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崭新的内容,阔大的视野,表现了时代和革命给予人们的深刻影响。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以广阔的社会现实和火热的革命运动为背景,把作品的人物置放在时代激流的旋涡中去刻划、去表现,《倪焕之》不能不算是最早的一部。强烈的时代精神是这部作品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也是最成功的地方。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茅盾在《读倪焕之》一文中,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誉为“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2.
《作文》2023,(19):64-65
<正>作家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和文学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07年,他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个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8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相似文献   

3.
《倪焕之》是叶圣陶1928年连载于《教育杂志》上的一部长篇小说。长期从事乡村教育的作者,通过主人公倪焕之的奋斗历程,寄托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80年过去了,时过境迁,但在这个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时代,作者对教育的真知灼见仍具有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是与现代中国伟大的思想文化巨人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鲁迅 ,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移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 ,用文学、用小说来思考时代的要求 ,记录时代的步音 ,参与时代发展的旷代巨人 ,他的影响 ,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其它任何作家所不可比拟 ,他思想艺术的某些特质 ,在中国现代文学整体面貌上打下了鲜明的印记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中国现代文学是“鲁迅时代”的文学。 1918年 5月《狂人日记》的发表 ,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 ,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其小说集《呐喊》、《彷徨》堪称中国…  相似文献   

5.
《倪焕之》是叶圣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茅盾称为一部“扛鼎”之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评论者们基本延续了茅盾对《倪焕之》所作的评价,从时代性、社会性以及革命性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评析。但是,随着时代气候的改变和研究视野的拓展,一些评论者试图倡导回到作品本身和作者独特的创作方法上来,重新认识和评价《倪焕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即关注评论者对《倪焕之》所做的这种评价转变,主要从作品的文学史地位及主人公形象的再评价中,分析现有评价中提出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6.
《多收了三五斗》是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叶圣陶(1894-1988)是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他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  相似文献   

7.
《倪焕之》是叶圣陶1928年连载于《教育杂志》上的一部长篇小说。长期从事乡村教育的作者,通过主人公倪焕之的奋斗历程,寄托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80年过去了,时过境迁,但在这个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时代,作者对教育的真知灼见仍具有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     
叶圣陶,又名绍钧,是我国“五四”以来的著名作家。江苏省苏州市人,一八九四年十月出生于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一九一二年中学毕业,因无力升学,辍学当小学教师,达十年之久。一九一九年开始写怍。他的早期作品大多取材于受压迫受剥削的下层劳动人民的不幸遭迂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压迫下走投无路的艰苦生活。一九二一年同茅盾、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其后主要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担任编辑工作,也曾在上海的大、中学校教书。一九二四年发表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比较成功地再现了某些知识分子卑怯、庸俗、自私的心灵,受到了文艺界广泛的注意。一九二八年发表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倪焕之》。这部小说在从“五四”到“五卅”的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倪焕之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晚年积极进行革命武装的创建活动,在军事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的有价值的新思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资产阶级军事教育思想体系。本文试对此问题作些理论上的探讨。一、借鉴苏联孙中山先生从1894年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起,先后进行过多次武装斗争,但都末使资产阶级革命获得成功。孙中山本身并无军队,他常年为借兵筹款到处奔波,历次举事所依靠的力量大多是会党、绿林和暂时依附革命的旧式军队,所以屡遭失败。二次护法失败后,孙中山把眼光转向了苏维埃俄国。在苏俄代表帮助下,他痛定思痛,认真总结以往失败的教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始终情系教育、献身教育的著名小说家,他写于20年代的著名长篇小说《倪焕之》不仅成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走向成功的重要信号,而且也是他的教育情结和历史感受的艺术释放。本文探索了叶圣陶的教育情结与主人公倪焕之的心灵变迁的关系,着力透视了主人公的精神典型意义,并揭示了小说在艺术上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11.
<正>《开明国语课本》最近火了,这部课本已经近90岁了,全书均手抄,配有素雅的插图,被誉为有温度的民国课本,这套教材的作者就是叶圣陶。说起叶圣陶,大部分人知晓的是他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却不了解他在现代文学史上同样具有重要地位——叶圣陶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现代童话集,他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长篇小说。叶圣陶是多面的,除了教育家、作家之外,他还是一名编辑不论是哪一个身份,一以贯之的是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对国家的担当与责任。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史应以文学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它应反映文学创作的概况,总结经验,探讨文学发展的规律。这不是我所能力任的,这里只极简略地介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生过较大影响的文学作品。这十年的文学创作,较之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许多方面都有巨大的发展,虽然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最大的部门之一是长篇小说。前一时期长篇小说数量屈指可数,且都较稚嫩。本时期长篇小说不仅大批出现,而且有不少成熟的高水平的作品。叶绍钧写于一九二八年并随即在《教育杂志》上发表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优秀长篇小说。当时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茅盾就恰当地誉之为“扛鼎”力作。它通过倪焕之这个性格鲜明,思想中渗透着时代的朝露和苦汁的进步知识分子,表现了我国从“五四”到大革命失败这一时期的社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呐喊》与《彷徨》,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即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义革命转折的历史时期。那是一个异常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常沉闷的时代。鲁迅以极为清醒的现实主义方法,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活画出“国民的魂灵”,真实地揭示出人民大众精神世界里不易摆脱的历史沉积,给古老的封建传统以切实的批判。作为现代中国思想先驱的鲁迅,他的小说的深刻思想内容,不仅在五四时期显示丁反封建的战斗光芒,而且直到今天,还会  相似文献   

14.
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因病在北京谢世,继郭沫若、茅盾之后,又一位"五四"文学巨匠告别了文坛.当时,报刊上登载过不少悼念文章,总结他在新文学创作事业中的辉煌成就和在教育事业上的重大贡献.但在这众多的缅怀悼念文章中,差不多都有一个失实之处.即把他的长篇小说《倪焕之》,说成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二七年,中国大革命失败了,我国进步的文艺界并没有被血腥恐怖所吓倒,并没有笼罩在一片悲观失望的气氛里,反而挺起胸膛,高举起革命的无产阶级文艺的旗帜。“太阳社”和“创造社”,就是当年的重要代表。蒋光慈和钱杏邨(即阿英同志)是“太阳社”的两名主将。《少年飘泊者》曾经打动了渴望革命的青年读者的心灵。《死去了的阿 Q 时代》敢于向伟大的鲁迅挑战,对这部杰出作品的评论并不确当,但却提出了一个惹人注日的问题:阿 Q 时代到底死去了没有?我们  相似文献   

16.
从一九二七年“四·一二”政变到一九二九年底,是鲁迅一生中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四·一二”政变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中国革命进入低潮。鲁迅目睹革命的失败,思想受到巨大的冲击。他过去信仰的进化论总想完全被“轰毁”,世界观开始剧烈转变。他虽然一时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但由于他深深挚爱人民,渴求光明;由于他早就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始终没有离开过革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实际斗争;由于他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教育要革命”的思想公开见诸文字,是1966年8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全国都应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其实,这种思想早在他学生时代即已孕育。毛泽东求学的时代,是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19世纪末期,此时恰是中国封建教育步履维艰地迈向现代教育的时代。到20世纪初“废科举,兴新学”,从教育的外部形式来看,中国已开始推行“现代化”的教育。受过封建旧制教育的毛泽东又上了“洋学堂”,封建旧教育与“新式教育”的种种弊端,他都有切肤之痛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是"两头真"的杰出代表,极富个性和价值,集中表现在自我定位、心灵解剖和身份认同上。早年赴俄时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晚年被俘后所写的《多余的话》,就是他献身革命历程一头一尾的真实的内心记录,不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散文珍品,而且为研究现代中国的社会、思想、政治、革命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更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抉择和人格修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道德资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革命政治史、思想文化史上,他都是一个"多余的人"——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渡时代英雄——的光辉典型。  相似文献   

19.
基马尔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的资产阶级独立革命。那次的土耳其革命,在基马尔主义的指导下,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进行了社会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胜利,但最后还是失败了。对基马尔革命,斯大林、毛泽东都有过评价,斯大林着重指出了它产生的条件和特点,毛泽东集中论述了它的发展前途。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基马尔道路“是走不通的”,并且肯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决不会再有一个  相似文献   

20.
董洪励 《历史学习》2006,(12):13-13
人教版(2003年6月第一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9页有一张《新青年》封面,其中中文“新青年”下面有一行外文“LA JEUNESSE”。许多人以为,该外文是生僻的英语单词,就不加追究。其实,该行外文“LA JEUNESSE”为法文单词,意思是新青年。那么,为什么《新青年》杂志封面要标注法文单词呢?这是因为,辛亥革命后,在陈独秀看来,中国的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中国缺乏像西欧那样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思想革命。没有,就要补上,不补上革命就不能成功;成功了,也不能巩固。因此,陈独秀希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走完从文艺复兴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