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敏感舆论场中的“公共形象”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既包括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在敏感舆论事件中自我建构的形象,也包括作为客体的公众通过大众媒介、亲身经历与人际信息交流等认知渠道对公共部门形成的“投影”形象.敏感舆论的无序性、非理性与偏差性,使公共形象的维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其调适与维护需要在充分把握社会现状与矛盾的基础上,进行契约精神的培养与信任秩序的建构,从定位上摆脱传统乌托邦式的完美枷锁,从态度上弥合与公众的心理差距,从行动上协同治理危机,构建出完整的形象认同、形象维护与形象修复系统,以期更好地实现敏感舆论引导的同时化解公共危机.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在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个国家通过自己的媒体为本国或别国塑造形象,通过这种国家形象的塑造,在本国以及全球范围内营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氛围,形成有利于本国政治决策的舆论环境。本文试从传播的“拟态环境”和“议程设置”的角度分析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李晶 《东南传播》2021,(11):97-100
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可细分为三个方面:国家形象的构建、国家形象的传播、国家形象的评估.全面把握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需要从多维度来认知.具体来说就是国家形象和一个国家的政府、企业、文化、国民和舆论都密不可分.意大利的中国国家形象也是可以从以上维度来认知,没有来过中国的意大利人从文化维度和舆论维度来构建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在中国生活过的意大利人在互动接触中构建其中国国家形象.通过两类国家形象对比,互动接触能够构建出更加真实的一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4.
苏锐 《新闻世界》2014,(4):202-203
本文从2013年10月至11月《南方周末》评论版中体现出女性形象的内容入手,分析我国新闻评论中女性形象的作用和其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包括贴近民生、引发舆论共鸣、新闻评论的中的独立性和宽容性等。  相似文献   

5.
国家形象与大众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播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浪潮猛烈冲击的当今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在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国家通过自己的媒体为本国或别国塑造形象,通过这种国家形象的塑造,在本国以及全球范围内营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氛围,形成有利于本国政治决策的舆论环境。因此,大众传媒的国家形象塑造作用也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试从传播的“拟态环境”和“议程设置”的角度分析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危机公关的核心是通过舆论引导,改善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关系,形成公众对组织的正向评价与形象认知。如何引导公众从危机事件中,认同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处置危机的立场、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公关策略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从一系列危机案例的舆情发展过程来看,道义无疑构成了社会舆论的先声先导和组织形象的根本支撑。因此,舆论引导必须牢牢占领道义的高地,准确把握表达的契机和方式,善用媒体传播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5月21日下午,我院党委副书记、传播系主任胡百精副教授在东莞市长安镇作了题为"新媒体、对话与长安形象"专题讲座。胡百精强调,官方要从利益共同体超越发展到价值共同体,与媒体建立平等关系,不能有舆论洁癖。  相似文献   

8.
多民族国家形象的内部生成机制是从民族视角讨论影响国家形象构建的诸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形象从内部生成的过程,其本质是国内民众建立国家认同的过程。建国初期多民族国家形象内部生成过程中,政治传播通过多种手段来构建国家认同:传播阶级认同框架和革命话语来统领各族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以传播新生政权下的民族合作、和谐、平等关系来强化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将国家形象的内部生成与传播阶段性革命任务、政治统治有效性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样的政治传播文本营造新型民族关系的舆论氛围;从党和国家层面为国家形象的内部生成提供政治传播的制度保证。政治传播在多民族国家形象内部生成中的角色要随政治结构、历史情境、传媒行为等因素的转变而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舆论场"外的"妖魔化"到"刻板"形象的塑造,"中国议程"的主动权经常掌握在西方传媒的手中.在国际传播中,国家形象塑造的背后,是媒介权力的争夺."中国舆论场"影响力的扩大,以及积极主动地介入国家形象的传播,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印象管理理论的视角将高校图书馆微博视为其表演的前台,使用内容分析法分析高校图书馆微博所扮演的角色形象特征,得出高校图书馆微博试图呈现的形象:优质信息服务形象、阅读文化倡导者形象、热爱校园文化形象、关注微博舆论形象、励志形象、乐于互动形象、亲切幽默形象。文章认为高校图书馆微博形象继承了高校图书馆优质信息服务形象和阅读文化倡导者形象,其他的形象对其刻板印象有所突破,并为其形象增添了新的内容。建设高校图书馆微博的良好形象,需要重新定位微博上高校图书馆与用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给政府形象带来了影响。以往政府惯用的信息控制策略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已不再适用。政府如何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维护、修复自己的形象成为广大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微博的传播特性角度出发,探究政府部门如何利用政务微博,化被动为主动,抢占舆论制高点,以此修复受突发事件影响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近年来引起网络舆论关注的三个个案,分析网络舆论的特点,认为网络舆论在监督司法时,存在用观点说话、讨论专业化和舆论的群体极化等特点。个案研究显示网络舆论影响了案件的发展。网络舆论过度介入司法可能妨碍独立审判,应该从司法本身的建设、形象的提升和提高公民法律素养三方面着手进一步构建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3.
构建政府舆论形象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它涉及政府、媒介和公众等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本文运用传播学关于信息传递和仪式传播的观点,从政府应对媒体方式的视角,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在优化自身舆论形象上的变迁与发展进行了勾勒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节事活动举办需依托具体的城市,然而大型节事活动展现的绝不仅仅是举办地的城市形象,更多的是举办国的国家形象。近年来大型节事活动的举办过程中负面信息不断,不利于国家形象的传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五环变四环"事件是近年来大型节事活动失误后危机公关的典型代表,可以从媒体关系的角度,利用"城市媒体事件"的概念进行分析:以媒体逻辑引导不可控媒体、合理运用国家形象要素、媒体关系操作人员密切配合及持续进行媒体关系活动等四个方面是其成功扭转舆论、提升国家形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羿克 《今传媒》2013,(1):24
在当今社会各种矛盾的凸显的情况下,媒体已经成为表达各种矛盾激化和意见的一种介质,舆论监督作为公共意见的媒介表达,其作用在传媒技术不断革新和进步的时代逐渐显现出来。而传媒与司法的关系从过去的对立关系,渐渐的转变成具有监护权的相对合作关系,媒体舆论对司法审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媒体舆论监督到新闻法制,各位学者专家从舆论传媒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舆论传媒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契合关系、舆论传媒与司法独立  相似文献   

16.
正危机公关的核心是通过舆论引导,改善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关系,形成公众对组织的正向评价与形象认知。如何引导公众从危机事件中,认同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处置危机的立场、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公关策略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从一系列危机案例的舆情发展过程来看,道义无疑构成了社会舆论的先声先导和组织形象的根本支撑。因  相似文献   

17.
微博舆论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微博负面舆论的传播对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形象的塑造与维护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政府公信力的损坏不但会影响政府的形象、破坏市场秩序,更会影响到政府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因此,一定要客观分析微博负面舆论的指向对象,认真思考应对措施,维护自身的公信力和形象。  相似文献   

18.
濮端华 《军事记者》2011,(11):46-48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网络舆论引导,既是非战争军事行动舆论宣传的重要内容,也是塑造和展示人民军队形象的必然要求。从近年来我军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舆论宣传实践看,网络舆论引导具有特殊的规律、方法和要求。掌握这些规律、方法和要求,对于增强非战争军事行动舆论宣传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媒介的高速发展,网络舆论在各类突发事件和社会焦点事件中都表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会理悬浮门事件"是近年来利用多渠道平台成功扭转负面网络舆论、维护机构形象的成功范例,从事件中,可理出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把握舆论要点并扭转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几组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舆论是多种社会因素复杂互动的结果。研究网络舆论,需要将它放在更宏观的社会环境下,深入地研究它与其他社会因素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在中国网络舆论的发展中,有几组关系是值得深入关注与思考的。从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关系来看,网络舆论并不等于现实民意,但它是观察现实民意的一个重要的参数。从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的关系看,网络舆论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暴力现象,但这种现象是社会舆情的一种反映,不能简单以制止网络暴力为理由来阻止网络自由表达。从网络舆论与司法独立的关系来看,网络舆论不应该干扰司法的独立,但是舆论作为一种监督力量应该有助于推动司法的公正。从网络舆论与传统道德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受到冲击,表现出了一种自我纠结的困境,这种困境在网络舆论以及网民的行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