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3 毫秒
1.
时间过得真快,又到年末了。每当期末考试临近的时候,每个学生最关心的就是自己一学期来取得的成绩。这一次,露露姐姐就和小朋友一起搜索关键词———成绩。提到成绩,你首先想到什么?根据露露姐姐的了解,小朋友最关心的成绩差不多都是“我的语文考了多少分”,“我的数学考了多少分”。让我们拓宽思路吧!在《学生素质报告书》上,除了语文、数学,打成绩的学科还有很多,请你把自己参加学习的学科名称抄在横线上:怎么样,你得了“优”的学科是否仅仅是语文和数学?其实,只要是跟过去相比有进步的,就是好成绩。比如:上学期得“中”,这学期得“良”,…  相似文献   

2.
同学们都知道,“刻”可以表示时间,例如,成语“刻不容缓”和“一刻千金”中的“刻”都是表示时间的。如果有人说现在的时间是6点一刻,同学们也一定清楚现在的时间就是6点15 分。那么,同学们知道一刻等于15分的由来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解释解释。  相似文献   

3.
微笑舞台     
用老秤语文老师:“哪有‘半斤五两’这句成语?”学生:“考数学时,我答‘半斤等于八两’得了零分。”语文老师:“记住,作文时还是用老秤。”评语家长在成绩单上看到老师给自己儿子的评语:您的小孩在学习时善于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视觉器官。对这段话,家长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打电话请教老师,老师回答说:“哦,这是说他时常抄旁边同学的作业,并且抄得很巧妙。”伏笔儿子:妈妈,当你发现有人成绩不好时,是骂他好呢,还是鼓励他好呢?妈妈:我认为还是鼓励他来得好。儿子:这就对啦!妈妈,这次期末考试,我英语只考了50分。QQ综合症小明在QQ上聊天。时间…  相似文献   

4.
“妈妈,你看,你看……”暑假的一天,窗外传来了儿子欣喜的叫声。我探出脑袋一看,原来是儿子拿着成绩单来给我报喜了。我打开成绩单一看:语文60分、数学70分。看着这样的成绩,我激动得眼泪再也抑制不住地往下流。你或许认为我多愁善感吧!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这样的成绩浸透了儿子多少的心血!去年儿子的同学悄悄地告诉我:期末考试的成绩出来了,儿子语文得了50分,数学得了30分,两门功课加起来80分,抵不过别人的一门功课。那天儿子到我这里来了,他一脸的沮丧。我什么也没有说,拿出一个事先买好的礼品盒递了过去:“儿子,送给你的。祝你暑假愉快!…  相似文献   

5.
与子为友     
再过两个月,儿子焕儿就满四周岁了。我常常为怎样教育这个小家伙弄得晕头转向,宠了怕惯坏,严了怕吓着。我找来许多教育专家的书,看一本还好,看两本就找不着北了,看三本四本等于没看——到时还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还是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来相处吧,或许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一天,焕儿看到《狮子王》好看,就跑到书房来缠我:“爸爸,我要你陪我看《狮子王》。”我赶紧点头:“好,好,好!”实际上,我是准备推辞,但他却很认真:“走啊,走啊。”拉住我的手像请客吃饭,没办法,只好随他而去。看了一半,他爷爷说话了:“焕焕,VCD不看了,我们看新闻好吗?”他坚持要看下去,说:“还有一集,看完这一集就看电视好吗?”我们也就只好顺着他。谁知一看,我还真给这部片子迷住了,等我准备再看一碟时,焕儿已依偎在我怀里睡熟了。  相似文献   

6.
哈哈广场     
混合双打两个中学生在放学的路上讨论成绩不好时父母给的“待遇”。甲:“我若考试不及格,除受责骂外,还不让吃晚饭。”乙:“我家更凶。考试得了70分,是女子单打;60分男子单打;要是不及格那肯定是男女混合双打。”适得其反“这次数学考试得了多少  相似文献   

7.
我在本刊一九七九年第一期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论两种不同的“着”》。文中论述了表示状态在空间中的存续的“着a”和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持续的“着b”的区别。现在我再来谈谈作语气词用的“着”,为了便于叙述,我把这第三个“着”叫做“着c”。一、从历史来源谈起在唐宋以后的汉语中,有一类表示请求、命令、商量、邀约等语气的语气词。这类语气词主要的有“者”、“著”、“则个”、“咱”等。例如: 陵无回心,老母坟前,殷勤为时日拜著!(《苏武李陵执别词》) 断霞遮,夕阳斜,山腰闪出闲亭榭,分付画船且慢者。(九皋小令《山坡羊》) 妇人道:“你不要疑忌,我和你同去则个。”(《平妖传》三十一回) 是时公子急救:大夫休怒,且商议咱!(《乐毅图齐·七国春秋》)  相似文献   

8.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订本下册351页倒数第7行; “在……中”中间如果插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则表示该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如“宝钢在建设中”,“新一代在茁壮成长中”,这时“在”是副词,等于“正在”。这段话值得商榷。同书第324页:“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可是,上两例中的“在”,却不是修饰、限制动词,而是与方位名词“中”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王主任:您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河南内黄三中96级全体高考学生向您及编辑部所有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谢忱!我校今年语文高考成绩很突出。文科前十名高于同类普通高中60.5分,总平均分高出近90分,理科前十名高出30.7分,人均分高出1286分——这优异成绩的取得直接得益于《语文世界》,特别是第五期“考试世界”及7-8期合刊,给予了我们以英明的指导和莫大的帮助。提供信息显示,’99高考将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据此,我设计了“假如时间可以倒流”等作文题,借用“假如我有一支神笔”等进行联想和想象作文训练,组织…  相似文献   

10.
数词在汉语语言中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尤其是一、三、四、五、七、八、十、百、千、万等。百、千、万表示多,这是妇孺皆知的。但在古代汉语中三和九常常表示多次或数量多。例如在《诗经》中这种现象就屡见不鲜:“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这里的“三”就是用来泛指时间长久,并非确数。“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伐檀》)此处“三百廛”也是极言禾把数目之  相似文献   

11.
常春 《文教资料》2010,(11):34-35
“子”尾和“儿”缀现象是《儿女英雄传》称谓词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本文从构词,语音,以及运用范围等角度进行了归纳分析.可以看出称谓词中“子”尾和“儿”缀现象在近代汉语中的日常普遍性.以及和现代汉语之间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相似文献   

12.
潘允中先生的《汉语语法史概要》(以下简称《概要》)问世近三年了,我最近才得到。毕读以后深有“恨晚”之情,我得告诉我的同行:《概要》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概要》全书分四部分:第一、二章是绪论,简述汉语的形成过程;扼要指出汉语历史语法的特点。这一部分很有必要,先让读者对汉语历史语法有个概括的了解。第二  相似文献   

13.
高教署署长鼓励高校自主招生瑞典大学一直以学生的高中毕业成绩为招生依据。但最近,瑞典高教署署长在《新闻与争鸣》杂志上表示,鼓励高校自愿选择通过“高考”的招生办法。她介绍,根据教育署有关报告,高中成绩的评定存在是否公正的问题,有些教师并不认同这个评定标准。有数据表明,1997-2002年,高中平均成绩从12.5提高到14.0。凭高中成绩升入大学引起的学生心理压力增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以“注意”形式强调:“表示原因,一般用‘因为’不用‘为了’。”郑文贞等《语病汇析》也说:“‘因为’是连词。表示原因,‘为了’是介词,表示目的。二者作用不同,……二者分用既成趋势,还是分用为好。”马真《简明实用汉语语法》认为下例是病句:“八一队这次为什么失败?我看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因为有了十比零的绝对优势而疏忽大意了。”马真说:“‘为了’应改为‘因为’,以便跟下文‘而是因为’相一致。”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用“为了”的说法较常见:  相似文献   

15.
利息     
一次考试中,一个男生语文成绩得了59分。他找到我说:“老师您给我加一分吧,就加一分,我求您了。”我说:“加一分是不可能的,我可以借给你一分。不过你要想好,这一分不能白借,要算利息的,借一还十,下次考试我要扣掉10分,怎么样?你要是不同意就不要借了。”  相似文献   

16.
“才”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用法:一是作名词,表示“才能”、“才华”、“才干”或表示“有才能的人”;一是作副词,表示时间、范围、语气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副词“才”的使用较广泛,现举例说说它的语法功能。 (一)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如:①好半天,他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叨念着:“书……书……”(《珍贵的教科书》)②我抬起头,半天才憋出几个字。“叔叔,您……”(《雨夜》) (二)表示在新情况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初中《汉语知识》短文,把拟声词单划一类,归入虚词,既不甚妥当,也无大必要。首先,划归虚词,很难讲通。《汉语知识》实词一节中指出,实词有三个特点:一是“表示实在的意义”;二是“能够作短语或者句子的成分”;三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独立成为句子”。这三个特点,拟声词是一一具备的。先说“表示实在的意义”。《汉语知识》给拟声词下的定义是:“拟声词是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声音,可以听得到,大的声音引起的震动,人们还能感觉到,乐音和噪音还  相似文献   

18.
我的知己     
我和《时事》相识已有4年了,她是我的人生知己。在这相识的4年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有一段时间,保守的父母认为,《时事》不同于《某某题库》,会影响其他功课,不让我再看《时事》。想不到,“恶果”竟“立竿见影”。几个星期后,学校进行了政治测试,我痛失了十几分,丢掉了第一名。父母这才转变了看法,鼓励我阅读《时事》。2003年中考如期而至。中考后成绩一出,政治考试得了95分(全省统考,满分100),全县第二名。政治对我总成绩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捧着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眼中的热泪流露出我对老朋友《时事》的无限感激之我的知己$江西省…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汉语中“女儿”一词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儿”是汉语口语常用词,它最初表示“女子(女孩子)”,后来又可表示“父母所生的女性孩子”,后最终取代前成为其现代意义。本拟探究“女儿”的现代意义出现的时间,并描写它在近代汉语中的种种用法。通过对献的详细检核,初步论定现代意义上的“女儿”至迟应出现于宋代,比通常认为的《水浒传》时代要早得多。这可以为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和语辞书编篡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 ,除开和现代汉语一致的“时间名词作状语”的情况以外 ,普通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些名词状语可以用来表示比喻 ,如 :“豕人立而啼。”(人 :像人一样 /《左传·庄公八年》) ;可以表示行为的依据或工具 ,如 :“失期 ,法皆斩。”(法 :依照法律 /《史记·陈涉世家》)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用箕畚 /《列子·汤问》) ;可以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面 :当面 /《战国策·齐策》) ;可以用来表示方位 ,如 :“陈良……北学于中国。”(北 :向北 /《孟子·滕文公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