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多数学者通过论证“孔子并不认为有‘生而知之者’”来为孔子辩护,但是这种解释不符合孔子的原意和历史的真实。孔子其实是认为有“生而知之者”的;他所说的“生而知之者”并非指“生下来就懂得知识的人”,而有其特定的含义,即:“一个人身体和智力成熟后,凭着很高的天赋,尚未经过专门求学,就有极高的对道德和社会伦理的感悟力,就能明白孔子心目中的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2.
1.“新语文教育”的提出“新语文”三个字是学者任不寐先生在1999年为编教材而提出的,但他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阐发。我提出并系统论述的是五个字:“新语文教育”。2000年17期《语文教学通讯》发表了我的《“新语文教育”论纲》。1997年开始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相似文献   

3.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因此,《孔雀东南飞》历来都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可是各套教材对诗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中“故”字的解释却是不尽相同、奠衷一是。这不仅有损于教材的权威,而且不便于师生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孔子强调的"好学"精神,实质上标志着夏、商、周代以来人文精神发展的高峰。其目的是期望个体通过不断的学习,促成理性自觉,并最终借此实现共同的社会理想。孔子所说的"成人""好学",均是指个体不断自我完善的终身学习过程。这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基石之一,其本身也是一种美德。  相似文献   

5.
孔子所谓"君子之德",属于伦理道德,有别于习俗道德.在道德人格意义上,非"君子"即"小人"、非"小人"即"君子"的观念,不符合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易经》之文献载体“韦编三绝”中“编”的对象及孔子时代“易”之流传特点.通过考证认为“韦编三绝”所“编”对象为甲骨,孔子之前“易”的主要流传载体是简册,但也不排除甲骨一类载体.  相似文献   

7.
说“殷”     
  相似文献   

8.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塑造着我中华民族的文学性格,孔子是第一位对《诗经》进行评论的文艺批评家,他对《诗经》的评论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文学理论。孔子对《诗经》的评论,有思想的、艺术的,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的,还有美感作用的,有就《诗经》中某一篇的品评,但总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相似文献   

9.
儒家创始人孔子对文艺的特征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的社会作用、文艺批评中政治与艺术两个标准、内容与形式等诸方面都作了较为符合文艺特性的论述。这一切建构了孔子文艺观有机统一的体系,至今仍值得我们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我在《论孔子正名学说》(《甘肃师大学报》1979年第三期)一文中,主要以《论语》的本文为根据证明了:孔子“正名”的意思是正确理解词义和正确用词,不能解释为“正名分”。刊出之后,觉得光是那样论证还嫌不够,因为“正名分”说的主张者在论述学说的内容时,往往是大量引用孔子以前和以后的资料,对于《论语》本文引用反而很少。因此,想要廊清蒙在孔子正名学说上的重重迷雾,还需要对孔子这一学说的源与流作必要的论述。这就是本篇所要讲的。  相似文献   

11.
论孔子与“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的思想是孔子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权”包括3个方面:维护周礼之“权”,解决矛盾之“权”,人生哲学之“权”。“权”的思想是孔辩证法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2.
(一)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生活在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末期。孔子在政治上主张“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修成康之业,述周公之训”(《淮南子·要略训》),偏向于复旧、保守;但在教育上,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最后地打破了垄断文化教育的奴隶主贵族的“类”,完成了由“官学”到“私学”这一发展过程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孔子最早研究修辞。应该说,他是我国修辞学的开拓者,奠基人。孔子的修辞理论一部分保留在《论语》一书中,另一部分保留在其它古籍里。这些理论虽然是片断的,不系统的,但却是零珠碎玉,见解精当。如果把这一些零珠碎玉搜集起来,加以分类汇编,并作些阐释工作,就一定能显示出孔子修辞理论的完整性。这样做,不仅是确立孔子在中国修辞史上地位的需要,也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修辞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孔子推崇《诗经》,这在《论语》和《孔子家语》1多有反映:"不学诗,无以言",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解读;"诗"三百、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的总体评价;虽重"诗教",但就"六艺"之间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诗"的最终旨归应为促进礼和乐的培养。孔子"诗教"观始终围绕"君子"这一理想展开,具有强烈的道德说教色彩。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史学界将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视为孔子站在没落权隶主贵族的立场,反对社会改革和进步的主要依据。本文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一看法的理论基础是“战国封建论”,而“战国封建论”并非学术界的共识;若从“西周封建论”出发,则可做出新的诠释,即“克己复礼”是符合春秋时期社会稳定和发展要求的正确思想,在历史上是有进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身"的造字意义为妇女怀孕之"大腹也";"■"也是"身",为其"反身",是"象大腹的孕妇形"。"殷"由"■"和"殳"所组成,而古今释义却见仁见智。通过对其所构成之古形体和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考辨,认为"身"(■)与"殷"记载的是孕妇由孕而产的整个过程,即"身"(■)为怀孕之象形,以大腹为其表征;"殷"为生产之时的会意字,其中"■"为产妇大腹之身,"殳"为助产之象,"殷"即在他人之帮助下而生产的会意形状。  相似文献   

17.
18.
孔子儒家思想以人为本,关注人生和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中有全面而深刻的关于人的思考,他认识到人需要物质生活基础,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去实现人生理想,还有审美和宗教的需要等。中国有辉煌的古代文明,在接续传统血脉、复兴儒家思想的今天,深入认识孔子的人论思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嘉应学院学报》2017,(7):32-37
一般人以为,孔子治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注重经世致用,即所谓"入世",而与脱离俗世之束缚即所谓"出世"思想无涉。我们认为,此种看法的后半部分与事实相去甚远。事实是,孔子毕生心向大道,"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即便是不得已而"隐居",孔子也是以实现平生志向为依归。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是,孔子曾长期处于"退隐"即由仕而布衣的平民化时期,这在一般人是人生最为失意、失落或最为沮丧的时期,而对于孔子,倒是一个自我砥砺而渐趋超凡入圣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论语》中,"仁"的起点虽然是家庭,但却可以无限地向外推广和延伸。仁民和爱物不仅仅是人际之间的同情和恻隐之心,也是某种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是连在一起的,一定意义上讲仁民是以爱物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仁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人的眼前利益",而是以"人究竟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物",追问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强调人的生存、人的价值不仅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而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