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巿芦山县发生里氏7级地震(以下简称"雅安地震")。8点02分53秒,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出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地震的第一条微博。在随后的数小时内,以最新灾情、安全提示、求助呼吁等为主要内容的地震微博在网络空间急剧增长,让更多的人短时间内迅速获知了雅安地震的实时灾情。  相似文献   

2.
从舟曲灾后三小时到雅安的53秒 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四川省雅安芦山县发生里氏7级地震(以下简称“雅安地震”)。8点02分53秒,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出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地震的第一条微博。在随后的数小时内,以最新灾情、安全提示、求助呼吁等为主要内容的地震微博在网络空间急剧增长,让更多的人短时间内迅速获知了雅安地震的实时灾情。  相似文献   

3.
2013年4月20日上午8点02分,四川省雅安芦山县发生7级地震。突如其来的地震震碎了这座风景秀丽的城市。8点02分53秒,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出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地震的第一条微博,发出求救信号;雅安电视台女主持来不及换下婚纱,赶到第一线播报灾情;《第一财经》的男主持人在播报雅安地震时哽咽落泪;各大报纸把灾区的惊慌、恐惧、悲伤、  相似文献   

4.
李真 《中国广播》2014,(2):51-53
危险时刻,共同记录难忘中国之声 2013年4月20日上午8点02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10点整.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直播节目《雅安紧急救援》。  相似文献   

5.
《中国广播》2013,(9):4-6
经历了四川芦山7.0级的强烈地震之后,7月2日,我国传媒、应急管理方面多名顶级学者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在北京召开了“在最需要的地方发出应急广播的声音——‘芦山心急电台’的试验意义”的研讨会,探讨了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媒体在救灾及灾后蓖建中发挥的作用?研讨会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震后联合网川、雅安、芦山等地厅广播电视机构启动“同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  相似文献   

6.
《中国广播》2014,(10):I0001-I0001
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强烈地震。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大力支持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四川广播电视台、雅安广播电台、芦山广播电台联合开办“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4月22日,“芦山应急电台”在帐篷里开播:4月25日,“芦山应急电台”在宝兴开办分台。应急电台针对灾区民众及救援人员等进行定制化、点对点、全方位的实用信息实时播报。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市报人》2013,(7):47-47
各会员单位:四川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向灾区群众伸出援助之手。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的众多会员报社也迅速行动,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通过多种方式,高度关切,竭力支持雅安地震灾区抗震救灾。雅安有灾,中国有爱。为帮助雅安地震灾区人民渡过难关,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在此,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向各会员单位发出以下倡议:  相似文献   

8.
张笑峰 《新闻世界》2014,(10):57-59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重大灾难性事件连续发生,如"5·12"汶川大地震,"4·20"芦山地震,这些事件引发的关注已经不限于局部,而是得到了全国范围的重视。如何应对,怎么应对,这给所有地方卫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本文试图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回顾与总结,以便探寻出地方卫视参与异地重大灾难报道的思路与对策,其中,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也有一些不足和教训,以期引起新闻从业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黄启明  李大新 《新闻界》2013,(16):74-76
<正>在当今的传媒大变革时代,地方卫视的新闻节目一方面要面对中央电视台生存空间的挤压压力,另一方面更受到新媒体和自媒体的挑战。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无论是在信息的及时发布还是内容的丰富多样方面,新媒体和自媒体都具有先天的优势。在这种形势之下,地方卫视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更应该优化报道的应急机制,强化报道特色,找到自身的定位和生存空间。本文以深圳卫视四川芦山地震报道为例,分析地方卫视如何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的报道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记者》2013,(6):20-22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雅安全市遭受重创。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强烈地震。雅安受创更甚,芦山、宝兴、天全、荥经、雨城、名山、石棉、汉源六县二区无一幸免。2008年—2013年,五年,雅安,两次地震之殇。作为当地主流媒体,雅安日报传媒集团见证了雅安这五年的起起落落,从受灾到重建,从重建到再度受灾。  相似文献   

11.
四川雅安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快速反应,紧急启动应急预案,进行了持续九天九夜的《"4.20"芦山地震特别直播》。在应急直播中,新闻频率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紧急发布权威信息,独家抢播李克强总理声音,科学编排直播节目为灾区人民服务、为抗震救灾服务,成为四川广播电视台应急广播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12.
与五年前的四川汶川地震相比,今年4月20日发生的四川雅安芦山地震中,媒体的表现有了明显进步,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所产生的巨大效应是这一进步中尤其引人瞩目的亮点。在各类媒体将记者紧急派往地震灾区的同时,媒体的官方微博、移动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共账号等新媒体形态的产品也频频推出,发挥各自的能量。借助社会化媒体的平台,编辑记者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创造出了更丰富的内容、更多元的视角和更具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可以说,雅安地震不仅是对中国社会危机应对和政府管理的一次考  相似文献   

13.
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对任何媒体来说都是一个巨大考验。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报社旗下的中国军网第一时间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报道.从4月20日至30日.共发布抗震救灾稿件7861篇.其中自采文字稿1046篇、图片676组(幅)、视频63条,推出“芦山大救援”大型网络专题、“子弟兵驰援芦山”视频专题、“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图片专题和“地震灾后防病防疫工作”知识性专题.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彰显了军队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祭日未临,又蒙新殇。尽管有着"熊猫首都,生态天堂"的美誉,但雅安这座宁静秀丽的城市,在最近五年都遭受了太多的苦难。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雅安全市遭受重创。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特大地震。雅安土地再遭流血之痛,芦山、宝兴、天全、荥经、雨城、名山、石棉、汉源六县二区无一幸免。作为当地主流媒体,雅安日报传媒集团见证了雅安这五年的起起落落,从受灾到重建,从重建到再度受灾。作为当地媒体人,雅安日报传媒集  相似文献   

15.
任笑晨 《今传媒》2014,(5):120-121
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地震,再次引起了我们对灾难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讨论。在雅安地震报道中,蒋林因其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理智冷静,客观真诚,被众多人称为媒体报道的典范。本文笔者以蒋林为例,试述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16.
潘頔 《新闻前哨》2013,(7):100-100,106
汶川大地震的剧痛刚刚平复,强震再度袭向四川雅安,以不到1分钟的时问,改变了雅安的面貌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然而,与2008年汶川地震不同的是,当时,社交媒体在中国尚未兴起,而现在,拥有即时、迅速等优势的微博,以其透明、多渠道和全方位的信息发布,在此次地震报道中传播优势凸显,为雅安地震救援做出了不可低估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2013年4月20日8时零5分,四川芦山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极大的损失。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立即行动起来,政府科学、有序地组织施救,社会广泛动员参与,灾区人民努力自救。我们一定有信心,也肯定能够打赢芦山抗震救灾这场特殊的战役。地震使四川雅安档案系统受到重创。全市9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全部受损,受损面积达1.14万平方米,受损设备设施214台套,初步估计经济损失为3280万元。灾情就是命令。面对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灾区的档案干部表现出一个国家工作人员高度的责任感和一个档案工作者崇高的职业精神。芦山县档案局局长李富民在危难时主动向县委请缨,为救援直升机导航,不幸被飞石  相似文献   

18.
《东南传播》2013,(7):150
4月20日,雅安芦山地震。987私家车广播立即启动突发事件报道应急预案,不问断商播插播灾情,并开通987爱心公益基金账户,共募集了29万多元的善款(其中987爱心基金98364万元、光彩促进会10万元)。  相似文献   

19.
韩勇  吴彬 《军事记者》2013,(5):14-15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的特别行动,这又是一场彰显人间大爱的动人篇章。4月20日上午8时02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里氏7.0级强烈地震后,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全力投入抢险救灾。记者跟随救灾部队第一时间来到地震重灾区,在完成好采访报道任务的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人民子弟兵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  相似文献   

20.
雅安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开设了官方救灾微博——“@雅安芦山抗震救灾”,实时发布救援信息,与民众进行互动交流。协助救灾行动。微博在公开灾情、普及自救知识、组织救援方面的便利性和有效性,再次被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