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40、5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转折时代,从文学观念到文学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文学体制的改变与建立是中国文学能成为“当代”的重要标志。它有效地实现了当代社会与文学的互动,促使文学作家、作品和读者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就当代文学体制之下作家的思想改造问题展开讨论,说明文学体制与作家身份之间所发生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矛盾,促使作家形成新型的主体认知与行为方式,从而制约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
当代满族作家文学,在少数民族文学中、在中国文学中均占重要位置.老舍是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满族作家成为抗战文学的主力军,老中青三代作家创作势头正劲,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3.
陈子善先生在2005年9月8日做客人民网文化论坛时说:"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假定说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最伟大的作家只有一个的话,那当然是鲁迅,但假定要举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第二位优秀的作家的话,我就举张爱玲.  相似文献   

4.
王蒙:中国意识流小说的重要实践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意识流文学是20世纪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许多作家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小说创作,其中王蒙是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首倡者与重要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5.
对于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学院派色彩的京派作家群体的探讨,以往的研究者往往过分强调京派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在关联,本文意在探讨京派作家与外国文学(尤其是与外国诗意抒情小说)的关系,并探寻京派小说在中外文学的交流与融汇中形成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6.
《"人与事"中的文学社群:现代中国文学社团和作家群体文化生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版)是杨洪承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研究领域中的又一新成果。《"人与事"中的文学社群》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社团与作家群体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的范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写作,即以邵洵美、章克标为代表的都市唯美—颓废人(包括部分创造社成员)和“新感觉派”作家。这些人徘徊在都市化的颓废和左翼先锋意识之间,作品带有早期现代主义特征。在将其本放入上海这个殖民化通商口岸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后殖民性、民族身份、纨绔诗人等理论话语均可获得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8.
《水星》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然而它打破了当时北平文坛的沉寂,消除了南北文学观念的分歧,其在沟通学院派与文坛关系方面的功劳也不可忽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把《水星》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会发现京派作家、左翼作家、中间派作家在《水星》中形成了"三家鼎立"的创作局面,且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文学合流的趋势。如此,探讨《水星》小说及其合流现象,有助于我们近距离触摸20世纪30年代文学多元共生的历史场景,有助于我们了解20世纪30年代文学发展嬗变的历史轨迹和真实面目,也有助于我们明确《水星》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奥地利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20世纪欧洲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卡夫卡被称为“荒诞文学之父”。说起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人们首先就会想起他的《变形记》,短篇小说《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月号上。这篇小说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读者的极大讶异与关注。《变形记》作为卡夫卡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洪汛涛先生是20世纪一位享有盛誉的儿童文学作家,又是一位深孚众望的教育理论家。洪汛涛先生创作的童话作品《神笔马良》被列为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其中的神笔马良形象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今年是洪汛涛先生创作《神笔马良》六十周年,也是他倡导的"童话引路"实验三十周年。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上海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采芹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将于2014年4月11日下午在上海图书馆隆重举行"纪念洪汛涛创作《神笔马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前期逐步形成并在中期鼎盛的现代派,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因施蛰存于1932年出版《现代》而得名,实际上包括现代诗派和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在当时中国发展是有其发展背景的。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都市迅速崛起,物质层面的繁华为中国现代作家发掘、拓展其感觉提供了基础。再次,西方现代主义的陆续引入为中国作家的文学实验提供了必要的参照。新感觉派受到了显尼志勒的心理现实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蔼里斯的性心理学以及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家,在接受外来影响之时立足本身传统文化创造的新感觉派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当下及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讨论中,一批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者们集中探讨了现代文学的文学观念,作家的写作途径,重建作家身份,以及对于日常经验的创作回归等几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细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中国现当代作家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都能够感到强烈的父子冲突。作家余华在谈论到其创作时承认受卡夫卡影响深远,余华的写作具有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特色。这两位作家在塑造父子关系中带有颠覆传统的叛逆性,但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在细雨中呼喊》这部作品较为成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的特点,又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我们对于新文学传统主要强调了五四文学在与世界文学联系中所产生的现代性思想,而相对忽略了在与“民间”联系中所产生的新的审美倾向,实际上中国的“民间”与“世界文学”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作家的精神资源。20世纪知识分子与民间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四种富有代表性的模式:1.世纪之初,启蒙与被启蒙者是两者关系的第一种模式;2.30年代,知识分子与民间的关系产生微妙的转移;3.4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的启蒙者身份丧失殆尽,这种关系模式持续到70年代末期;4.90年代,作家亲历民间。民间理念渗透在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构成了20世纪中国作家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上,裕固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人口只有一万余人却有着丰富的文学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裕固族作家文学的创作与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裕固族作家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可以发现裕固族作家文学经历了八十年代初潮期研究的基本空白,九十年代涨潮期研究的开始活跃,21世纪以来续潮期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大致轨迹。通过对裕固族作家文学研究历史的回顾,本文探讨了裕固族作家文学创作以及研究的一些缺憾及原因,以期新世纪在新老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推进裕固族作家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全面、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0月,印度驻沪总领事馆和上海市作家协会联合在上海市作家协会大厅举办心灵之桥——庆祝泰戈尔诞辰150周年泰戈尔诗朗诵会,纪念这位印度大文豪与上海的文学情缘。这是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与上海市作家协会连续第三年举办纪念泰戈尔的诗歌朗诵会了。印度驻上海总领事戴思锐女士和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赵丽宏等百余位中外作家、学者、文学爱好者参加了此次朗诵会。泰戈尔曾于1924年4月、1929年3月与6月,三次  相似文献   

17.
无政府主义是20世纪初在中国影响较大的政治思潮之一,在几十年的传播过程中,逐渐溢出了政治领域,向中国文化,文学渗透,以其激烈的反抗精神和乌托邦的理想引起了不少作家的兴趣,使这一思潮与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发生了密切联系.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者对这一领域给予了一定关注,也取得了部分成果.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政府主义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另一类是无政府主义与作家思想的研究,以对巴金的研究最为突出,此外还有关于鲁迅与无政府主义、郭沫若与无政府主义、周作人与无政府主义的研究等等.系统梳理这些学术成果,并作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8.
奥地利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是20世纪欧洲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卡夫卡被称为荒诞文学之父。说起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人们首先就会想起他的《变形记》,短篇小  相似文献   

19.
作家迁徙是20世纪40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茅盾、废名等作家因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华大地上四处迁徙,是作家个人性迁徙的典型;香港文化人大营救是作家集体性迁徙的典型。作家迁徙呈现出自身特点:作家集体性迁徙与个人性迁徙并存,作家迁徙与民族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作家迁徙促进了抗战文学的繁荣与文学空间的拓展,对抗战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邓雪文 《文教资料》2014,(29):79-80
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作家自传形成了一个发展的高峰,许多作家书写自传,作家自传在当时文学市场的销售情况也空前火爆。研究三十年代作家自传的发展,无法回避现代出版对其的影响。本文具体探讨三十年代多种现代出版手段如何推动作家自传的繁荣和畅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