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历史悠久,市镇商品经济发达。近代以来,在工业主义的影响下,江南市镇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明清时期奠定的工业基础和上海工商业发展的辐射影响,实现了人口迁移增长,推动了江南地区人口城镇化进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16世纪以来,在江南市镇有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社会步入经济社会转型期。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近代江南市镇的社会转型并不是同步的,金山朱泾镇虽处于沿海并距上海较近,但社会转型停滞不前,探讨其社会转型的制约因素,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还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蔚 《历史教学问题》2008,(6):84-85,50
前言 江南地区是我国古代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自南宋开始,一大批市镇就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兴起。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孕育出别样、精致而又繁华的江南市镇。  相似文献   

4.
近30年来,江南史成为中国史、区域史研究中的显学之一,并与日本、欧美学者间产生热烈互动,并成为国际比较研究中的热点。就时间段而言,学界关于江南史研究的关注点在于明清时期,而对近代以来江南市镇的研究,显得较为薄弱。这与江南  相似文献   

5.
清兵南下,江南地区饱受战争的摧残,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经济凋敝。由于战争以及战后诸多因素的影响,江南市镇普遍衰落,其中部分市镇因此而一蹶不起,永远地沉寂下去;而一些市镇则在康乾年间又恢复了活力。由于区域的差异性,这些因素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江南地区的一个普通市镇——青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它在变革前后社会经济变化的描述,从而分析这场变革对它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自傅衣凌讨论江南市镇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以来,盛泽镇一直被学界视为经典案例。近4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界从市镇的兴起、发展及其现代化、商品流通和以市镇为结点的市场体系、丝织品的专业化生产等方面,以盛泽为个案或为例进行了考察,并展开了更为深入的讨论。本文试就此作一回顾,以期为江南市镇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16世纪,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市镇诞生,中国社会步入经济社会转型期。朱泾镇依托其传统资源,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纳入到以苏州为中心的传统商品经济体系之下,融入到江南乃至全国的市场网络中,逐渐成长为金山区域中心市镇。朱泾镇的发展代表了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一种成长模式,探讨其成长道路,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江南市镇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以来,为探究明清时代的社会经济性质,论述封建社会后期的分工和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江南市镇的兴起曾是引人注目的一个课题。对如何正确估计这一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性质并进行具体地分析,尚  相似文献   

9.
鲁迅以故乡人、返乡人、旁观者的多重身份,从记忆、现实、内心思考等角度,营造了不一样的江南"村镇""市镇""村庄"。从江南市镇的视角,理解鲁迅小说中环境、人物与江南市镇的关系,对于理解鲁迅小说,组织语文教学,有着独特价值。关注小说中的江南市镇背景,关注人物间关系,把握作品中的"关键",能帮助解决教学难题。  相似文献   

10.
上海辐射与苏南市镇城镇化的动因简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南市镇城镇化的动因 ,学界已有论及 ,但以经济为主要视角 ,着重讨论了现代工业和商业服务业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本文认为市镇城镇化是全方位的概念 ,其动因还应从文化、生活等社会层面加以考察 ,特别是在上海开埠后 ,由于受上海的辐射 ,苏南市镇的商业、工业、生活、文化等经济、社会层面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使得市镇城镇化的步伐大大地加快了。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化语境下,京派和新感觉派作家们尽管因为地域文化和经济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特点,但无疑都是乡村立场;张爱玲却从都市本体出发,以一个都市人的身份,思考着现代都市中的人性和命运。张爱玲超越了京派和新感觉派,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面对城市化时心态最成熟的作家。  相似文献   

12.
冬婴是重庆当代诗人创作中比较勤奋者之一,他的取材主要是倾向于乡村物象,不凡也有城市的偏爱.其诗歌创作理念主要倾向于传统乡土,伴随的是城市化现代因子的淫浸.质朴、纯净、自然、细腻是他的创作本色.在解读诗歌集中,笔者不自觉的隐隐觉察到其诗歌具有这样一种影像,即家园意识的追寻与生命情绪的体验;乡土意象与乡土风格的审美特征;陷入现代性泥淖中的困惑与迷思.沿着这样的思绪,静听低处的风声,企图追寻冬婴所体认的诗歌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3.
青岛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城镇化道路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文明的重要标志。通过全面总结青岛市城镇化取得的成效,分析城镇化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青岛市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未来青岛市城镇化发展的价值诉求将由追求城镇化数量向注重发展质量与功能转变,支撑体系将由工业主导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体制机制上将更加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将由中心城市集中主导型向均衡集聚型转变。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新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当代中国城市化浪潮的兴起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空间崛起的时代,这迫切需要人们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思想作为理论武器来观照这个时代。因此,用马克思的交往实践唯物主义建构空间的生产这个概念成为时代的呼唤,尤其是从生产方式这个角度来界定空间生产成为空间崛起时代一切空间理论的轴心。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也在飞速地增多,对环境的影响也逐渐加深,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物流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以福建海西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及其物流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我国发展海西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物流的必要性,进而形成海西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物流建议就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以及各民族人口更大范围、更高频次的迁徙和流动,必将带来多元民族文化的碰撞、冲突和交融。由于随家庭迁徙和流动的儿童和青少年进入流入地学校就读,带来多元民族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学校便成为多元民族文化冲突和交融的典型缩影。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学校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现实意义体现在文化认同、文化共生及文化内化三个层面。学校多元文化交融的路径有四:调动多方主体,营造多元包容环境;倾注人文关怀,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萃取民族文化营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文化走向共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现代化:资源约束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以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首要目标,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注重培育专业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四大主体,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区认同总体趋向消解。它跟生产方式的变化、农民内部的分化、传统婚姻家庭的解体、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性"下乡"、国家基层治理转型不无关联。这些变化、发展都是国家所推进的现代化工程的重要部分,对于其积极性意义已有过多的论述,然而对其给农村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副作用却估计不足,突出表现在农村社区认同的变迁上。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城市化以农村城市化为主要内容,农业发展是农村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城市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提出我国农村城市化与农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优秀的小城镇小说《新星》《矮凳桥风情》《古船》和《浮躁》,呈现出共同的精神走向:对小城镇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回应。对小城镇小说精神向度的探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中国乡镇逐渐城市化的过渡脉络,更好地见证与研究中国逐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