妙笔,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天津《商报》编辑吴云心说:“天津市民尽有人不知道大公报有张季鸾,但不知何心冷者甚少。”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该书作者毛鹏1981年调入国家出版局,随后进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先后参与编辑《中国出版年鉴》《出版参考》等刊物,本书即为作者20年来从事编辑出版的工作记录与思考。本书首辑“论文与编辑札记”,从一个编辑的视角大体上反映了出版业改革十多年的历程。若干文章与论  相似文献   

12.
《叩问传媒——当代中国媒介传播悟道录》一书由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该书作者孙月沐20多年来,以朽木的笔名写杂文、随笔,以孙月沐的名字做编辑、记者和老总,颇有成就。本书收录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者撰写的有关新闻传播的采、写、编、校、审诸多方面的评论、随笔和  相似文献   

13.
送别20世纪、迎接21世纪的2000年刚一来到,就读到刚刚出版的《20世纪中国的编辑学研究》——一本送别20世纪、迎接21世纪的中国编辑学研究的书。那不是巧合,而是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像是中国编辑学研究的象征。 中国编辑学研究,实际是20世纪80年代才兴起的——虽然正如本书所说,1949年就有了“中国第一本编辑学著作——《编辑学》应运而生”,但“这本书的内容,主要讲报纸编辑学……设专章讲了杂志编辑工作”(第2页)。与我们现在以书刊编辑工作为主体所说的编辑学并非一回事,而且到80年代编辑学研究在国内兴起,中间也存在一个断层。中国真正有编辑学研究,只是20世纪最后20年左右的事。然  相似文献   

14.
郭英剑 《图书馆杂志》2018,(3):I0005-I0007
就世界范围而言,用立法的形式强调阅读教育和阅读推广,不过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大约不到30年问的事情。在韩国有《图书馆与读书振兴法》(1994).目的是“为图书馆及文库的设立、运营以及读书振兴,创造必要的环境,建立健全图书馆及文库,促进读书活动,促进文化发展和终身教育的发展”。在美国有《卓越阅读法》(1998)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2002),其中涉及青少年阅读,  相似文献   

15.
大获全胜的《大败局》 一、基本资料:吴晓波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23.00元,16万册 二、内容简介:检讨了在20世纪激情的90年代里中国十家著名企业由辉煌走向衰败的深刻成因。作者以齐成败、究人事的高度替往者思过,为来者建言。 三、编辑人语:该书责编丁睿娟——  相似文献   

16.
杨淦 《中国出版》2012,(19):18-18
《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下文简称《中国触动》)2012年6月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张维为教授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  相似文献   

17.
读了十几年的《读书》,思想上受益良多。近读沈昌文先生的文章《回忆〈读书〉》(《南方周末》2000年11月9日),又觉得我们这些办杂志的人还能从《读书》中得到不少编辑方面的启示。一、“三无”境界谈到《读书》成功的原因时,沈先生一再强调“自己的局限和无能”,“因一己之无能才能联络到那么多能人,把这么一个其内容远远超过我们知识水平的杂志有声有色地办了多年”。他的同事又在“无能”之上加了“无为”和“无我”,构成一个“三无”境界。办杂志不是武大郎开店,刊物的水平当然要力求高于编辑自己的水平,否则就没有意思了。刊物的水平取决于作者的水平而非编辑的水平。编辑的能耐  相似文献   

18.
1979年4月,《读书》石破天惊地打着“读书无禁区”的旗号创刊了。《读书》编辑沈昌文和陈翰伯、陈原、史枚等人,谨奉“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办刊宗旨,力将《读书》做成“知识分子的高级休闲刊物”加之《读书》作者如丁聪、王蒙、费孝道、金克木、董鼎山、刘晓枫、辛丰年等国宝级学者参与,《读书》在当时延续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  相似文献   

19.
十年前,我在《新闻大学》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四社"——旧中国报业集团化经营的一次尝试》(载于1997年冬季号),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张竹平先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在上海集资  相似文献   

20.
钦鸿 《出版史料》2003,(3):39-41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与范泉先生交往的过程,也是一个向他学做编辑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与他的相识,就是为了我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一事,而当时我也正兼任黑龙江克山师专的学报编辑;到90年代之初我倾力于《文艺春秋》月刊的研究时,我已经在南通市社科联从事专职的编辑工作了。20年来,我与他交往颇多,也收获良多,尤其在编辑方面更是得益匪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