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夫卡《变形记》的含混迫使读者对格里高尔所变成的东西与变成了格里高尔的东西进行猜测和联想。作为“变形前记”,《乡村婚礼的筹备》中的“甲虫想象”为理解格里高尔的变形逻辑提供了参照。自我灵魂想象性地从躯壳分离出来逃避身体性生育的烦恼,所呈现的恰是灵魂自身及其与身体之间唯有神学可以解释的困局。作为“变形后记”,《乡村医生》的“乡村婚礼”是这一困局的复现。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的《变形记》被赞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小说以主人公格里高尔从人变成了甲虫,最后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的荒诞经历,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金钱制度统治下人性的丧失以及社会中个人生存的恐惧。我们在理解卡夫卡的创作主题时,不能忽略了文本中的一个重要细节:在卡夫卡展示异化主题的小说中,《变形记》是唯一由人直接变形为动物的,那么在众多可以表现"丑"的动物中,作者为什么会选择甲虫作为格里高尔变形呢?拟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东写西读     
荒唐·沉重·善良——读卡夫卡《变形记》李逸飞卡夫卡的《变形记》我前前后后看过好多遍,每次读它都有新的感受。起初我以为那只是一个荒唐可笑的故事:小小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第一次读时我年纪小,看到这里居然吓得不敢入睡呢,呵呵)……可怜的格里高尔承受着生活和工作的重压,变成大甲虫后终日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小房间中,父母和妹妹先后对他失去了耐心,他痛苦、无助、迷茫、孤独……他被世界抛弃了,于是他也抛弃了世界。在一个灿烂的早晨,当一丝阳光射进房间,照在他干瘦的外壳上时,他悲惨地死去。这是怎样沉…  相似文献   

4.
艺术变形论     
提起艺术变形,自然会联想到表现主义者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觉醒来,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其实,何止现代派艺术是变了形的,在宽泛的意义上,任何艺术都是变了形的,连现实主义艺术也不例外。变形形式是艺术来自生活又区别于生活原型和回归生活本质的审美形式。艺术变形蕴涵着美的创造与审美欣赏的无穷奥秘。探讨艺术变形的规律是艺术理论应有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人们一谈到现代西方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时就会想到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人变成了虫,荒诞而又令人恐怖,但是读者接受了这种荒诞,并且把篇幅不长的《变形记》看作卡夫卡的主要代表作.其实古罗马的阿普列尤斯早就写过一篇《变形记》(又名《金驴记》)那是一个人变驴的故事,年轻的猎人鲁齐乌斯为好奇心驱使,误用了魔药变成了一头驴.这头人变成的驴仍具有人的思维但不能说话只能发出一声声驴叫.故事随着鲁齐乌斯变成的驴被强盗抢走而展开,忍辱负重的驴眼  相似文献   

6.
古今名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可谓丰富多彩,如能为我所用,无疑大有裨益。继上期谈"侧面烘托法"的运用之后,接下来谈"变形法"和"细节生辉法"的运用。一、变形法。变形手法在西方文学史上曾被大量运用,其中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代表。该篇描述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可它却具有人的思维;用甲虫的眼光观看人类的思想、情感、习惯、信仰、灵魂等,使  相似文献   

7.
我读过不少的书,其中最喜欢的是一篇看似荒唐的故事——卡夫卡的《变形记》。这篇小说,我前前后后看过许多遍,对它的认识也在不停的改变之中——起初,我认为这是一个荒唐的故事。故事中,小小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此时的我也吓得不敢入睡,怕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慢慢地,它变成了一个沉重的故事。可怜的格里高尔,由于生活和职业的重压,变成了一只大甲虫,终日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小房间中,父母和妹妹先后对他失去了耐心,他痛苦、无助、迷惑……他被世界抛弃。于是,他也抛弃了世界。在一个灿烂的早晨,当一丝…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变形记》通过人变甲虫的描写,揭示出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复杂心理矛盾和巨大精神痛苦,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基本内容。变形后的格里高尔丧失劳动能力,其生存价值也随之消失,最后遭到社会和家庭的遗弃。在这出人被异化的悲剧中,作者创造性地运用象征手法,使人物、场景、物品等都被赋予象征意义,极大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加大了小说的思想力度。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奠基者之一,他以特有的现代主义文学表现手法反映着现代人的困惑。一篇篇风格独特的小说组成一个个扭曲的非理性世界,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的特有理解。小说《变形记》写的是某公司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一天早上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十分着急,因为要是不能按时上班就会被解雇,而他承担着家庭的经济重担。格里高尔的变形,引起了家人的恐慌,他的身体虽已变形,思想还和正常人一样,渴望得到理解、同情、关心、帮助。然而一天天过去,格里高尔仍旧保持虫的形态,家人对他充满厌恶,对他…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变形记>这篇小说进行了公允的评论.卡夫卡通过格里高尔"变异"的故事毕竟让我们如实地看到了"畸形变态"就是那个社会活生生的现实.但他没有也不可能正面地展示引起这种异化的真正原因--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从小说来看,格里高尔的"异化"只是一个个体现象,是一个偶然,然而从其社会本质来看,它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那种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本质所决定,必然要出现格里高尔的这种悲剧;"异化"只能是那畸形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是我百读不厌的名篇。一直以来,读者们都认为是格里高尔变了形,认为文章是借此反映现代人的苦闷。然而我从不觉得格里高尔变了形。相反,变了形的是格里高尔的家人。人是会思考的动物,不同的思考造就了不同的人。格里高尔虽然身体变成了甲虫,但他的思考方式没有变。他依然深爱着他的家人。他还是那个一心为家,兢兢业业的格里高尔。改变的只是他的外貌而已。随着格里高尔外观的变化拉开了真正“变形”的序幕。正如滤光镜滤去了笼罩在他家人身上虚伪的光芒。眨眼之间,慈祥的母亲忘记了勤劳的儿子,往昔活泼可爱的妹妹毒…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变形记>这篇小说进行了公允的评论.卡夫卡通过格里高尔"变异"的故事毕竟让我们如实地看到了"畸形变态"就是那个社会活生生的现实.但他没有也不可能正面地展示引起这种异化的真正原因--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从小说来看,格里高尔的"异化"只是一个个体现象,是一个偶然,然而从其社会本质来看,它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那种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本质所决定,必然要出现格里高尔的这种悲剧;"异化"只能是那畸形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杨文妮 《作文》2023,(16):25-26
<正>奥匈帝国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被编排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六单元,和《聊斋志异》中的《促织》排在一起,从马克思阶级分析论的角度来看,都反映了人在他们所生活的阶级社会中发生了异化。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有许多值得深入探究的地方。沿着《变形记》的行文脉络,对格里高尔在受难者之路上的心理历程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面对甲虫之躯,格里高尔是平静的,而他人却是排斥的;已是甲虫之躯,格里高尔在能不能工作的矛盾中痛苦地挣扎;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篇关于现代人生存问题的寓言 ,它以独具一格的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 ,以深邃的寓意体现人类的某种常常被遗忘的存在状态。本文试图从命题切入 ,探寻小说内在的艺术魅力。一、“变形”的几个层面1.身体的变形。“变形”是小说的主体内容 ,而最直观、给读者最初也是印象最深刻的“变形”即是形体的改变。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改变 ,也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情节。小说一开始 ,就是作者平静而客观的叙述 :“一天早晨 ,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 ,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只…  相似文献   

15.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经历了“迫害文本”的四个范式,从变成甲虫开始的家庭混乱,特殊于人类的外形,给他带来了肉体精神的双重迫害,并且带着“混乱者”的身份痛苦离世。作为犹太人特殊的生存体验,使卡夫卡在格里高尔的身上寄予了太多他对民族的哀痛和忧伤。他要人们在为格里高尔的死感到痛惜的同时,也从这只异型的甲虫身上感悟到犹太民族的苦难。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卡夫卡的《变形记》,就其独特性和深刻性而言,着重表现的是人类个体的绝对孤独感。不仅其情节发展服从这一主题的表现,且其中人际关系的安排与描写更是致力于显示主人公格里高尔深刻的孤独体验。格里高尔突然身体变形;那隐藏在可怕形体下的人性意识饱尝了家中亲人在内各色人物对它(他)的猜疑、岐视、误解、虐待。卡夫卡笔下格里高尔人性孤独与人性不幸的由来,是因为陷在双重非人性的夹击之下。人类个体作为血肉之躯,永远回避不了大自然可能给予的伤害。当人遭受大自然非人性的打击时,人类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不仅不能帮助落入自然魔掌的个体成员,反而会落井下石、从背后来残害他。——这就是卡夫卡透过《变形记》的创作所发现、所想象的人生图画——一个生活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知识分子对人生命运的揭示.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的《变形记》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是在外部世界的规定下显得无能为力的一种特殊表现。“变形”的真正原因是他不堪忍受社会、家庭的重压 ,不得不做出的摆脱人形、逃离世界的生存选择。  相似文献   

18.
欧蕾 《现代语文》2010,(2):108-110
现代派作家卡夫卡在《变形记》中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甲壳虫的故事,采用寓言式风格,人变成甲虫这一荒诞不经的审美意象,表达出多层寓意,影射了当代社会人们所处的险恶的生活处境,从而显示了作家对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哲理思考,也使作品具有寓言式审美意象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长篇小说《城堡》,和他的《美国》《诉讼》被称为“孤独三部曲”,贯穿着社会批判的题旨。人在现代生存环境中的精神孤独,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内心深处的悲凉与凄苦,就在于被遗弃的境遇中的孤独。《城堡》中的k也有不被社会接纳而在多舛命运中跌摔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是现当代的世纪病,  相似文献   

20.
《促织》和《变形记》,一在中国,一在西方;一为古典,一为现代。但其中可比较之处很多,是两篇很适宜在比较中展开探究的作品。一、以变形为中心开展比较1.变形的原因同中有异。成名的儿子和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都是被现实所迫而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无奈之举。他们在现实中都无处逃遁,只能被“物化”,变成非人。而相异之处在于,成名的儿子变成蟋蟀有一种救赎的意味,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是为了救家人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格里高尔却是连自己也莫名其妙,是在自己完全无法控制之下变成甲虫的。2.变形的结局异中有同。《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变成善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