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假日特别调查“你幸福吗?”系列报道.报道中采访了大量平民百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热议。宏观层面看.“幸福调查”选择了“个人一国家”相结合的主题,力图将个人幸福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相联系:中观层面看,“幸福调查”通过筛选、编辑、重组.意在建构“幸福”框架。迎合“喜迎十八大”的政治背景;在微观层面上,“幸福调查”采用了“原生态”的叙事方式,淡化了导演痕迹,力求在细节上展现真实。但由于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宏观框架与微观框架间缺乏有机的融合,报道受到了一定的质疑与批评。  相似文献   

2.
王宜文  兰朵 《现代传播》2019,(12):84-90
基于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理论框架,将观众视为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围绕2018中国高票房的电影和高点击率的网络剧与社会的关系,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出发,设计了中国影视与社会的指标体系,调查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喜爱程度与这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观众在个人活动参与度、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度和对国家宏观政策的乐观程度上的特征,建立起用户观影兴趣模式,更好地了解观众需求与国家、社会、个人活动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粉丝研究核心概念历经“追星族”、“粉丝”、“迷群”、“饭圈”等翻译或演绎,概念变迁成为粉丝研究近三十年发展之缩影。本文采用建构主义诠释包裹框架分析法,结合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工具,围绕核心概念提炼出学术话语框架演变,并探讨学术话语与社会关键节点之互动。研究发现,《超级女声》激发的“粉丝”与“迷群”话语超越了“追星族”的疾病隐喻,建构出文化政治行动与平台经济双框架竞合。“饭圈乱象”隐喻则标志着社会治理框架及国家管控显现,饭圈被再度界定为社会症候。文化政治行动框架阐释力衰微,印证了费斯克以降西方粉丝研究聚焦“小政治”的固有缺陷,粉丝研究由文化主义向结构主义的重新敞开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4.
黄飞飞 《大观周刊》2012,(39):317-317
从个人的层面上看,女性硕士研究生职业选择问题关系到女性硕士研究生个人的正常职业化,关系到她们自身的健康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家庭的期待;从国家和社会层面上看,女性硕士研究生职业选择问题关系到国家能季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本文在对广西省内7所高校部分女性硕士研究生进行访谈的基础上,描述和分析地方性高校女硕士研究生的择业状况。  相似文献   

5.
谢妮 《报刊之友》2014,(2):38-39
通过回顾“蝙蝠侠首映”枪击事件,从传播学角度审视了事件的始末,从外界环境和个人因素两个层面入手,通过媒介暴力与仿真超真实、受众框架、媒介依存症与镜中我等理论依据,探讨了犯罪者霍尔姆斯的影响机制和导致其暴行的构成原因。并在事件基础上,为受众和媒体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西方英文媒体的“9·11事件”十周年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阐释其“纪念”与“反思”的核心新闻框架及各种次级议题,并对比十年来“9·11事件”报道框架的演变,分析框架变化背后与和平背道而驰的“脱轨”叙事特征,揭示新闻生产与文化霸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讨新霸权的文化中心主义实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民幸福特别是幸福指数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借助有关资料,探讨我国图书馆员当前职业生存状态,分析了影响图书馆员职业幸福指数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即社会层面上应增强馆员的职业威望,提高馆员的社会地位;组织层面上图书馆应把握机遇,完善内部管理体制;个体层面上馆员应调整个人心态,促进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研究设想从框架理论出发,并以言语行为构建分析框架。框架的概念形成经历了贝特森的人类学到高夫曼的符号互动理论再到传播学的发展历程。框架理论在西方传播学兴起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将框架作为阐释个人的“认知框架”并应用于传播情景。认知框架即“贮存在人脑中的经验和知识的认知结构”,或“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  相似文献   

9.
参考国内外图书馆已有的图书馆员核心能力框架或标准,确定了电子资源馆员核心能力框架,并基于所制定的框架,通过问卷调查了国内电子资源馆员核心能力水平现状。调查发现,本文所构建的电子资源馆员核心能力框架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一致。目前国内电子资源馆员在电子资源生命周期管理、技术、研究与评估、有效沟通、趋势与职业发展、个人特征与品质6大核心能力水平整体偏低,介于“了解一些”与“基本掌握”之间,还没有对某项核心能力达到“熟练”或“非常熟练”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尽管现有媒介框架研究文献描述了多种抗争框架,但它们尚未有效地呈现中国抗争框架的整体图景,这种不足部分地源于单案例和描述分析的研究路径。本文采取类型学的思路,试图从话语符号、表征框架和文化资源三个层面构建一个理解框架现象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40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拆迁抗争案例进行多案例归纳,提出"传统底层道义型框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框架"和"现代法理型框架"三大抗争文化框架。分析结果揭示了当前中国抗争框架的三个基本特征:三大文化框架并存、现代法理型框架相对弱势、多种框架共用。中国的抗争文化框架既呈现出历史延续性,也呈现出新的变化,最突出的是"公民权"和"推动法制进步"等表征框架的运用,这部分取决于抗争群体和抗争的媒体/政治环境的变化。多框架共用现象表明,中国的抗争者倾向于工具性地运用框架化策略以便有效地引起公众和国家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共识,许多国家根据本国的文化现实与实际情况,选择和确定了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媒介素养教育的开放性内容框架,主要涵盖微观层面具体的媒介基础知识、中观层面的媒介专项系统培训和宏观层面的媒介思想和媒介主体性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围绕其核心内容和内在稳定要素,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包容性、渗透性和互动性,并具有多向度层级融合与多维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分析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精确新闻报道课题组《上海市大学生的共和国印象和记忆》调查数据,以上海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的国家印象为研究主题,首次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国家印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无论是个体层面还是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都是以正面印象为主;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受到性别、收看电视的频率、收听广播的时长、使用媒介中的财经新闻、社会接触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媒介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影响都是正向的;社会接触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影响却是负向的;这些变量虽然没有对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产生显著影响,但它们对其影响的方向与对个体层面国家印象影响的方向是一致的;需要从个人认知与社会互动的关系角度,深入分析国家印象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社会运动特别是建构社会运动理论,以有关重庆"钉子户"的大众媒介报道与评论为分析对象,描述并阐释了大众媒介在中国"新民权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作用。本文认为:转型中国的"新民权运动"具有"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的双重诉求,兼具旧、新社会运动的特征,既要实现在国家制度层面从等级统治的传统政治中解放出来的目标,又包含从个体出发在现有制度框架内获得个人自主性的生活政治内涵。媒介的社会动员也因此包含了"认同政治"中的多样化内容,在动员的关键环节"集体认同感"、"集体行动框架"的建构中都体现了转型中国的特殊性,即由个体层面的私人性诉求转向国家制度变革层面的呼吁,并以此达成中国"新民权运动"的多重目标。  相似文献   

14.
框架理论为分析报纸的报道模式及倾向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文章分析了《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研究时段内报道雅安地震的新闻框架,从框架的主题设定、素材呈现和具体文本生产三个层面比较了两报地震报道的异同,指出前者坚持的是“形象框架”而后者采用“情感框架”,二者的结合能够为受众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雅安地震的现实。  相似文献   

15.
肖伟 《新闻界》2012,(2):7-10,14
本文通过对“小悦悦事件”新闻报道的框架透视,思考大众传媒在道德共识建构中承担的角色.通过对广东五家日报的实证分析发现,媒体设置的“冷漠”框架与社会深层框架共振,唤起公众对道德议题的普遍关注;媒体通过多维框架设置、多元主体参与及多种显意手法表达,初步在新闻话语中建构起社会成员一定的道德共识;与“天涯社区”民间发贴的框架对比显示,媒介与民众对道德议题存在认知差异,媒体应予重视并通过长期互动来弥合分岐.  相似文献   

16.
白鸽 《东南传播》2016,(2):117-120
本文主要运用框架理论,结合臧国仁关于框架的层次划分,就国内不同性质的媒体对"9·3"阅兵的报道进行分析,针对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党报以及晚报都市报在主题框架、结构框架和话语框架等方面进行内容分析、个案研究与统计。研究发现:从报道主题看,《人民日报》呈现出来宏观的报道框架,《南方日报》主要关注阅兵事实和现场的报道,《扬子晚报》则以本地相关新闻为主线,串起大阅兵的整个过程,《参考消息》主要刊载外国媒体的报道;报道体裁上看,消息通讯为主,只有《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上刊载有若干评论;在微观层面,诸如标题、关键词、报道呈现方式上,党报严谨慎重,立场鲜明,晚报都市报,报道生活化、大众化;但国内媒体普遍在报道文本当中,添加了过多的语气词、形容词。  相似文献   

17.
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的复杂挑战使得构建国家层面数字保存的框架体系成为必须。本文论述了框架体系构建的法定基础和现实基础,构建了我国完整的数字保存框架体系,描述了保存原则、管理机构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内容,为我国数字保存行动的全面进行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算法社会的来临对个人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而算法素养则有助于增强个人与算法交互的能力,为个体提升算法认知和技能、应对算法社会风险、强化算法源头治理开辟了新的路径。鉴于现有研究中的概念局限,算法素养的内涵及要素有待进一步剖析。[研究设计/方法]基于“以人为核心AI”思想和当今聚焦个人发展的核心素养框架,立足多元主体视角界定算法素养的内涵及要素构成。[结论/发现]算法素养包括个体与算法交互的思维层面、态度层面和知识层面三个维度,且不同维度的构成要素因算法生产者、算法使用者和算法监管者等目标主体的改变而存在差异。未来可从理论研究、素养培育与算法治理三个方向深化算法素养的相关研究。[创新/价值]立足多元主体视角初步探索了算法素养的内涵,并针对算法生产者、算法使用者和算法监管者等多元主体提出了由思维、态度和知识层面组成的算法素养要素框架,为未来开展算法素养相关研究、加快全民算法素养提升、助力算法治理提供了清晰指引。  相似文献   

19.
文章根据“国家许可”模式引进电子资源的特点,提出了国家保障电子资源的原则以及评价框架。框架自底向上将资源评价分为基础层、评价层和绩效层三个层次,并对每个层次都提出了对应的评估指标,框架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并且在各个层面都考虑了用户需求。最后,利用NSTL订购及使用数据对“国家许可”模式引进电子资源的评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时代的美好图景之下,从社会舞台回归家庭舞台的老年群体积极触网、呈现自我,促成新兴群体“银发网红”闪亮登场。现以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国内媒体对“银发网红”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甘姆森的框架分析方法,总结出“网络空间的清流”“代际沟通的纽带”“银发市场的新蓝海”“商业剥削的劳工”四大报道框架。在这些主题框架建构的背后,隐含着官方积极老龄化政策话语、中华传统孝道文化话语与老年媒介话语的去边缘化转向三大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