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户宅基地演变过程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应斌  杨庆媛 《资源科学》2015,37(3):442-448
基于农户视角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成为当前学者归纳总结农村发展及其土地利用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文献归纳与综述方法对农户层面的宅基地利用现状、内部结构、形态、功能、文化景观进行回顾与分析基础上,从农户宅基地演变内外部因素与人均用地标准调控等方面剖析其动力机制。认为在农户层面宅基地利用演变等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选择方面,以村域为基本单元,运用"3S"技术将农户问卷调查的社会经济属性数据与宅基地空间属性数据进行链接,注重农户宅基地演变驱动机制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在研究视角方面,将社会经济转型耕织于农户宅基地演变及其调控研究的全过程。在研究内容方面,将农户生计转型及其行为决策融入宅基地演变动力机制及其调控策略分析框架,根据农户分化及其宅基地功能和需求层次,从宅基地功能类型划分和用地标准控制及聚居点类型体系构建等方面探讨其调控策略,并设计多元化的政策措施。同时,应强化农村宅基地流转和退出背景下农户用益物权及其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探索促进农村宅基地高效集约利用的空间重构体系,研究农户行为方式及其收入水平与农村宅基地演变耦合机制,为分类指导农户宅基地用地标准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治中农民居住方式变化的生态环境行为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会广  李浩华  张耀宇  邹伟 《资源科学》2013,35(10):2067-2074
土地整治带来了农民由分散到集中的居住方式变化,由此也对农民生活及农村生态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本文基于南京市高淳县、溧水县以及六合区18个村183个农户的调研数据,分集中居住(10个村,101个农户样本)与分散居住(8个村,82个农户样本)两个组,并运用描述性分析、对比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对集中居住区与分散居住区农民生态环境行为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 土地整治中农民居住集中化,与此同时其生活方式、生态环境行为方式也出现了与分散居住区农民显著不同的变化.集中居住区农户与分散居住区农户相比,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置方式、能源及户厕使用种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集中居住区农户生活废物废水的处理方式得到好转,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因下水管网建设不完善或缺少处理设施,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大多集中后外排,这种排污模式对社区外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使农民生活排污的外部性影响由社区内转变为社区外.这对今后改进土地整治工作而言,必须考虑到农民居住方式变化的生态环境行为效应.在相应评估基础上的土地整治才能处理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生态之间的关系,对三生空间格局的优化才具有真正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价值.  相似文献   

3.
宋伟  张凤荣  陈曦炜 《资源科学》2008,30(11):1694-1699
论文探讨了土地利用规划中村庄迁并工作的公众参与方法、结果和结论。首先,运用自助法(Bootstrap)抽取了北京市海淀北部地区15个村的150家农户,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农民参与到土地利用规划中村庄迁并方案的制定之中。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了农村村民的基本情况、居住现状,村民对土地利用规划中村庄迁并模式、房屋拆迁安置方式的看法等几个方面的内容。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①64.67%的农民对于目前的居住现状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只有12.00%; ②38.90%的农民表示愿意居住楼房,而不愿意居住楼房的农民比例则达到61.10%;随着文化程度的增加、年龄的降低、收入的降低,农民愿意居住楼房的比例逐渐上升; ③农村房屋拆迁后,希望得到货币、房屋和另行审批宅基地安置方式的农民比例分别为20%、32.94%和44.71%;假如农民失去耕地,56.94%的农民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社会保险,25%的农民希望解决就业,其他选择较少。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村庄的迁并工作应该谨慎进行; ②村庄的迁并模式应该多元化,不应过分强调居住楼房; ③房屋拆迁安置方式应自主化,征地应社会保障先行。  相似文献   

4.
一般主流观点认为,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融资主要依赖于民间借贷活动,但是在对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农户的借贷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后的结果表明,该地区大部分农户都从正规金融机构——农信社获得了信贷资金。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与从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为,研究影响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傅艳华 《大众科技》2009,(10):59-60
真正的居住应当实现空间的自明、聚集与栖居,当前高层住宅主体公共空间的缺失就是忽视了这一原则。文章从环境行为心理的角度入手,对现代高层住宅主体的公共空间与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心理认同的方式进行分析,倡导居住空间的高聚合状态为合理的设计思路,并提出可识别性、可定向性、邻里感受和可情境性四方面的空间属性,促进高层居住从“狭义居住”向“广义居住”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玛纳斯县部分农村农户进行实地的走访调查,从农户的借款来源、农户借款金额、农户期望获得贷款的期限、农户信贷需求获得响应情况,农户借款满意度、农户借款行为的担保方式和农户偿还贷款特征等方面,研究玛纳斯县农户小额信贷的基本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玛纳斯县农户小额信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农户小额信贷产品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农户小额信贷机构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  相似文献   

7.
李小云  刘慧  杨育凯 《资源科学》2015,37(11):2261-2270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明确农户生产行为是否受此影响,是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关键。以华北平原为例,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微观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评估干旱及生计资本等因素是否影响农户生产要素投入及其影响在不同类别农户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干旱影响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是农户应对旱灾的主要措施之一。生计资本差异也对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构成显著影响,尤其是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越丰厚,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相对越少。此外,农户内在特质和外在自然经济条件也是影响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农户家庭基本状况、种植结构和所在村的自然地理条件等。为提升农户应对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相关政策制定应根据不同因素影响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8.
基于安徽省金寨县农户的调查数据,选用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宅基地退出意愿与退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对比其差异。结果表明:(1)整体上农户退出意愿较高,明显大于退出行为,退出意愿与退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呈现整体一致、局部差异的特征;(2)退出意愿是农户处于理想状态下的选择,其影响因子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退出行为是农户处于现实状态下的选择,其影响因子为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提高其指令性规范;赋予农户利益诉求机会,同步提高农户退出意愿与退出行为;开展宅基地价值评估,给予农户足额全面补偿。  相似文献   

9.
本本研究目的在于探明各影响因素对农户流转意愿的影响程度。研究方法:基于焦作市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计量模型对影响农户土地流转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流转空间、流转补偿费用对农户流转意愿影响显著。政策建议: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政策,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和合理构建农地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明确农户生产行为是否受此影响,是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关键。以华北平原为例,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微观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评估干旱及生计资本等因素是否影响农户生产要素投入及其影响在不同类别农户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干旱影响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是农户应对旱灾的主要措施之一。生计资本差异也对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构成显著影响,尤其是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越丰厚,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相对越少。此外,农户内在特质和外在自然经济条件也是影响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农户家庭基本状况、种植结构和所在村的自然地理条件等。为提升农户应对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相关政策制定应根据不同因素影响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1.
黄砺 《资源科学》2020,42(2):298-310
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户多宅”“一人一宅”“建新不拆旧”“少批多占”等违反相关法律的农户隐性占地行为,迟滞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本文以农户隐性占地行为为出发点,在宅基地功能属性变迁的研究视角下,探讨了农户隐性占地行为出现的根源以及宅基地制度相关试点改革的政策取向。首先,通过回顾宅基地计划分配制度与宅基地功能属性的变迁,发现现行的宅基地计划分配制度是建立于居住保障属性之上,一定程度上无法适应宅基地居住保障属性减弱以及资产属性彰显的社会现实。然后,本文分别从理论模型和现实情景的角度出发,来刻画分析农民如何通过宅基地的隐性占有行为来突破计划分配制度的限制。最后,通过整理部分宅基地改革试点县域的政策文本,发现目前的试点改革工作是从“维护宅基地的居住保障属性”与“适应宅基地资产属性彰显”这两个维度同时展开的,且前者明显受到试点县域的青睐和重视,而后者的改革则显得举步维艰。只有同时兼顾宅基地的居住保障属性和资产属性,才能实现对农户宅基地隐性占地行为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2.
梁流涛  曲福田  诸培新  马凯 《资源科学》2008,30(10):1525-1532
构建了农户兼业对土地利用行为及其效率作用机理的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以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利用分组比较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包络分析(DEA)等方法分析不同兼业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和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兼业类型对农户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不同类型农户的投入行为、施肥行为、土地利用程度、土地经营规模存在很大的差异,从总体上说,兼业农户的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化肥施数量、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低于纯农户,在兼业农户中二兼农户又低于一兼农户;同时,不同的土地利用行为又导致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从DEA效率来看,一兼农户略大于纯农户,并且二者都远远大于二兼农户,这说明农户适当进行兼业经营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当兼业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区农户生态补偿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和统计学的Multinomial Logistic方法,研究生态补偿机制中微观经济主体-农户的行为与选择的问题,确定农户是否具有生态补偿意愿,及影响农户生态补偿意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有近51.5%的受访农户接受生态补偿政策,23.7%的农户不愿意实施生态补偿政策,还有16.3%的农户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选择维持原样的农户占8.51%。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揭示出收入水平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农户的生态补偿意愿;就业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激励农户的生态补偿意愿的重要因素;农业比较收益低下是造成家庭人口数量多的农户生态补偿意愿高的根本动因;农业经营者老龄化现象是导致生态补偿意愿下降的重要原因;而农业生产流动资本投入的增多将弱化了农户的生态补偿意愿。由此得出,生态补偿的实施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维持农民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扶持农业优势(支持)产业形成,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收益是生态补偿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农地整治权属调整中农户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梅  汪文雄 《资源科学》2018,40(1):53-63
农户关于农地权属调整的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关系不仅是农地权属调整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为了探索农地整治权属调整中农户认知与行为的内在联系,本文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通过对湖北省7个市(县)644个农户的问卷调查,运用相关性分析法检验农户认知与行为的相关性,并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受访者个体和家庭特征、耕地资源特征、村集体特征等因子对农户认知和行为影响的偏效应差异。结果表明:农户的认知状况在认知机制内部表现出不均衡性,农户行为的积极性缺乏;在一致性检验中,相关性分析和模型计量的结果均显示主观规范与行为的一致性较高,行为态度和认知控制与行为之间基本上不具备一致性。在此研究结果基础之上,提出关于信息公开、宣传动员、发挥组织作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此促进农地权属调整工作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5.
采用聚类分析和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巴州174个番茄种植户技术需求的优先序及相关决策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其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肥料、市场价格信息及销售服务、新品种是番茄农户急需的技术,农户对选择番茄品种、销售渠道、解决困难的方法等各不相同,并提出了进行有效技术推广和提高番茄农户种植技术科技含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选取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和河北省蔚县西金河口村两个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地区的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两地农户农业技术采用现状、农民自身农业技术传播、农户视角农业技术供给状况评价及农户农业技术的需求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发达地区农户对栽培新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需求强烈.农户采用农业技术主要受收益和市场风险的影响,采用技术的主动性、创新性强;而欠发达地区农户仍停留在对农药、化肥等传统农业技术产品的需求上,采用农业技术主要受资金的影响,采用技术的主动性差.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随着网络检索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数据库检索平台也在不断更新,尤其是检索结果显示界面增加了许多新功能.但依然存在着无法满足用户检索需求的状况.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基础,对网络数据库用户利用检索结果显示界面的选择行为进行了分析探讨,揭示了用户检索结果选择行为的基本类型与特点,并结合目前我国网络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界面的发展现状提出一些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虽然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但是为了防止空间分异演变为社会分化或社会隔离必须加以控制.武汉市是全国最早开展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城市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规模,但是其建设速度仍然无法满足大量中低收入居民的需要.在供需不平衡的前提下,经济适用房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一方面造成经济适用房购房者在居住空间被动选择,并可能加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另一方面无法在居住空间选择上和满足弱势群体居住需求上体现社会公平.文章得出结论:在进一步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同时,必须建立完善和公平的经济适用房的运行机制,这样才能一面控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加剧,另一方面体现经济适用房存在的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运用Agent建模方法,设计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决策模型,通过农户选择人工秸秆焚烧还田作业(传统耕作技术)与自购农机或购买专业服务进行秸秆粉碎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对比,研究政府补贴、管制(惩罚)、农技推广(信息诱导)三种政策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动态影响。发现以影响耕作成本的价格杠杆调节机制的补贴和惩罚措施都有助于减少农户秸秆焚烧行为,但提高补贴比惩罚对诱导主动积极型农户采纳效果更为明显;三种政策相比,对环境认知程度较低的农户而言,通过成功的信息诱导措施来刺激农户偏好对采纳决策影响具有最佳效果;从政策影响农户选择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方式而言,提高政策刺激强度会促使农户倾向选择购买服务来实施保护性耕作。  相似文献   

20.
传统城市规划多注重城市空间要素的重置和分配,近两年主体功能区划、国土空间规划盛行,将土地与空间二要素融合并进,但还未将规划核心转移至公众感应空间。行为地理学指出感应空间对公众行为存在一定程度影响,本次研究则是以乌鲁木齐市为佐,以应届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为视角分析应届大学毕业生感知空间的构成及特点。研究表明,乌鲁木齐市应届大学毕业生感应空间基本特点受区域空间范围、核心建筑及场所、居住空间模式转变影响,表现出多民族地域文化特点和向心内聚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