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蒙 《出版参考》2005,(2):52-52
愈是处在逆境下愈要争取生活的快乐与学习的长进。生活是不可战胜的,邪恶者永远不可能全部摧毁生活的乐趣。“文革”当中我在新疆农村,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与参加政治生活的权利,我的前途十分渺茫,然而我仍然努力生活得快乐和有意义。我乐于与少数民族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乐于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化,我学习烹调带有新疆农村特色的食品,我欣赏新疆大地的自然风光,我爱喝奶茶和酸马奶,我爱吃抓肉、抓饭、酸奶、油拌面片、烤馕和烤包子、稠稠的玉米粉粥。  相似文献   

2.
何峰  武文婷 《大观周刊》2006,(40):36-37
小时候生病,妈妈会熬一大碗中药,哄着我喝下去。“苦口良药,喝了,快点好嘛!”在我的成长过程里,这几句话不知听妈妈讲过多少遍,喝中药是否真的会令病情好得快就忘记了,只记得当时边喝边吐,觉得非常难以下咽。  相似文献   

3.
昨夜贪杯,今晨醒来头有点儿疼。宿醉朦胧的头脑里,突然想起章培恒老师要我写篇关于酒文化的文章的嘱托。深奥的酒文化,我想我是没有能力谈的,故在此,只能介绍几条日本的酒谚,与华夏君子们共赏。而其中有不少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酒可与知己喝”。昨天,多年不见的好友来访,本来想好好谈天、论文、话家常,但好友相聚,无论如何,没有酒是无法打开话题的。这点可说是日本人(或我)不好的习性,也是我昨晚喝多了的原因。“酒是扫忧玉帚”,此谚应是取自苏东坡《洞庭春游:“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与意气相投的好友共饮,在净是…  相似文献   

4.
去年春节前,同事请教我:“过年带什么回家呢?”我的肺腑之言:“带钱是王道。”然而我还是专程去了一趟东四,在同仁堂买了点儿泡水喝的干山楂。妈秋天来的时候买过,说不错。其实小区隔壁就有一家同仁堂,可是东四那家不是大嘛,能更加货真价实些吧。  相似文献   

5.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我采写新闻,也有“三吃”三喝”。 先说吃吧,这一“吃”是吃苦,就是“玩”新闻要有吃苦精神,采访时不怕苦不喊累,路再险,坡再陡,事再难,也不畏缩退步,风再狂,雨再猛,也不中断采访;写作时蚊蝇嗡嗡,汗流满面或手脚冻麻,寒气袭人,也得及时赶稿。这第二“吃”是“吃”材料和“吃”采访笔记,把新闻事实吃进去慢慢细嚼,取其精华,排其枝蔓,用采集的花粉酿出蜜汁。这第三“吃”指吃透中央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领会有关文件精神,做到眼明心亮。 再说三“喝”,第一“喝”是指从名记者和同行的奋斗足迹中吸取精神营养,喝些高级“饮料”,以解自己在人生旅途和新闻写作学步中的饥渴。这第二“喝”是喝下来自四面八方的热潮冷讽;第三“喝”则指在采访途中渴了喝几口泉水或冰雪水。②  相似文献   

6.
这几个月来,我喝高度酒都有一股臭味。倒在杯中,腥腐略麻涩的感觉就袭上鼻来,喝进嘴,酒液如汁儿之粘绵,又麻又臭,咽下后就觉喉咙口是化粪池的井口——“沼气”上升,这时我几乎都不敢抽烟。两周前在朋友家喝湖南某市官员送来的“酒鬼”,启了三道防伪机关才开了那个“麻袋瓶”,那丰富的酒香在我嘴中却是繁华的酒臭,臭得很刺激。我以为我呼出的酒息都是不恭之味,忙以茶涮了嘴,怕惹人家嫌。上周在兄弟家喝旅英音乐家送  相似文献   

7.
别再吼了     
现在看电视,新花样令你赏心悦目,但也有让人提心吊胆的。比如,当你把音量调得大小合适,正静静地欣赏某个节目时,冷不丁就有几个“惊天动地”、令人掩耳不及的广告插进来。什么“喝全兴,万事兴”啦,什么“汽车要加油,我要喝红牛”啦,还有“四海同春──四海春”等等,那音量,绝对比其它节目高出几倍,真正是如雷贯耳,声震“华厦”。要是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准保要吓一大跳的。电视广告作为节目的一种,自有它自身的配音特点,音量略大一些,既示区别,也可提起所有看客的注意,进而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这原在情理之中。再说广告是…  相似文献   

8.
国内有一位企业家讲过这样一个“笑话”:第一次与三外商接触,大家一起喝咖啡。喝着喝着他发现。人家是用勺子来搅拌。而他却是用勺子一口一口喝咖啡。那是一种“洋”规则。今年底。中国将正式加入WTO,但目前许多人对其本质还是茫然不知。多数企业在意识和观念上,仍需要加快锤炼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立析 《兰台内外》2005,(3):64-64
一群算是有头有脸的成功人士,在城市中算得上最大最高档酒店最豪华的包房中,进入自吹自擂阶段。环宇公司的副总李成野高举酒杯说:“昨晚,宋市长请客,我喝了八大杯茅台,没咋地,把好几个小子喝桌底下去了。”  相似文献   

10.
春节放假邀了几个朋友小聚。言谈中,我拿出一篇稿子请他们“斧正”。其实,我是在炫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谁知,这几个三杯酒下肚的“工人老大哥”,却真事儿般地开始评头论足。老赵最踊跃,他喝了一杯酒拍打着稿件:“啊,主观愿望是好的,可怎么看着有点像文字游戏?缺真实感和现场感啊。”啥?看着这个属于“粗人”类的家伙,我心想他怎么还能说出如此的话,可脸上还得挂着笑容:“说得好,请继续指教。”老赵还真来神了,他又喝了一杯酒:“邵我就语重心长了。你们这些‘土八路’,得跟人家正规记者学,去采访啊。”好,  相似文献   

11.
中国漫画家的成长许多是在报刊的这个“摇篮”中成长的,回顾我自己的成长历程,可以说也是喝了许多报刊的“奶”长大的。  相似文献   

12.
左雪文 《新闻三昧》2005,(11):45-45
北京出版的某大报上以“100岁的黄耀芳——喜糁粥善饮酒爱看戏(寿星秘诀)”为题,报道了今年100岁的江苏如皋市如安镇周群村21组黄耀芳老人的健康长寿秘诀。中说,:“黄耀芳善饮白酒,在她年轻时娘家家境富裕,她就喜欢喝酒,一顿正常饮白酒总在半斤左右,年纪大后,酒量有所减少,现在每天中午饮一两多白酒,晚上不喝。人也吸烟,年轻时吸水烟,在她50岁左右时,她有了心口疼、筋骨疼的毛病.到医生那儿看病,泰兴广陵的一位医生叫她学抽烟,顺顺气,她就学会抽烟……”  相似文献   

13.
喝茶     
苏雪林  宗蕾 《出版参考》2005,(11):10-10
读徐志摩先生会见哈代记,中间有一句道:“老头真刻啬,连茶都不教人喝一盏……”这话我知道徐先生是在开玩笑,因他在外国甚久,应知外国人宾主初次相见,没有请喝茶的习惯。  相似文献   

14.
《大观周刊》2010,(29):52-53
你第一次喝星巴克咖啡,是什么滋味? 第一次喝星巴克咖啡,我是和一个“老咖啡”一同去的,而咖啡才端上桌,一场有关旧式咖啡文明VS新式咖啡文明的争论随之开始。  相似文献   

15.
邹鹏 《兰台内外》2007,(5):51-51
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了中美作家会议。在闭会后的酒席上。两国作家喝了一些茅台酒,兴致盎然。酒席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让我国著名作家蒋子龙猜个谜语,并“吹嘘”说:“这个谜语我讲了20年,没有一个人猜得破。”蒋子龙也对他“吹牛”说:“我从3岁就开始猜谜语,还没有碰到猜不破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1.调羹麦克走进餐馆,点了一份汤,服务员马上给他端了上来。服务员刚走开,麦克就嚷嚷起来:“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服务员重新给他上了一个汤,他还是说:“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服务员只好叫来经理。  相似文献   

17.
茶事     
我喜欢喝茶,觉得比饮料好,苦涩中有清香.且能提神。由喝茶而想了解茶.于是去翻阅了一下《茶经》,知道茶有“轻汗发而肌骨清”、“有力悦志”等好处,能“与醍醐甘露相抗衡也。”然而.我却不是那种会品茶的雅士,仅仅一直喜欢喝茶而已。或可说是那种喝“自然主义的茶(冈仓觉三语)”的人吧。  相似文献   

18.
二线江湖     
《新闻天地》2011,(3):79-79
小舅年轻时有很多道上的朋友。而今,他们都上了年纪,扛不住打打杀杀的生活,惟有退居二线。前不久,小舅酒后摔断了腿,我承揽下照顾这档事儿。寒冬腊月,偌大的病房只我舅甥二人,暖气烧得不热,也没电视看,我感慨起来,“少喝几杯能死啊!”  相似文献   

19.
6月的一天,打电话约见解国记总编辑。“可以。工作日没时间。这个周六不休息了,上午9点在我办公室。”简明而迅速,比我想象的要顺利。当我如约而至时,他已在办公室等我,并且先行为我准备了一些资料。爽快、平实、井井有条,这就是我对解国记的第一印象。成长三段论:做人、做记者、做党员记者“作为一名农村记者,一年能为农民说上一句话,比评上10篇、20篇好稿意义还大。”———解国记1986年一则日记中的引语看解国记的新闻经历,让人觉得沉甸甸的是他的农业问题调查和农村报道。“农民是我的乳母,我喝着全村人的乳汁长大…  相似文献   

20.
一笔糊涂账     
多年来我一直有个疑问:校勘古籍难道仅限于核对版本吗?各本都错就是合理的错吗?例如《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景阳冈武松打虎,写武松在酒店里喝酒。“店主人只把三只碗”筛了酒,武松喝了。“酒家见武松全然不动,又筛三碗。”酒家劝武松不要再喝了,武松却出言伤人,酒家气得“一连又筛了三碗”。先后算来是九碗。“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喝了三碗酒。”武松已经喝了十二大碗,还“只顾要吃”。不但先把银子给了酒家,还威胁说:不筛酒来“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酒家不敢惹他,“再筛了六碗酒,与武松吃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