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改革是基于课程的“理性”,为了“理性的课程”的实现而展开的;同时,课程改革也必须着眼于课程的实践基础,关照课程改革的“合理性”条件。辩证分析课程改革的理性与合理性的关系,审视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境遇与根源,以建构正确的课程改革观,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2.
教学方法改革是当今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学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但长期以来,教师在研究讨论“教学方法的改革”时,过多地关注“教法改革”,而对学法改革有所忽视,也就是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较少研究学生应采取怎样的学习方法来配合教师的教法,以达到协调一致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中小学考试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攻坚战,而命题评价改革又是其中的关键点.无论是中考改革、高考改革,还是日常的教学评价改革,始终回避不了笔试改革.而笔试改革的关键在于命制出高质量的试题.对于数学课程来说,高质量的数学试题(即通常所说的“好的数学试题”)的核心是数学试题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4.
欧洲近代的“开明君主”改革和法国的启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8世纪,欧洲的一些君主为了适应当时国内形势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们或公开打着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开明君主”的旗帜,或表面上反对启蒙思想而在实际行动中则以启蒙思想为指导,所以这些改革被称为“开明君主”改革。当时较为名的奥、普、俄三国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在制度转型比较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几乎接近一致的看法是,中国改革之所以比俄罗斯改革较为成功,就在于中国选取了“渐进式改革”的路径。但他们中很少有人看到另外一面,即中国“渐进式改革”具有矛盾累积的性质。即随着改革的深入,矛盾越发突出。而俄罗斯“休克疗法”所造成的矛盾却是暴发式的,在经历了暴发式后,  相似文献   

6.
以加入“WTO”为标志,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后WTO时代”,这之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特质是以改革促开放,而“后WO时代”,则不可逆转地转变为以开放促改革。  相似文献   

7.
胡平  周琴 《云南教育》2005,(34):3-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们在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等诸多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而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学生评价,则更为“万人瞩目”。学生评价改革的理念、方法和机制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程改革的“牛鼻子”,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方向。今年暑假,笔者就学生评价改革的现状走访了几位一线教师,并借此机会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学生评价。  相似文献   

8.
公共行政改革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同时也与任何组织发展和持续变革过程一样,会面临许多悖论。要顺利推进改革进程,实现改革目标,就要首先从正确认识这些“表面上看起来相互矛盾而实际上可能都正确的观点”入手。  相似文献   

9.
“渐进式改革”不断分泌出阻碍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因素,改革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改革本身。所以,随着改革的深化,改革所面临的阻力也在逐步加大,“渐进式改革”进行到目前这个阶段,必然要向“攻坚式改革”转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熊召政的《张居正》使我们有可能借助于一个虚构性的文本来思考关于改革的话题。对于改革家的张居正而言,何以“成于改革,毁于改革”?对于由张居正所推动的这场改革运动来说,又何以“成于张居正,毁于张居正”?这里是否包含着千百年来困扰中国改革的死结?《张居正》揭示了张居正改革最终未能完成制度性的设计,使体制有一种自我适应和调整的能力,而仅仅依赖于体制内个人的良知与威权,则难免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汉武帝进行大规模经济改革。制定一系列“新政”。“新政”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财政问题。“新政”的实施,为封建财经制度及政策的改革和规范化开了先例。并为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物质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前,课程改革已成为整个教育领域的“动感地带”,课程文化也应社科人文领域的“文化热”之运而悄然兴起、方兴未艾。文化型课程改革需要加强课程文化的实践品格与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之间的整合、融合与和合研究。文化型课程改革旨在培养、铸就自己的文化品格.文化品格的提升和完善,是课程改革成熟与成功的标志。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集中体现在:“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处理:更宽阔视野下的知识观问题;文化型课程改革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自觉和生命自强。  相似文献   

13.
公开课历来被视为日常课堂改革的“先锋”,但这种先锋的作用却因疏离“原生态”而日渐弱化。公开课要引领课堂改革,必须改变孤芳自赏与高傲,以亲和的面孔与日常课堂“牵手”。现呈现几篇公开课“变脸,,的案例,以透视实践者追求课堂“原生态”的行踪。[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实践证明,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能否不断向纵深发展,关键取决于下一阶段的攻坚工作。我们知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展开的。基本“普九”以后,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是基础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巩固提高工作的关键就是要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怎么都行”——学校改革研究的后现代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校改革研究的“方法中心”的科学主义取向,使它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尴尬。后现代思想对“方法中心”的否定给教育改革研究带来了广阔的选择道路。学校改革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追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而不是发现普适的“规律性”,所以它取“问题中心”,在方法上“怎么都行”。这一后现代视角将促使教育研究走向学校生活,走向平民化,而叙事研究是一种较为合适的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6.
“戴着镣铐跳舞”是一些人对所谓“现有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形象描述。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这是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教学评价是“镣铐”,是跳好新课程改革之“舞”的最大阻力,是应突破的瓶颈,是应服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对此,我认为,这些观点粗看似乎有道理,细究未必符合事实。因为束缚基础教育改革之“舞”的“镣铐”是发展问题,而不是评价问题。教学评价只有在新课程改革中自我完善,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发挥好检验监督功能,才能和课改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才能使课改之“舞”跳出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张海英 《现代教学》2006,(10):41-42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经进入了全面实验的阶段,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认识到课程改革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即课程设计和教师。课程设计是课程改革的“技术因素”,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中的“人的因素”。只有实现了两者的统一,新课程实施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教师应在新课程标准下转变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教育改革。这场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而改革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观念的转变,新型教师应树立“以奉献为荣”的职业观、“人人可以成功”的人才观、“平等互助”的师生观、“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观。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9.
《今日教育》2009,(9):13-13
八年,—场新课改可以改变什么?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是对一项改革的通常关注。然而,重庆市教科院却在八年的风雨兼程路上洞悉——改革最根本的意义不在于“改变”,而在于“发现”。  相似文献   

20.
根据教育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转变了人才培养的模式,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学生之间因适应能力高下而两极分化,就是其中一个较为凸显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两极分化”中的另一极——“学困生”问题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困生”问题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