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手”     
“娥娥红粉妆,纤纤小素手。”(《古诗十九首》)“手”是个象形字。你看金文的“手”字,多像一只大手,上部是五个指头,下部是手臂。小篆的“手”也很像一只手的样子。  相似文献   

2.
师:今天上课,先请看老师写两个字。(“月”的象形字,如图) 同学们猜一猜,这两个分别是什么字? 生:第一个是月亮的“月”。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看起来就像月亮。  相似文献   

3.
在许慎《说文解字》中以“从某,象某形”来分析字形的现象共有93处,其中11个字是甲骨文、金文与小篆字形基本相同的,且许慎分析合理。其余82个字由于时代的发展,字形到了小篆发生了变化,许慎据此来分析字形说解字义不甚合理。据甲金文字形,可将这82个字重新归入独体象形字、合体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五大类,其中独体象形字占绝大多数。从造字角度重新解释这些字的字形结构,有助于释读本义。  相似文献   

4.
唐朝诗人贾岛有一首很有名的诗《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的形式会怎么样呢?我在松树卡问童子:“你师傅哪里去了?”童子回答说:“采药去了。”“到哪儿采药去了?”“就在这山里。”“山里哪个地方呢?”“深山到处都是白云,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相似文献   

5.
会意字是由多个象形字组成的,不同的组合可以造出很多字,因而它的创造力远比象形字要大,使用范围也广泛。所以,尽管后来汉字形体发生巨大变化,象形字不象形,会意字不会意了,还是有大量的“二代”会意字不断地滋生。  相似文献   

6.
东是我的中学同学,曾经是个不起眼的小男生。之所以说“小男生”是因为他个子矮小,总是排在男生队伍的第一位;说“不起眼”是因为他长相一般,甚至可以说对不起观众,最大的缺陷是他有点“斜视”,两个眼球不太对称;说“曾经”是因为现在的他简直像换了一个人。  相似文献   

7.
“而”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上说:“而,颊毛也。”它的本义就是面颊上的毛,也就是胡须。这个字很早就被借用作虚词,所以古代文献中作胡须解的“而”字并不多见,以至于一般人不了解它的本义。  相似文献   

8.
米的恩典     
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说:“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  相似文献   

9.
成语有“逐鹿中原”、“鹿死谁手”、“指鹿为马”等,可见此字源远流长。《汉语大字典》收了几个“鹿”(以下不加引号)的甲骨文字体,一看就知道是象形字,如《说文》言:“象头角四足之形。”上半原像鹿的头与角,突出其美丽的角;下半像鹿的脚。鹿的本义是“哺乳纲鹿科动物的通称”。本文侧重谈鹿  相似文献   

10.
三顾茅庐     
宋明明 《小朋友》2004,(2):2004
官渡大战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但刘备总想干一番大事业,就想找一个智谋出众的人做助手。他打听到隆中地方有个叫诸葛亮、号卧龙的人,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了不起人物。刘备叫谋士徐庶去把诸葛亮找来。徐庶说:“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只有将军您亲自去请,才能把他请来。”刘备听了,觉得有理,马上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去请诸葛亮。三人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一个童子开门出来。刘备说:“我们专门来拜访诸葛先生。”童子说:“先生出去了,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三五天,十几天都有可能。”刘备很失望。回家途中,刘备看见一个…  相似文献   

11.
有目共睹     
【说文解字】目,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就是画一只眼睛,初造的字作横写状,肖似人和动物的眼睛,目眶呈橄榄形,中央是圆形的珠眸。随着汉字字形变化,篆书里“目”的眼珠被拉直成线,圆形变成方形,整个眼眶由横向到竖向,变成了长方框。这样,原来象形的眼睛倒像是一架梯子或者书柜了!目,尽管不像眼睛的形状了,但是它的意义却没有改变。其基本意义:(1)表示人或动物的眼睛。如“有目共睹”“目不转睛”“目中无人”“目瞪口呆”等成语里都是表示眼睛的意思。(2)表示眼睛的功能——观看。如“目空一切”“目无全牛”“目无余子”等成语都是表示看的意…  相似文献   

12.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全篇只有22个字,可它竟能吸收叙事诗的优点,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内容十分丰富。字句这样少,容量这样大,其秘密就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问答体:不是有问有答,而是藏问于答,几问几答。“松下问童子”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在“松下”问“童子”,问者与被问者同时出现,有问就有答。“言师采药去”一句省略了主语“童子”;童子“言”,就是童子对“我”的问作出了回答。问了些什么,没有写,只写了“童子”的话:“师采药去”。童子的答话既然是“我的师父采药去了”,那么,问话也就不言自明了。“我”是专程来“寻隐者”…  相似文献   

13.
羊是象形字,《说文》羊“象头角足尾之形。”羊有吉祥美好的意思。《说文》.“羊,祥也。”大吉羊就是大吉祥。吉祥的祥本无其字,原是以羊为祥,而后造了祥字。 《考工记》解释:“羊,善也。”祥、善,都有吉祥美好之义。羊作祥解释,羊就成了吉祥之物。《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国攻打郑国,郑国被打败了,郑伯在投降的时候,“肉袒牵羊以迎”。“肉袒”  相似文献   

14.
一、培养识字兴趣 ,激发识字愿望音、形、义三位一体是汉字与一般拼音文字的最大不同 ,也是它的魅力之所在。教材的编排也有意识地渗透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一点 ,不仅使学生领悟了汉字的构字规律 ,还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神奇 ,从而对汉字产生喜爱之情。1 象形字教学 ,感受汉字之源。第一册教材第2课《口耳目》安排了一组象形字的教学 ,其中有“口、耳、目”、“羊、马、兔”、“日、月、火”、“木、禾、竹”12个象形字。教学中 ,我运用生动的识字课件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感知汉字的演变规律。形象而逼真的图→简洁而形似…  相似文献   

15.
华子 《少年读者》2008,(7):10-15
“手”,这个字大家都认识,是象形字。但看上去怎么和我们的手不太像呢?让我们去看看古时候它的模样吧!  相似文献   

16.
象,《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像,《说文》:“像,象电。从人,从象,象亦声。”相,《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象”与“像”读音相同,都读为 xiàng,“相”有两个读音——xiāng和 xiàng。因  相似文献   

17.
喜欢冷清     
幼教,一直就不是一个可以经常爆出“热点”、炒出“新闻”的领地。不像时尚,每季像模像样地发布“流行风尚”,流转变迁昼夜无歇,用晕眩吸引眼球和目光。不像影视,一个大片出来,全世界津津乐道。很少有人对幼教津津乐道。幼教不晕眩(幼教如果让人晕眩幼教就出大问题了),不风光,就是每天的、大量的、繁难琐碎的创造性劳动。无休无止,不知不觉叫人献出了体力,脑力,全副精神,甚至灵魂。成果?一时半会是看不见的。不像服装设计师连熬几个通宵准定赶出一件时装,大导演折腾三五年怎么着也能搞出个大片。就说今年,意大利政府与中国政府合搞“意大利…  相似文献   

18.
《说文》所收9353个古文字中,独体象形字有428个,指事字138个,会意字829个,形声字7958个。文字研究自孔子以来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对“象形”、“指事”、“会意”的研究已是无微不至,而对“形声字”的认识,就连许慎也是曲解多于正判,谬误多于真理。很多解释流于简单化、程式化,甚至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停留于形式与表象的机械分割。其实形声字的构成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隐含着古人高度的系统创造性思维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论语·学而》中有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大陆版《辞源》在解释“重”时,将其作为义项“庄重,端重”的例句;台湾版《辞源》则将其作为义项“不轻率谓之重”的例句。这么一来,“君子不重”之“重”就有了两种解释,究竟是“庄重、端重”,还是“不轻率”呢?查《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宋·邢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者,其说有二:孔安国曰:固,蔽也,言君子当须敦重,若不敦重则无威严,又当学先王之道,以致博闻强识则不固蔽也。一曰固谓坚固,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理也,明…  相似文献   

20.
毛珏珺 《南昌教育》2009,(11):11-11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如画龙点睛,能使文章熠熠生辉。所谓题目,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概括诗文或讲演内容的词句”,是对所要写的文章内容的一个高度浓缩。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说的也是文章的题目就像人的额头、眼睛那么重要。因此,写作之前先拟题、拟好题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