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黄远生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其政治立场、新闻实践、新闻思想、新闻职业化萌芽以及对新文学启蒙作用五个方面。其中黄远生新闻思想和远生通讯是研究的热点,也是研究比较成熟的方向。近年来,学者们向黄远生新闻职业方向、对新文学贡献方向转移,但研究结果比较混乱,没有形成比较有说服力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黄远生是中国新闻史上较早践行专业理念的名记者,其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主要表现在:首先,他在新闻工作中忠于事实,追求新闻的真实、客观、全面、公正;其二,他积极倡导并坚守言论自由思想;其三,他明确提出了“为民请命”和“指斥权贵”的报刊责任。黄远生的“四能”思想和“远生通讯”,是他践行专业理念的自觉,这些专业理念和职业操守虽然还处于萌芽阶段,但对我国后来的新闻界带来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美学视野下,本文分析了黄远生个人及其新闻思想、通讯写作所体现的价值,并找到其与美学的契合点,以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认识和展示我国报界奇人——黄远生。  相似文献   

4.
邦梁 《视听纵横》2006,(1):115-118
黄远生(1885-1915),原名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德化(今九江)人。1885年1月15日(清光绪十年十一月三十日)出生于书香之家。自幼从父随宦在外,受出身名门的母亲精心教诲,加上天资聪慧、勤奋好学,黄远生不仅通读经史诗文,而且英文功底扎实。中西学良好教育的基础,成就了日后报  相似文献   

5.
王永伦 《今传媒》2013,(1):123-124
黄远生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卓有成就的政治记者,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黄远生在他的新闻活动中,提出了"为民生社会请命"的媒介使命观,并且通过其新闻实践来阐释这一媒介使命观。  相似文献   

6.
公元1911年,中国推翻了帝制,但并没有因此走向富强稳定之路。在动荡的时局下,这一时代的报人面对选择时难免会存在彷徨与矛盾。著名记者黄远生的新闻之路以及他在新闻工作中所持有的态度,恰恰反映了这一点。本文结合当时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对黄远生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的价值作了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7.
于小菲 《新闻世界》2014,(9):175-176
黄远生是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采写新闻通讯见长,被称为"现代新闻通讯奠基人"。在黄远生的作品中包含的一些新闻思想对新闻工作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黄远生新闻作品中体现出的新闻思想出发,分析如何成为一个名记者。  相似文献   

8.
姜雅楠 《新闻传播》2023,(18):38-40
黄远生是近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其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留学归国之后弃政从闻,创作出大量题材重大、记载翔实、见解独到的新闻作品,尤以通讯著称,其新闻思想独特深刻,躬行于采访实践,新闻成就斐然,对于探析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记者采访技巧的改变与提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庸言》是梁启超1912年回国后创办的第一份杂志,而黄远生是该刊的第二任编辑人。作为报界奇才的黄远生接手《庸言》后,不仅对其作了业务上的改革,而且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论说和时评。在《庸言》杂志相关文章中,黄远生对报刊与社会关系、报刊作为公共舆论平台、办刊态度、文艺启蒙等作了深刻的阐述,反映了黄远生新闻思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刘丽 《新闻记者》2008,(5):85-88
民初记者黄远生(1885~1915)出生于江西九江一个书香门第,自民国元年(1912)起从事新闻业.  相似文献   

11.
来梦晓 《东南传播》2016,(1):118-120
黄远生是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报人,他在总结自身新闻实践基础上提出对新闻记者基本要求的"四能说",对于提高当下记者的修养和新闻实践的水平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和新闻编辑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四能说"对这些实践活动的影响。并针对当今新闻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史研究者一致认为,民国初年新闻界著名的新闻记者,首推黄远生和邵飘萍。黄远生(1885--1915),原名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德化(今九江)人。16岁即为“秀才”,20岁中“举人”,21岁中“进士”,后到在日本学习法律,回国后,做官两三年后,开始致力于新闻实践工作。曾先后担任《申报》、《时报》的驻京记者,并积极为《东方日报》、《国民公报》、《亚细亚报》撰稿,还主编过《少年中国》周报和《庸言》报。  相似文献   

13.
王立方 《青年记者》2007,(16):137-137
作为一名记者,牢牢地把握新闻的客观性是一种基本的职业素养,但在记者的实际工作中,不应该只是置身于事件之外,要针对事件的性质加以区别对待,用最佳的视角来审视新闻事件,用最适当的方式来报道新闻事件,用最合理的形式来表现事件,具体地来说要做到“远事”、“近事”和“入事”。先说“远事”,这里所说的“远”,不是站得远远地观望,而是置身于事件之外,  相似文献   

14.
202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在充分探索经典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媒介发展的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对马克思经典思想的再探索、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程与方法的探讨、对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总结归纳、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路径与方法的反思等方面,表现出传承与...  相似文献   

15.
今天的网络技术使每个人都有了发布、传播新闻的可能性。 2001年7月3日,米洛舍维奇被押往海牙监狱的那一刹那,监狱对面的一名住户在窗前用个人摄像机摄下了这个镜头,随即通过网络成像技术传播出去。虽然没有一个记者被批准进入现场,但米洛舍维奇被警察“推进狱门”的情形,全世界的网民都看到了,诸多报纸、电视也采用了这张“业余记者”的摄影照片。 现在,各类媒体都更加欢迎来自各个角落的人送来的新闻信息和新闻作品,“记者”更加社会化了。 与此同时,“资深记者”这个词渐渐出现在国内媒体上。名记者以“名”为特点,资深…  相似文献   

16.
聂毅 《新闻窗》2006,(5):90-91
时政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时事、政治方面的新闻。在报纸报道中,多指围绕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时事政治活动和群众对这些活动的反应的消息,其中相关部门召开的会议新闻和制定出台的政策新闻所占比重较大。由于这些消息承载了大量的政策、信息,往往受到群众的普遍关注。如何做好一名时政新闻记者,采写报道好时政新闻呢?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称职的时政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三个意识”,即政治意识、服务意识和精准意识。  相似文献   

17.
范长江的“民本”新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涛 《新闻界》2006,9(2):62-62,61
20世纪新闻巨子范长江的新闻事迹与他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经典作品已彪炳史册。然而范长江留下的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他以自己的新闻思想和行为所阐释的“民本”新闻观。  相似文献   

18.
惠永春 《记者摇篮》2006,(11):39-40
新闻,最关键的就是一个“新”字,这是新闻与生俱来的根本属性,是新闻赖以发展状大的惟一基础,难怪同行人都说:新闻姓“新”。那么,作为一名记者,不也应该姓“新”么!为了“新”,记者们跑得更勤了,乘坐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使用最先进的传播技术,争分夺秒,一比高低。报道形式上有了现场报道、连续报道、跟踪报道、深度报道、重点报道……表现方法上,大量借鉴其它文字尤其是文学的表现手段,在确保新闻真实的原则下,有散文表现法、小说描写法、戏剧对话法……在叙述方式上,不仅限于第三人称,也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不过,也有不少人不能冲破旧习…  相似文献   

19.
前些天,我在参加江苏省第二期新闻高级人才培训班时,财有人谈及当今记者存在着“浮躁”的现象,也颇有同感。这里,不妨试着来给这“浮躁症”号个脉。 症状 浮躁从词义上解释是轻浮急躁,也往往泛指人们思想和工作作风的不踏实。应当说这是目前的一种社会综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