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六义     
读书六义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正义:力求正确地、准确地理解理论概念的含义。二、通议;要明确书中知识,如定理、定律、公式的应用范围。三、余义:注意定理的扩展和引伸。四、疑义:读中深思发现疑问,力求透彻地解决疑点。五、异议;要了解...  相似文献   

2.
知识的获取,在于读书时的记忆要深。“过目不忘”的人是几乎没有的,但我们采取什么最有效的办法,才能使我们的学习能力倍增?读书也与人的心理、生理特点相关联,不妨记住下面读书六法:一、不要长时间对着书本。这将引起视觉疲劳,再感兴趣的书本读得时间长了,也会使大脑神经迟钝。短时间的温习,持之以恒,比长时间的苦读要有效。二、尽量一次通过或温习一个课程。如要记牢一首诗,最好是全篇背诵,不要逐句逐段记忆。大脑是具有联想功能的,通学可交叉记忆,加深理解。三、刚吃饱饭,不要学习。因为饱饭后血液会流向胃部,脑部的血液相对减少,如勉强…  相似文献   

3.
4.
第一步,泛读。方法:快读文章标题、首尾段,浏览中间段。通过泛读,可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文体和篇幅。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以下简称《图书》)一课,通过泛读可以了解到:1.文体是说明文;2.内容:写书籍的演变,书的起点是甲骨文,目前已经发展到缩微图...  相似文献   

5.
<正> 诗“六义”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考察一下学术界的探讨,无外乎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六义”乃“六体”,是六种乐歌的种类;另一种观点则是著名的经纬体用之说,认为风、雅、颂是“体”(或经),赋、比、兴乃“用”(或纬)。“体”乃乐歌的种类,“用”乃诗歌的表现方法。“六体”之说因找不出赋、比、兴也是乐  相似文献   

6.
谢赫在《古画品肃》中首先提出“六法,并以此作为一种标准对画家及其作品进行品评。魏晋之后,画家与批评家在实际运用中无不以此为准强。可是,在运用这一尺度中,往往由于论的视角及观念上的差异,从而造成了对“六法”真义的歧解,其中不乏偏颇之见。这种歧解热必造成标准的混乱,从而带来绘画创作与品评的随意性。当代中国画所面监的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讲与这种认识上的偏离有着直接的关系。究其深层原因,与我们的理解和运用“六法”时已不再去考察其产生的背景,不再从谢赫对“六法”运用的角度来理解它有关。直解“六法”真义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酷爱读书,读书方法巧妙。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酷爱读书,读书方法也非常巧妙。一、多翻法鲁迅先生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  相似文献   

9.
<正>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酷爱读书,读书方法巧妙。一、多翻法鲁迅先生说:"书在手头:,不管他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  相似文献   

10.
《师说》:“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课本注释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张衡传》“衡少善属文……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课本则注释为:“〔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相似文献   

11.
12.
“拿来主义”读书法 ,倡导主动选择或者说“我行我素”的读书策略。鲁迅的《拿来主义》对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精辟论述 ,完全适用于读书这项最重要的文化活动。怕受污染 ,拒不读书 ,是“闭关主义”的文化懦夫 ;古书洋书一概不读 ,是“虚无主义”的文化莽汉 ;来者不拒 ,全盘接受 ,鸦片大麻都吸 ,黄书黑书皆读 ,是殖民地里的文化奴才。读什么书 ,同样要“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读书必须选择 ,似乎用不着论证。人生苦短 ,面对浩繁的典籍 ,读书人多望书兴叹。庄子论述最精辟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 ,殆矣 !”金圣叹…  相似文献   

13.
所谓“欣赏性读书”,是指在精讲导读的基础上,学生对作者“作文思路”、文章“艺术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之后而进行的读书。这次读书的重点,自然是放在对文章的欣赏上。它区别于“了解性”、“理解性”、“分析性”的各类读书环节。是对课文的集中的、整体性的“品味”。是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取知识乳汁的情境下进行的读书活功,能使学生进一步地“悟出”文章的妙处来。  相似文献   

14.
“不求甚解” ,语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该文于 2 0 0 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初中第三册语文教科书 )它作为一种读书态度和方法 ,千古传诵 ,历来褒贬不一 ,争论不休。贬之者古代、现代、当代皆有。冯  相似文献   

15.
郭绍虞于1978年、1980年分别发表《“六义”说考辨》、《文论札记三则》两篇论文,对学术史上的“六义”研究作了系统地辨析.他以经学与文学为两种理路,梳理了“六义”说的谱系;以民歌为源,从源流关系厘清“六义”说的诸种纷争,努力探寻“六义”之真面目;以回归学术精神的姿态,开创了新时期“六义”研究接续学术传统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17.
“六义”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对写作文章提出的要求,其前提是为文应当“宗经”,直接目的是为了矫正当时“讹滥”的文弊.刘勰所说的“文”应该是包括文学类文体在内的各种文体,这是准确理解“六义”的前提.“六义”是刘勰在“宗经”的基础上提出的六条为文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它的具体内容涵盖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因其魅力,与《诗经》有关的许多问题争议至今。"诗经六义",历来有三类解释,不过,将"风"、"雅"、"颂"解释为《诗经》的三种体裁,将"赋"、"比"、"兴"解释为三种表现手法,这应该是一个最为可靠的解释。关于"诗经六义"的解读,争议最大的还数"赋"、"比"、"兴",朱熹的解读较为合理,只是显得单薄。本文综合各家之言,以期提出一种较为可信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透视法”是根据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华罗庚说:“应该怎样学会读书呢?我觉得,在学习书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章节的时候,首先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还要看到书背后的东西。”究竟要看到书背后的什么呢?华罗庚进一步作出解释:“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原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键,才得出这个结论的。而且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t还没有作出结论,我自己设身处地,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20.
张迎东 《生活教育》2010,(11):75-77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新课标提出了“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标,即标明学生的朗读能力应在语音、技巧、言语表达等方面达到何种层面,同时也包含了新课标对朗读教学的作用及功能的认定——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